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呐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市场规模将达到11.77亿元

一、概述
声呐(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英文缩写“SONAR”),全称为声音导航与测距,是一种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息处理,完成水下探测和通讯任务的电子设备。它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类型,属于声学定位的范畴。
声呐的特点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二、产业链
声呐上游行业包括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传感器、计算软件等;中游为声呐制造行业;下游主要应用于船舶制造业、军用船舰、水下警戒等。
声呐产业链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三、发展现状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由于潜艇的被动和主动隐身需求,潜艇螺旋桨降噪技术和大推力、低转速螺旋桨技术,以及覆盖潜艇表面的消声瓦的研制受到空前重视。而低噪声、安静型潜艇的出现又催生了用于目标探测和识别的低频、大孔径拖线阵声呐的研制和低频大功率发射基阵的使用,同时又在海洋领域推动了对低频水声信道特性的研究。强劲的需求成为声呐新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021年中国声呐系统产量和需求量分别为635套和604套,预计2022年中国声呐系统产量和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59套和723套。
2016-2022年中国声呐系统产量及需求量统计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随着我国远海护卫作战装备力量体系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不断加强近海防卫的前提下,我国军用声呐产业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无论是对海洋信息的获取、海洋生态的管理、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是海洋权益的维护,都离不开声呐技术的支持。因此在未来随着我国海洋水声探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声呐技术仍存在着巨大市场空间,2016年国内声纳行业市场6亿元,到2021年增长到了7.57亿元,预计2022年中国声呐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11.77亿元。
2016-2022年中国声呐系统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四、发展趋势
未来,无人平台在未来的水下战争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也必将承担更加复杂多样的作战任务。无人平台的多维度、多基地、一体化的作战需求驱动着自主探测声呐向智能化、模块化、协同化、编队化的方向发展。
1、智能化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这也给无人平台声呐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执行任务时无人平台声呐能够采集到大量的海洋数据,基于大数据的训练,其能够以系统任务为导向,在未知外部环境和目标特性的前提下,对平台的探测手段、决策过程、工作状态进行自动优化和修正,且随着执行任务次数的增多,无人平台声呐的“进化”也会愈加完善。
2、模块化
目前,无人平台自主探测声呐大多是为特定无人平台的特定任务而定制的。当该任务结束时,该声呐设备难以直接应用于新无人平台的新任务场景,一般需要对声呐设备进行成本高昂地升级和维护。发展具备开放式结构、通用接口与协议、标准互操作配置文件的模块化声呐设备,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模块化无人声呐设备能够在不同类型的无人平台上以“即插即用”的方式实现自主探测功能,将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
3、协同化
基于单无人平台、单声呐基阵的自主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有限,难以满足未来水下战争的需求。基于多无人平台、多声呐基阵的分布式、一体化协同探测网络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多无人平台进行机动可以显著地扩大几何探测范围;另一方面,对多个无人平台声呐的探测信息进行目标级或特征级融合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探测效果。
4、编队化
作为未来海军装备的重要部分,无人平台将会与其他平台合作形成作战网络完成任务,这些平台既包括舰船、潜艇等水面、水下有人平台,还包括了战斗机、直升机等空中作战平台。各类平台形成的一体化海空作战编队是未来战争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编队化过程中,无人平台声呐不但要与有人平台声呐进行信息互通,还要结合一些非声探测信息,共同完成对水下高威胁目标的精确锁定。
更多本行业详细的研究分析见共研网《2023-2029年中国声呐系统市场深度调查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同时共研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书、IPO咨询等产品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