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进『国博』—币上看宝,线下寻宝

2023-03-07 15:15 作者:中国金币  | 我要投稿


惊蛰已至,万物生机盎然。不仅是自然界有了新的活力, 大家对今年的项目也有了更多的期待。3月6日-3月8日,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设计图稿可以线上递交了。相信大家也同样期待这个新项目的首秀。


根据该项目设计图稿征集公告中项目品种介绍和设计要求可知,该项目共5个品种,包括2枚金币(15克和3克)3枚银币(均为15克),且5枚金银币背面主体图案是来自3家博物馆5件国宝文物。其中有3件国宝都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是:C形玉龙鹰形陶鼎白陶鬶


在期待新项目发行之际,就让我们跟随藏友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一起去寻宝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该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而成,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外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0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截图

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中15克金币背面主体图案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C形玉龙。

玉龙,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玉龙1971年于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墨绿的玉身成弯弓形状,有巨头、长角、大口,非常符合龙的特征,所以这只玉龙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很难想象在距今5000到6500年的先民们就能靠最原始的工具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器物,不仅形象逼真,还富有动感,是先民们观察自然后的升华创作,证明了红山文化具有自身特点,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红山文化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地域性文化,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中15克银币之一背面图案陶鹰鼎。此文物于1958年在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是仰韶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到7000年。

鹰形陶鼎,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陶鹰鼎表面光滑,造型非常逼真,捕捉到了鹰最典型的特征:锋利的鹰嘴、圆圆的眼睛。同时利用下垂的鹰尾与两腿形成三足稳定的结构,肌肉感十足,真难以想象这是我们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的文明,这是中华先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再创作。仰韶文化的繁荣与扩张对于推动整个中国史前文化、文明和人群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鹰形陶鼎,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鹰形陶鼎,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另一件入选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项目15克银币背面图案的是白陶鬶(guī)。鬶是一种古代炊具,有三个空心足。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的白陶鬶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物,距今已有4500-6000年的历史。中原以东的部族统称为东夷,其范围是今天山东江苏一带,东夷以鸟为图腾,所以这件白陶鬶是公认的具有禽鸟形象的器物,模仿了鸟昂首向上,自由狂放的状态,表现了先民对天空的仰望,和对飞翔的渴望。

白陶鬹,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很遗憾没有看到代表大汶口文化的这件白陶鬹实物。但在展览中有一件1957年在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白陶鬹(见下图)。

白陶鬹,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其中也有不少曾经登上了贵金属纪念币。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此尊呈犀牛形,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褐色料珠。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精美华丽,堪称汉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犀尊登上了中国出土文物(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

中国出土文物(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犀尊)金银币


羊青铜方尊

四羊青铜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体型最大的。于1938年湖南宁乡黄才出土。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肩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使得该器物变得十分生动。整器花纹精美,线条光洁刚劲,云雷纹、夔龙纹、饕餮纹等装饰纹样细密精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羊青铜方尊,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黄河文化金银纪念币(第2组)27克银币(青铜铸艺)背面图案中最大的青铜器元素就是四羊青铜方尊。

黄河文化(第2组)27克银币(青铜铸艺)


妇好鴞尊

妇好鸮尊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同时出土两件,其中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鸮形,前端有一立鸟,鸟后饰一龙。鸮鸟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整器装饰绮丽,花纹复杂多样,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

妇好鸮尊,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2组)1/4盎司金币背面主体图案就是商代妇好鸮尊。

中国青铜器(第2组)1/4盎司金币

商代后母戊方鼎

“后母戊”青铜方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商代后母戊方鼎,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3组)5盎司金币背面主体图案就是商代后母戊方鼎。

中国青铜器(第3组)5盎司金币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于清道光初年在陕西眉县禮村出土,是西周早期康王时代的标准器,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壁有文字19行,292字(其中一字残泐)。铭文记述了周康王23年(公元前994年)康王姬钊对南公之孙盂策命时讲述周立国的经验和殷亡国的教训,鼓励盂为国效力,并赐予盂土地、物品等内容。

大盂鼎,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铭文是大篆的典型作品,更是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金银纪念币一套,其中150克长方形银币背面图案就取材于大盂鼎铭文。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150克长方形银币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珍品登上贵金属纪念币的还有:

中国青铜器(第2组)5盎司银币

背面主体为商代司母辛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青铜器(第2组)1盎司银币

背面主体为商代妇好方斝(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8克金币

背面主体为商代众人协田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篇幅有限,更多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美藏品就有待大家去亲自参观了。


当然,这里也要和大家安利一下,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对航天题材感兴趣的微友一定要去看一看。

空间站组合体模型“飞”在头顶,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用了整整三十年,完成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任务,建成了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在建设航天强国、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增添了又一座彪炳史册的“里程碑”,在浩瀚宇宙中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中国空间站建成金银纪念币


本文转载自中国金币微信公众号

实物图片由微友刘宾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品展示图及介绍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走进『国博』—币上看宝,线下寻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