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首位外戚权臣?【战国人类1】

公元前265年九月的一天,函谷关从上到下忙得不可开交:一支浩浩荡荡不见首尾的车队正要通关向东去,前往当时华夏最大的商业城市——陶邑。按照当时的惯例,关卡的负责人关尹需要检查车内装载的物品。关尹不看不要紧,一看就惊呆了:车上载满各国的奇珍异宝,甚至比王室的还要多,六国货币更是不计其数。此时,关尹已经知道这些财货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物,在检查完之后立马放行。望着车队扬起的尘土,关尹叹了口气:当年在秦国政坛上呼风唤雨的穰侯魏冉,怎么落得个逐回封地的下场?

大家好,我是武坠子鬼畜表演艺术家耿鬼老师。

魏冉,是秦昭襄王嬴稷之母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秦王该叫他一声舅舅。虽然魏冉姓魏,但他这个魏,跟几百年后一个高呼三声“谁敢杀我”的人一样,基本跟当时的魏国没什么关系。史料明确记载,魏冉的祖籍是楚国,老芈姓,老北荆,不说是三闾大夫,起码也是三只松鼠。虽然出身还算不错,但魏冉早年的详细经历已不可考证,只知道他很有才干,在秦惠王、秦武王时代就任职用事,可能有一定兵权。不要小看这点,在这个魏人普遍受到重用的时期,魏冉身为楚人能以贤能著称属实是鸡立鹤群了。不过要是按照这个经历,若是魏系势力继续把持朝政,魏冉他兢兢业业一辈子,撑死了也就混个左庶长退休,就没有在《史记》里拥有个人列传的穰侯了——太史公可能给他唯一的温柔,就是在《秦本纪》里写一句“秦某某王某某年,庶长冉死”。可是,未来秦国政坛的风云变幻却改写了他的人生。若干年后,穰侯回想起这一切,肯定会感慨万分地说:“体育运动果然有益身心啊!”
叛贼,老实!
公元前307年,那位孔武有力,想要“通三川、窥二周”的秦武王嬴荡,在和二百多斤的齐国大力士孟说参与第一届洛阳举重比赛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又喜又悲的事情——喜的是秦武王挑战五百公斤级大鼎成功,创下了世界纪录;悲的是他用力过猛,把自己的腿给举断了,回秦国之后一赌气,嘎奔,就驾崩了。按说国君意外死亡,并不是个问题,太子继位不就是了?问题是,秦武王太热衷于摔跤运动,再加上去世的时候还比较年轻,导致他压根就没来得及造出继承人,自己就皖南种树——芜湖(呜呼)挨栽(哀哉)了。这下秦国可热闹了,朝堂上、后宫内哪个势力不想分一杯羹啊?惠王后和武王后作为嬴荡的亲娘与新娘,都是魏国宗室,便一拍即合,与秦国宗室的成员,时任庶长的公子壮和公子雍结成同盟,目的是把公子壮扶上王位。而当时还是芈八子的宣太后也选择了自己的英雄——她的长子嬴稷。但这个未来待机五六十年的秦王有个先天劣势:此时此刻他还是燕国的人质,正搁北京周边练习怎么片烤鸭子呢,回来竞争上岗实在来不及。眼看着公子壮一派近水楼台先进水,王位要与自己大儿子的擦肩而过,芈八子心急如焚,甚至可能考虑过拥立身在国都的二儿子嬴芾。
关键时刻,两个男人帮了她和嬴稷一把:一个是魏冉,他作为秦国楚系势力的实权派兼嬴稷的亲舅舅,在此时发表了意见:我支持嬴稷当秦王,谁赞成,谁反对?可能是魏系势力武德不够充沛,居然没有人能压过魏冉一头。另一个是赵武灵王,此时他为了能腾出手来消灭中山,决定卖秦国一个人情:赵国已经决定了,就由嬴稷来当秦王!便让燕国把嬴稷送到赵国的代地,又派代相赵固迎接,将人家护送回秦了。嬴稷表示:你说我一个在燕国的人质,怎么就成了秦王呢?我当时就念了两句诗:兄长登基就驾崩,我这个秦王真轻松!兄长登基就完了(liao)(此处来自于董建春李丁的相声),我这个秦王怎么这么巧!于是,这次夺位斗争,在国内楚系势力的努力和国外燕赵势力的干涉之下,以嬴稷的胜出而告一段落。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只是告一段落而已。
