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多咀嚼,汤、粥最养脾与胃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我们在吃饭时应该多咀嚼,同时粥与汤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 因此,经常喝些粥、汤,对脾胃可以起到益养的作用。在中医养生理论中,细嚼慢咽一直为人们所提倡。为什么要细嚼慢咽呢?细嚼指的就是要多咀嚼。 食物进入胃中,经过胃的初步加工后变为水谷精微,再由脾输送到全身的脏腑组织之中。如果食物没有被充分地咀嚼就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天长日久,胃便会积劳成疾; 或是食物难以生化为水谷精微营养,使脾无所运化,久而久之,其升清与运化功能也会因缺乏运动而衰退,使身体脏腑组织失养。 因此,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进食时就应多咀嚼。 依照这个观点,咀嚼不足不仅影响脾胃正常功能,也不容易产生饱腹感,使进食量过多,容易发胖。此外,咀嚼次数太少,容易使不易消化的食物堆积于肠道中,影响正常的排便,引起大便秘结等病症。 那么,每吃一口饭要咀嚼多少次为好呢?医师建议至少咀嚼10下。但很多人吃饭都有狼吞虎咽的习惯,进入嘴里的食物三下五除二,咀嚼不到10下就咽了下去,想一下子改为多次咀嚼或细嚼慢咽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在饭菜中加上一些有嚼劲的食物,如在粥饭中加上适量玉米、花生、核桃仁等需要咀嚼才能下咽的食物; 平时要多吃菠菜、大白菜、荠菜、芹菜、苋菜等有嚼劲的食物,同时不要把它们切得太细,更不要将它们剁成馅,以免影响咀嚼,也可用栗子、瓜子之类的坚果入菜; 煲汤时不妨多放点海带、莲藕等。这些都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咀嚼的次数。中医认为,粥的功能是“食用”与“药用”的高度融合。 我国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就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经常食粥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为此他还赋《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粥为什么能养生呢?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粥”就是把“米”用“两长弓”从左右两边同时扯大的意思,它的本义就是用火和水把米粒的体积增加到最大的米饭。 也就是说,粥已经达到了米的最高烂熟程度,十分易于消化,可为脾胃的工作减轻许多负担。对脾胃虚弱的人十分适合。 健康的脾胃,有的时候也需要适当地放松,尤其是早晚两个时段。早晨需要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唤醒沉睡的脾胃; 而晚上,烂熟的食物可以减轻脾胃的工作量,使它们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保持自身功能的正常运行。 例如,小米粥、扁豆淮山粥等都是补养脾胃的佳品。至于汤,可以说是人们所吃的食物中营养最丰富且最易消化的食物之一。 它是以水为介质,对各种原料进行煮或熬、炖、汆、蒸制而成,具有汁多、味鲜的特点。而且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多半都已溶于汤中,十分有益于胃的消化与吸收。 中医认为,汤品具有食疗、养生的效果,可起到益养脾胃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医食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芡实老鸭汤、萝卜莲子猪舌汤、鹌鹑汤等都是健脾养胃的理想汤品。 脾胃养生帖养胃可“按压胃俞穴”。 具体做法是:被按摩者俯卧或正坐,露出背部,按摩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或用按摩棒等在其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用适当的力度做按压打圈动作3~5秒钟,稍停2~3秒,再进行按压。如此坚持3~5分钟为1次,每天1~3次,能起到健脾养胃、增强消化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