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人员经过培训就可开中药,这个培训有效果吗?我们知道中医
西学中人员经过培训就可开中药,这个培训有效果吗?我们知道中医不像西医可以大批培养,因为中医经过这些年中医药大学培养学生来看是失败的。试问这些西医同志们经过两年或者三年就能掌握中医知识,灵活运用中医知识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因为中医需要不断锻炼不断临床实践,对于半路出家学习中医的西医同志们,我不否认有的会出现一些大师级,但是这种办法会培养出来的更是一些“西化的中医”! “ 西学中”的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法所焕发出来的显著疗效,不可能离开中医学术思维理念的指导。中医的发展也不可能依靠西医的模式和现代科技,而只能是依赖中医宝藏的发掘以及中医师的临床应用与发挥。 失去中医学术理论指导,就等于一个人失去灵魂。事实上那些被西医学术思维舍弃的中医学说中的“糟粕”,很多都是中医学术思维的精华,只是因为这些“西学中”医生囿于还原论思维而难明其意而已;中医临床如若失去这些精华理论的指导,很难真正达到“药证相符”的最佳疗效境界。所以说学习中医,仅仅只是掌握一些中医之术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充其量也只能起到西医临床“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有限效用;中医学说的核心全在于中医之道,如若不懂得以道驭术的道理,是不可能进入中医殿堂的。 世界健康产业协会主席陈学忠谈及中医和西医的话题,首先强调中医、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学术上它们应该是平等的,既不能用西医取代中医,也不能用中医取代西医,更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应该是两个学术体系并存而各自发展。提到“西学中”,陈学忠认为西医学习中医形式主义严重。本来,西医学习中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西学中”往往只学了一点皮毛,甚至片面地认为用些中成药,再用些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了,这其实是在拿人的生命开玩笑。 著名中医郭博信先生曾发起过这样的感慨:现在不用说找个过往那样的名中医了,就是找个不开化验单、检验单、认认真真号脉按照中医思维看病的所谓纯中医,也尽非易事。 2005年,澳大利亚大使馆参赞助理杰森女儿的慢性湿疹经我治愈,感激之余他邀我往澳大利亚看病,我说:“不行啊,我不懂英语。” 哪知听了这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错了,我们澳大利亚人专找不懂英语的中医看病,我们以为这样的人才是正宗中医!”这话让我吃了一惊。 第二年底,当我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的时候,似乎是明白了点什么。 那一天,我在某大学中医系与同学们一起座谈,得知他们教学模式完全是照搬我们的,即中西均有,他们毕业后同样存在就业难的题目,甚至连实习的地方也找不到。 可谁都知道,澳大利亚中医诊所是很多的,怎么能找不到实习的地方呢?我带着这个题目请教澳大利亚中医针灸学会秘书长刘炽京,他说:他们(指中医大学毕业生)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的诊所拒绝他们来实习! 我们知道,澳大利亚是全球除中国以外第一个承认中医中药的国家,是较早给予中医药较高地位的西方国家。 他们中医诊所的中医大夫只准开中药,不准开西药,他们都成了纯中医了。无怪乎我只讲了点传统中医思维用药的经验,他们听后居然惊呼:“这回是真中医来了!” 邓铁涛加拿大弟子胡碧玲也一针见指出:中西医结合暗藏了中医的灭亡。胡碧玲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中医界成为主流感到很遗憾:“我觉得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效果暗藏了中医的灭亡。” “这绝不是一个嘲讽。”胡碧玲很认真地说,“因为西医是不会容纳中医的,容纳的是一些技巧,但不会接受中医的理论,根本不会承认中医理论中的气、经络、阴阳五行说等等。” “所以中医为了‘科学化’,其治疗配方中的思维就越来越接近西医的思维模式。现在选药越来越不按传统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学的药理作用相配。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中医和中医的病名来诊断一种疾病。” 综合医院70%中成药是西医所开,不良反应多。早在两会期间就有委员提出西医不能开中药的观点。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表示“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西医给患者开中成药的现象,但是绝大多数西医不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配伍和禁忌,多开和错开非常普遍,辩证不正确就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也浪费医保基金”对于这一观点,很多医生表示赞同。 据资料显示,四川省某家三级综合医院,医院中药房 共计调配处方69192张,不合格处方4612张,占总处方数的6.6%,其中西医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58404张,占总处方的84%,其中不合格处方3988张,占不合格处方的86.5%。这些不合格处方的问题基本一致,主要为药不对症、剂量错误、配伍禁忌、使用方法错误。 西医如果没有辨证思维就去开中药,那么就无法准确地把中成药的优势发挥出来,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周继朴介绍,因为绝大多数西医不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和禁忌。寒热不分、虚实不辨的情况发生率较高,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