嬴稷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登基之后,尊崇惠王武王两朝老臣兼自己的亲叔叔樗里疾,提拔其担任相国,同时任命亲舅舅魏冉为将军,负责首都咸阳的安保工作。这个职位很重要,直接对国君所在之处的安全负责,上防刺王杀驾,下防地雷爆炸,能在紧急时刻调用军队。可以说,魏冉及其背后的楚系势力一起手就占了个好位置。而魏系势力则实力大损——他们能依靠的外援之一,和魏国关系较为亲密的前朝左丞相·宜阳战神甘茂,在宣太后的族人向寿和韩系成员公孙奭的舆论攻势下,被秦王怀疑与韩国勾结,惶恐不安的他在进攻魏国的战场上直接脚底抹油——溜了。后来还是樗里疾帮忙擦屁股,跟魏国讲和的。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魏系势力中是个有脑子的人都会对这种香肠战术感到危机。恰好,在秦昭襄王二年,天空中有彗星划过。现代人都知道这只是周期性的天文现象,在古代这可意味着要发生谋逆之事,稳定度要减不少的。在这个人心动摇的时刻,公子壮一伙觉得不能再犹豫了,一定要重拳出击!于是,公子壮自称季君,联合部分大臣和宗室成员,在惠王后和武王后的支持下,悍然发动政变,史称“季君之乱”。
虽然说得很热闹,但实际上这场政变的结果几乎完全没有悬念——整个咸阳的戍卫军都归魏冉使用,公子壮身为庶长虽然也能调兵遣将,但地利人和他们一个都不沾,拿头搞武装政变啊?史书上没有记载这场政变被镇压的具体过程,直接写惠王后、公子壮、公子雍,还有其他不服嬴稷的宗室成员在魏冉的贴心帮助下都整整齐齐地跟秦惠文王汇报工作去了。武王后的结局稍好,被驱逐出境,回娘家魏国去也。魏冉干净利落地镇压了一场政变,威震秦国,嬴稷的帝位随着魏系势力血流成河而得以稳固。于是,秦王嬴稷、宣太后芈氏、将军魏冉共治秦国的时代开始了。
初次为相
不过,魏冉的执政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再怎么说秦国表面上的相国还是樗里疾,宣太后和魏冉有再多的政治实力也只能在暗中施加影响。一开始,魏冉等人不忘母国,积极发展与楚国的关系,让刚加冠的秦王不仅迎娶了楚国公主,还与楚王会面,返还了上庸之地,甚至出兵帮忙抵御齐国进攻。但秦昭襄王五年,在秦国为人质的楚太子熊横因为私事杀害秦国大夫,逃回楚国,秦楚关系又逐渐恶化。次年,孟尝君发起合纵,齐、魏、韩三国在垂沙大败楚军。这时有人对魏冉说,楚国要是被这三国打败了,领土一瓜分,以后有秦国好受的。不过魏冉并没有表态。之后两年,秦国也趁火打劫,派庶长奂率兵伐楚,斩首五万,攻取新城,杀楚将景缺,顺便攻取韩国的穰地。楚国外有四国进攻,内有庄蹻起义,一下子陷入到四分五裂的境地。楚怀王不得不令太子熊横去齐国为质以求和平,并对他一再强调,这次不准横,只准熊,再整出事儿来就没你好果子吃!而秦国也计划着派宗室成员前往齐国为质,以便交好。
秦昭襄王七年,三朝老臣樗里疾去世。魏冉继任相国,受封穰地,是为穰侯,这才名正言顺地走到台前。与此同时,宣太后的同父弟芈戎受封华阳,称华阳君。嬴稷的两个弟弟嬴芾和嬴悝也早已受封泾阳和高陵,日后富可敌国的“四贵”自此全部上线。魏冉可能雄心勃勃,不过秦王现在却有点别的想法:齐国孟尝君,薛公,田文,这三个人……这个一人合纵伐楚,才能有目共睹,堪称当世最强纵横家。二舅公虽然亲,但要说亲,我扶持的人最亲,我跟薛公心连着心。便让泾阳君嬴芾去齐国当人质,顺便看看孟尝君的意见。孟尝君不顾苏秦等人的劝阻,带领门客前往秦国为相。魏冉十分识趣,主动让位给薛公,转头就去封地搞规划去了。而孟尝君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因为身为赵人且反齐的丞相金受打的小报告而下狱,在擅长模仿小动物的门客的帮助下才得以逃离秦国。空出的秦相相位则由赵武灵王派遣的左膀右臂——亲秦派楼缓来补上,以此加强秦赵同盟,减少吞并中山的阻力。
魏冉在之后一段时间内虽然没有担任相国,但可能也没少操劳受累:楚怀王被骗至秦国还一直想外逃,魏冉需要在秦楚两王之间做沟通工作;孟尝君一怒之下合纵齐韩魏伐秦,魏冉得在军事上出谋划策;齐国进攻燕国,魏冉还得前往赵国商讨出兵事宜。属实是疲于奔命。不过到了秦昭襄王十二年,各种闹心的事情终于算是消停了。
