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10000吨挤压机,不转让技术?中国1年搞定,当场打脸德国

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就能够利用垄断来获得利益,比如这个国家垄断10000吨级挤压机,并且还嘲笑中国即使有50年时间也造不出同样的设备,德国以为不转让技术就能够限制中国发展吗?不料中国一年就搞定了这台设备,当场打脸德国,看这下德国方面还敢口出狂言吗?

作为现代基础制造领域的重要装备,大型挤压机应用的范围很广,尤其是一些对材料结构强度要求极高的设备,比如高速铁路和航空飞行器,这些装备的表面材料往往需要一体成型的热加工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如果无法使用大吨位挤压机,则只能通过传统焊接工艺加工结构件,但这样会造成成本的上升以及成本的超支。

在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就遇到了制造工艺上的难题,在整车制造环节中,高铁不同于传统内燃机轨道列车,其空气动力学外形对于车辆结构的完整性要求极高,特别是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受到外界气流变化的影响,使得车辆整体的硬度和延展性必须达到平衡,如果还采取焊接的工艺,不仅会多使用铝材增加重量和成本,还会降低车辆的整体使用寿命。
为此,中国特地向德国引进大吨位挤压机时,德国方面却并不希望拿出最新的技术,丝毫没有意识到中国高铁庞大的市场背后对于挤压机的需求的迫切,也正是在德国技术部门的傲慢态度下,中国的工程团队决定逆向研发早起挤压机装备,真正打破西方在这一材料加工装备领域的垄断,之所以要迎难而上,也是考虑到了高铁数量激增的背后对于制造和生产的要求只会更加严苛,所以不论花费多大的代价,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想方设法攻克挤压机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材料难点。

不同于低端挤压机,万吨级别的铝材挤压机对于结构零部件的设计整合十分复杂,不仅要考虑系统闭环过程中的温度和转速控制,甚至连制造挤压机本身使用到的液压阀也需要从传统的定量泵转换成变量泵,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设备在运行时的功耗,降低温度对设备加工材料时的影响,但想要成功研制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用非常完善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动用大量专业人才,而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突破万吨挤压机技术,靠的就是长期技术积累,才能够做到厚积薄发,成功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可以说,中国相关技术部门和工程人员在开发和制造万吨挤压机,秉承了发展和构建自主工业体系的信念,仅仅这一个装备的成功开发,就培养了上万家与之相关的精密零部件供应单位,为今后打造其他门类挤压机设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当初企图通过技术垄断阻碍中国高铁发展的西方国家彻底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