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中医:3.3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3.3气血津液关系
同学们好,我们来学习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的性状和功能各有特点:气是最活跃的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功能。血液,是红色的液体,具有滋润和营养的作用。津液是人体内正常的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三者都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因为这三者在生成中,均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无论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气血津液均存在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成为气血同源,津气同源,以及津血同源。

首先我们来看看气和血之间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之间存在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以及血能载气,血能养气。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这些气血关系如何在实际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气血的第一个关系: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需要气作为动力。气能生血的理论,主要运用于血虚证的治疗。
血虚证,我们通常采取补血药物来进行治疗,比如:当归、枸杞子、桂圆等等,这都可以补血虚。但是,如果针对血虚,只用补血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不够的。因为气能生血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治疗血虚的时候,常常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比如:黄芪、党参,以及淮山等。所以,针对于血虚进行治疗时,我们只有配上了补气的药物,才能使补血的效果达到最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气血的第二个关系,气能行血。是指血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如果不能够运行表现出来的血瘀证。治疗当然用活血化瘀的方法。然而这还不够。
针对于血瘀治疗,我们需要配合补气、行气的药物,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在治疗瘀血病时,我们会选择用,比如:田七、丹参等等活血药物。不过,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比如:西洋参等;或者是行气的药物,比如:枳壳等,补气行气,增强活血化瘀的疗效。
这一点,我们特别要强调一下就是,血瘀证常见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所以我们针对有瘀血证的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时,除了活血化瘀(田七、丹参)的方法之外,一定要用上补气(比如西洋参)的药物,以增强活血的效果。这对于预防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气血的第三个关系,气能摄血。是指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这里具有固摄作用的气,指的就是脾气。当脾气不足时,会有慢性出血的表现。
治疗出血,当然要选择止血药物。但对于气虚引起的慢性出血,如果仅仅只用止血药,疗效不会理想。所以我们在运用止血药物的同时,通常会配合补气、补血药物。比如补气药,用黄芪、党参。补血药,选择熟地和当归等,再加上止血药,比如紫草、仙鹤草等。针对气虚慢性出血的病,我们可以直接选择用归脾汤来补气,达到固摄血液的目的。

气血的第四个关系,血能载气。是指 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至于散失,并有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如果血大量丢失,比如大失血,气也会随之大量的丢失,我们称为气随血脱。
对于大失血的急症进行治疗时,如果只用补血药,是无法救急的。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对于大出血的病人,治疗首选用大补元气法,比如用独参汤,或者是参附汤来进行治疗。

气血的最后一个关系,血能养气。指血是最具有营养的物质,可以充盛气,使气的功能得到充养。
所以在临床上,针对气虚治疗时,除了采取补气的药物,比如:黄芪、党参。还要配合补血的药物,比如当归、枸杞子等,以增强补气的作用。
这里血能养气和前面讲到的气能生血,其实它们是相辅相成。针对血虚病治疗,补血同时,还补气。而对于气虚病治疗,补气的同时,还补血。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对于气血不足治疗,既要补气,也药补血。

下面我们来学习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同样的也是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气和津液的关系,也可以简称为气津同源,或者是津气同源。
津气同源,具体表现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由于津液,不具有营养作用,所以它并不像血液那样,血能养气。

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学习气和津液的关系,在临床上面如何去运用的?
气津的第一个关系,气能生津,是指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有赖于气的推动。这个理论,主要针对于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口渴的病人,治疗需要用生津止渴的药物,比如天花粉、葛根等。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运用补气,比如西洋参、白参、党参等等药物,通过补气,达到生津止渴的目的。

气津的第二个关系,气能行津,是指,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运行,输布的动力,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运动变化。津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但是气不正常的运行,就会导致津液停聚,形成痰、饮、水、湿这些病理产物。气能行津的理论告诉我们,对于痰饮水湿病进行治疗,除了除湿化痰的药物治疗之外,还应该运用补气、行气药物。比如:党参、黄芪补气,陈皮、枳实、大腹皮行气,以增强除湿化痰的作用。

气津的第三个关系,气能摄津,是指气的固摄作用,能够防止体内的津液无故流失。
这里的具有固摄津液作用的气,主要是指的肺气和肾气。
肺气虚,会自汗、多汗。肾气虚,会多尿、遗尿、小便失禁等等。所以治疗时,除了用止汗、止遗的方法外,还需要采取补气摄津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比如,自汗,多汗,可通过玉屏风散来补肺气,固摄汗液。多尿遗尿,则通过肾气丸补益肾气,固摄尿液。就是气能摄津的运用。

气津的第四个关系,津能载气,是指由于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也依附于津液,而津液的丢失,会导致气的耗损。
津液在什么时候容易丢失呢?比如说大汗、大吐、多尿的时候,会导致大量的津液丢失。津液的丢失,气也会随之津液的大量丢失而丢失,我们称为气随津脱。所以治疗气随津脱时,除了补充津液,我们更应该要大补元气,比如:独参汤。因为大补元气,一来可以固摄津液,使津液不再流失,二来,元气可以生津。

最后一个,就是津液和血之间的关系,中医称为津血同源。津血同源,是指的津液和血液,也同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津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当组织中津液渗透到脉中,就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血液如渗出脉外,则为津液。
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滋润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例如血耗伤津即失血过多,津液便渗入脉中补充血液之不足,由此也会造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而津枯血燥则是当津液大量损耗时,会导致血脉空虚,或血液枯稠。在临床治疗时,对失血者不宜用汗法,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采用放血,或破血逐血药进行治疗。这种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的理论,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

综上所述,气血津液,他们都是来自于脾胃的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概括为气血同源,津气同源和津血同源,还会概括成为津气血同源。
因此在临床治疗的时候,只有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治疗的方法更完善,从而提高疗效。
气血津液理论,就讲到这里。
各位同道,本人自学中医并取得了行医资格,其中走了很多弯路,这是暨南大学孙立老师讲的课程,我认为这个课程非常优秀,我整理制作,同道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