防楚联齐伐魏韩
在秦昭襄王十二年,联军攻入函谷关之后,秦国不得不向韩魏两国割地求和,很是没有面子;楚怀王在前一年死于秦国,目前情绪稳定,已返回家乡,而楚国国内群情激愤,同仇敌忾。这两件拉跨事儿传出去,秦国在国际上算是彻底社死了——不过人家本来就被称为虎狼之国,大概率也不在意。而对魏冉来说,这一年最大的事儿还是赵武灵王去世,公子成和奉阳君李兑执政。赵国朝堂单方面认为赵武灵王的心腹楼缓在秦国为相不再符合赵国利益——中山已灭,主父已死,你(重音)还待在秦国干啥?便将其召回,点名要魏冉继任。从嬴稷返秦,得到赵王支持,到现在赵国请求魏冉为秦相,结合魏冉执政的前中期基本没有跟赵国开战这一事实,不得不怀疑魏冉当年八成是跟赵国达成了某种交易,至少,赵国单方面认为魏冉这人能处。
魏冉回归相国的位置之后,干了三件小事。
第一件小事就是给楚国送了五万石小米,用来弥补因楚怀王去世秦楚之间产生的小裂痕。可能是陕西的小米比较养人,楚国收到之后朝堂上下除了屈原都比较满意,也不怎么提报仇的事儿了。不过,物质只能稳得了一时,真要防范楚国还是得派个能人镇守。于是魏冉左挑右选,举荐了秦武王摔跤的小伙伴,二百多斤的秦国大力士任鄙,由他担任汉中郡守一职。任鄙加小米,很有震慑力,从他十三年上任到十九年去世,再到鄢郢之战之前,这段时间秦楚都没有爆发过什么大的冲突。
第二件小事,是利用齐国内政矛盾,尝试与齐国结盟。此时的齐国,虽然接连战胜楚、秦、燕三国,却没有获得政局上的稳定。齐闵王因孟尝君功高震主、擅权任政,与他渐生嫌隙。后来又发生了齐国贵族田甲劫持齐王的事件,让齐王更加怀疑孟尝君要搞事情。讲真,以孟尝君在封地薛地干的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事儿,换我我也怀疑他有不臣之心。孟尝君心里害怕,权力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干脆就润魏国,给魏昭王当相国去了。魏冉可能觉得此时齐秦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可以联合一波,便对外号称要诛杀五大夫吕礼,实际上暗中派遣他去齐国搞外交。齐闵王为了表示新人新气象,也不想再继续孟尝君主政时期的国策——“联合韩魏”,就驱逐亲魏的大臣周最,任命吕礼为相,开始着手准备给宋国的惊喜了。
解决了楚国和齐国方面的问题,魏冉又看向韩魏:小国两个,现在给你点颜色,你看谁还能救你?秦相魏冉执政时的基本国策和齐相孟尝君几乎相反,如果说孟尝君对韩魏的态度是“跟着齐国遛,天天吃肥肉”的话,那魏冉对韩魏的态度就是“秦国把你揍,你俩就是肉”了。不过韩魏虽小,战斗力却并不弱,得谨慎地选择军队主将。于是魏冉干的第三件小事就是从军中选择了一位在攻韩战事中表现优秀的不知名左庶长——白起,举荐他代替向寿担任攻韩主帅。白起不负众望,在秦昭襄王十四年的伊阙之战中打出了点小成绩:累计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击败韩国名将暴鸢,生擒魏将公孙喜。秦王非常满意,写信把战果向楚王炫耀了一番,并且告诫楚王:你要敢背刺秦国就没你好果子吃!吓得楚顷襄王(熊横)连夜考虑怎么和秦国继续维持友好关系。
秦昭襄王十五年到十八年,也许是之前的工作过于劳累,也许是秦王依旧想让楚国下跪,魏冉在这一时期两度称病辞相,要么是去度假了,要么是去避嫌了。一开始继任的是客卿寿烛,名字很吉利,言行不详细;后来继任的是一位叫杜仓的对楚强硬派,任职期间一直想找楚国的麻烦。魏冉的相国虽然暂时不当了,但并没有闲着。秦昭襄王十八年,他亲自担任将领带兵攻魏,迫使魏国割让河东四百里的土地,很是展现了一下自己的军事能力。正当魏冉与白起等人在韩魏战场上高歌猛进之时,秦王突然将他复相,并请他主持制定对齐战略。
齐秦互帝
彼时国际上秦赵齐三强并立,而秦国想要东出,就需要考虑攻伐赵国。魏冉此时决定不再亲赵,改为联齐伐赵,并创造性的采用了“帝”作为连横的最高称号,我们秦王做西帝吃羊肉泡馍,你们齐王做东帝吃黄焖鸡米饭,岂不美哉?于是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年初,秦王在宜阳称帝,魏冉起身前往齐国,送上东帝称号,和韩魏楚等国约定五国伐赵。齐闵王本身就是好大喜功的人,再加上相国吕礼在一边施加影响,就很自然地接受了帝号,同意合纵伐赵,签订了书面盟约并订好了出兵日期。魏冉觉得自己的任务圆满完成,就安心地回秦国去了。没想到从燕国出差回来的苏秦并不认可联秦伐赵的战略——这不够吸引仇恨啊!苏秦作为燕国间谍,一心想得是给齐国拉仇恨,为未来的合纵伐齐做准备。便鼓动如簧巧舌,劝齐王放弃“帝”国主义,伐赵不如伐宋,正宗安徽牛肉板面不必非得去河北吃。齐王听从了苏秦的意见,主动放弃帝号,还反手约赵国及其余三国讨伐秦国。齐秦合纵关系破裂,吕礼不得不返回秦国,一是保命,二是汇报情况。秦王一看:我去,约齐想攻赵,齐赵一条道。虽然五国联军要么前线摸鱼,要么路上磨蹭,各自心怀鬼胎,不过想要彻底消灭他们也并非易事,秦王只好放弃帝号,并返还之前从赵魏侵占的五个邑,以此缓和关系。魏冉的策略确实失败了,但考虑到拆招的是苏秦,输了也不算丢人,毕竟当时就别的能跟他过招的纵横家了。
联军退兵之后,齐王打算一鼓作气,趁势攻占宋国。正巧,此时秦王的好友韩聂致信齐王,希望齐秦联合,各取所得。我们秦国不阻拦你吞宋,你们齐国也不要干涉我伐魏,更进一步说是攻占安邑——安邑是魏国故都,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当时秦国几乎吞并了魏国在河东地区的所有领土,却一直没法彻底占领安邑,因此秦国东进一直有后顾之忧。同时,魏冉也盯上了宋国的一块膏腴之地——陶邑。陶邑,今山东菏泽曹县,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属于肥肉中的肥肉。有人曾对魏冉说过:“为您考虑封地,没有比陶邑更好的了。“这块地,齐王许给了赵国的相国李兑,也许给了秦国的相国魏冉。这算一女两嫁,而且嫁的还不是自己的女,不过齐王不在乎这种有损信用的事,因为他压根也没准备真给。于是在秦国国策和魏冉私欲的双重诉求之下,齐秦达成交易,韩聂担任齐相,司马错率领秦军,各自用兵,各得其乐,但总之是没考虑宋魏两国的感受。
齐闵王十五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齐国吞并宋国,疆域达到鼎盛。不过由此开始,齐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因为除了齐国自己,已经没有哪个国家看它顺眼了。乐毅开始了四处合纵,准备攻灭齐国,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秦王和魏冉对于伐齐也十分积极。往大了说,削弱一个东方的大国,对东出肯定有好处;往小了说,把许诺的陶邑拿到手,对内帑肯定有好处。于是,以秦燕赵三国为主,韩魏为辅,秦将蒙骜打头阵,乐毅作为联军统帅的五国伐齐行动开始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新继任的燕王临阵换将,乐毅伐齐功亏一篑,田单使用火牛阵复国,齐燕以两败俱伤收场。而秦国的对外任务则超额完成,毕竟强大的燕国也不符合秦国利益。另外,经过秦军在东方的努力,陶邑被秦国笑纳,成为了秦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对魏冉来说,这段时期就没那么开心了。因为在秦昭襄王二十四年,魏冉又一次被罢免相位,原因跟此年秦国一场不成功的军事行动有关:秦国派兵攻打魏国大梁以北的一片密林,并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围攻大梁。但是在孟尝君的合纵之下,燕赵两国率兵援魏,秦军不得不无功而返。
不过,为什么秦国此时不再攻打离本土较近的韩魏边境,反而去围攻位于中原中心的大梁呢?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从战略层面来说,秦国不止有远交近攻这一个选择,它还可以从关中到山东打下一连串的领土,以此断绝楚国和三晋合纵的可能,而此时陶邑已在秦国掌控之中,若再攻下大梁,便能与秦国在南阳占领的部分地区连成一片,实现“绝纵亲之腰”的目标。从军事层面来说,秦国此时刚刚参与五国伐齐,部分军队还在陶邑,想必调兵去围攻大梁比较方便,至少比从咸阳出发近多了。这部分还是出于公心,若是从私利方面来说嘛……魏冉此举可能不光是从对外战略出发,也考虑了扩张陶邑的事情,毕竟就算大梁打不下来,周边的土地也是可以并入陶邑的嘛!那要是打下来了呢?打下来了更好,消灭一国获利千万,不比一个陶邑值多了?不过,魏冉算盘打得再好,也不如大梁城墙质量好。虽然围攻大梁的军队数次从西北方向攻入魏王的后花园梁囿,而且每次都给当地的景观造成极大破坏,那真是:文台多高都打碎,垂都宫殿全焚毁,各样树木伐不累,麋鹿炖成大杂烩,但是大梁城依然屹立不倒,直到秦王政时期才被王贲决黄河水淹毁。
谁主张,谁负责。魏冉作为相国决定围攻大梁,那他就需要为失败下台请罪。当然,秦王也没太难为他,两年后魏冉再度复相,还获得了刚刚被完全占领的陶邑,收入激增。此后几年,秦国与赵国先战后和,用兵的重心随即南移。这时魏冉并没有顾及母国养育之恩,派白起讨伐楚国,带去了水火之灾,还攻占了郢都。有趣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怎么早不记晚不记,偏偏说鄢郢之战后穰侯富于王室呢?后来和别人交流,一看地图才知道,穰地可以说是处在郢都到咸阳的必由之路上,看来魏冉可能是给战利品收过路费,发了一笔大财啊。“四贵”中的其他三人,芈戎、嬴芾和嬴悝在之前得到的新封地也离此不远,估计也没少捞好处。这段时期魏冉的具体言行不见于史料,可能是他对母国仅存的温柔,也可能是他在陶邑享乐的开头。不过摸鱼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因为在这之后,魏冉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华阳之战
鄢郢之战后,秦国在南方的东向攻势受阻逐渐变大,在已占领的地区甚至出现了起义事件。秦王适时调整战略,在秦昭襄王三十一年派白起进攻魏国,夺取两城。魏冉也开始活跃起来,于次年率军进攻大梁,击败了前来救援的韩国将军暴鸢,斩首四万,攻占魏国的三个县。凭借军功,魏冉又获得了部分封地。秦昭襄王三十三年,魏冉带领武安君白起和客卿胡伤,攻占了魏国的卷、蔡、中阳、长社等地。这些地方都位于韩魏边界上,足以说明现在韩国在去年救魏战争失败以后,只能唯秦命是从了。魏国打不过秦国,抱个赵国的大腿欺负欺负韩国还不行么?次年,赵魏联军进攻韩国华阳,形势危急,韩相国派陈筮向魏冉求救。魏冉接到消息,依旧带着白起和胡伤,火速行军八日赶到华阳,在战场上消灭赵魏联军十三万人,把魏国主将芒卯打得仅以身免,白起又与赵国将军贾偃作战,将两万赵军赶进黄河淹死。这就是华阳之战,战国时期排得上号的大战。虽然华阳之战一般被认为是白起的四大战役之一,但是军功章至少也要有魏冉和胡伤一半。大概三人各自的任务是这样的:魏冉负责确定打哪儿,白起负责决定怎么打,胡伤负责落实具体的打法,齐心协力才能获得胜利啊。
华阳之战胜利后,魏冉再次率兵进围大梁,在魏国大夫须贾没什么用的劝说和魏王的割地求和之下,魏冉最终撤兵。另外,虽然华阳之战中秦赵为敌,但魏冉还是打算借给赵国四万甲士,令其伐齐。而在齐国任职的苏代写信给魏冉分析利弊,迫使他放弃了这个漏洞百出的计划。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魏冉有感于封地陶邑作为秦国的飞地,实在是有点小,便对一位名叫灶的客卿说:齐国那么大,我想打两下。刚寿就不错,打它不抓瞎。客卿灶说:穰侯高见。并建议魏冉联合燕相公孙操攻打齐国,最好一鼓作气把它灭掉,直接成为东方小霸。史书上没有记载魏冉对客卿灶提出战术的回应,大概是觉得这么打过于冒险,齐闵王殷鉴不远,不能重蹈覆辙。
在这一年,可能是为了仔细考察一下陶邑的军事形势,外加履行身为相国的职责,魏冉动身出关,前往关外巡视各个县邑。在距离函谷关不远的湖县,魏冉看到远处来了一辆车驾,离近了一瞧,原来是从魏国回来的使臣王稽。魏冉向王稽道了声辛苦,问到:关东诸国的局势有什么变化吗?使臣先生没有带着诸侯的说客来吧?那种人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搅乱国家而已。王稽面对相国那是大气都不敢喘,连连称是,告别之后接着向西走了。魏冉也继续东行,但一直怀疑王稽的车里还有其他的人,走了十几里之后便派人骑着马追上王稽的车驾,仔细搜查有没有关东的说客。搜了一圈什么都没有,这才作罢。魏冉志得意满,现在整个秦国都是我说了算,关东哪有什么人敢来?便继续前往陶邑。他可能不知道,能把他搞下来的人已经藏在王稽的车里,准备致书秦王,给穰侯送一份大礼了。
穰侯末路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客卿灶率兵攻打齐国,攻占了刚、寿二地,使魏冉在陶邑的封地有所扩大。不过再往后,魏冉的人生就开始由盛转衰了。首先是此时秦赵说好以赵国的焦、黎、牛狐三城换回鄢郢之战前白起攻赵占领的蔺、离石、祁三城,怎料赵国接收三城之后并不打算兑现诺言,甚至不说下次一定。秦王大怒,派遣已升为中更的胡伤进攻赵国,怎料他在阏与被赵奢打得大败,自此不见于史料。胡伤作为华阳之战的主攻手,和魏冉想必有较深联系,这次战败可能对魏冉的地位有所动摇。其次,秦王开始重用一个名为张禄的魏国人,采取了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把用兵重点移回了更接近秦国的韩魏边界之地,三十九年攻怀,四十一年攻邢丘,对于围大梁打齐国没有什么兴趣了。军事上大败而归,政治上不被信任,还会有更坏的事儿发生吗?答案是:有。这个张禄就是当年王稽带回来的人,本名叫范雎,是一个睚眦必报的狠人。他向秦王痛陈利害,谴责飞扬跋扈的“四贵“,大谈外戚干政的危害。秦昭襄王最后剥夺了太后的政治权利,取消了两个弟弟的封国,罢免了穰侯的相位,责令他和芈戎返回封地,不可再待在咸阳。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年初,宣太后去世,楚系势力领导人在生理上垮台了,魏冉再也没有其他理由留在咸阳,只好于此年年底九月前往陶邑,我们开篇提到的事情,就是在他经过函谷关时发生的。
正当范雎权倾朝野、纵横捭阖之时,魏冉默默地待在陶邑的府邸中,看着收藏的奇珍异宝。他的物质生活没有退步,但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独——当年穰侯府门庭若市,现在却是冷冷清清,谁会跟着一个过气的国舅呢?魏冉大概的确是过气了,以至于史记里都没有记载他去世的确切年份。魏冉去世之后,他在陶邑下葬。秦国依照惯例将其封地收回,设置陶郡。秦昭襄王五十年,邯郸保卫战中秦军惨败,山东诸国回光返照。三年之后,魏国攻取了陶郡,此时距离魏冉返陶不过十一年。再后来,秦始皇消灭魏国,将陶邑并入东郡。最终,魏冉的坟墓在法理上又回到了他不是故乡的故乡。
魏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外戚重臣,五次为相,执掌大权近三十年。正是在他执政期间,秦国内部政局稳定,对外积极出击,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了韩魏齐楚四国,让赵国被迫走到擂台上与秦国决战。然而也正是在他执政期间,皇亲国戚横行跋扈,大肆敛财,极大地影响了秦王权威,他在获得陶邑之后改变了对外进攻政策,导致秦国在山东屡次用兵而所得甚少。他既推荐任用白起、任鄙、吕礼等人为国效力,将相位让给孟尝君和客卿寿烛,又“恶纳诸侯客“,影响人才入秦用事。利令智昏,可能是人类永远需要警惕的弱点,而他的功过,也许只有他在定陶斑驳的墓碑可以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