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志的本质特征
论方志的本质特征
王照伦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过:“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方志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这是方志学理论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为了论述的便利,我们将作两种比较,一是方志与一般社会科学著作的比较,二是方志与其他记实性著述的比较。通过前一个比较证明方志与其他社会科学著作的重要区别之一,是用事物去反映客观世界。一部成功的志书,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去再现所志时空的历史和现状。后一个比较说明方志是以资料为媒介物去反映事物的。资料在可读性上虽不如其他形式,但在反映地情的可靠性、权威性等方面远胜于其他形式。通过这两个比较,可以从方志的特征上认识它的本质,为方志学学科建设作铺垫。
一、方志用事物反映地情
人们在读志书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定时空内地情的一个个横断面上的一系列事物。入志人物自生至死如读者看着他走完人生路程,其是非功过通过传主所做的事情如实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入志事物的发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如同读者看着它完成,其成败得失历历在目。由此我们会发现,方志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不像一般社会科学著作那样用立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下结论进行普遍地抽象,给人们规律性的东西。也不像其他记实性载体那样,给人们一个侧面、一个瞬间的影像。方志用自己独特的形式反映所志时空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这个独特的形式就是客观事物。
1.用事物反映地情是方志的基本特征。因为志书所反映的地方情况是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着的事物构成的。这就使得方志与一般社会科学著作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它们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去认识。
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形式不同。一般社会科学著作以抽象的普遍概念、严格的逻辑论证来反映世界的本质,向社会提供普遍性的结论。而方志则以具体真实的事物去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为人们研究这些变化的规律提供重要素材。方志不担负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任务,但人们通过对入志事物的了解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如中国当代史,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研究去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而新方志则通过对当代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各种不同人物地记述,去客观再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前者是说明,后者是直叙。
二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对象不同。一般社会科学和方志虽然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反映的具体对象有所不同。一般社会科学把整体的客观世界进行分解,把人际关系,人的活动、人的行为或人的精神活动的某一类现象抽取出来,分门别类地作为认识、反映的对象。如历史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历史生活,反映历史的经验和规律;伦理学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意志行为和道德规范;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的生产关系;法学把法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社会学把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等等。而方志则是对客观世界中的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整体地反映。从天文到地理,从经济到政治,从工农商学兵政党各行各业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物,从美德到陋习,凡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志书记述的对象。
三是对客观世界的影响方式不同。由于方志和一般社会科学著作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和对象都不一样,因此,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方式也不相同。大致地说,一般社会科学著作影响客观世界的方式是通过说理而使人折服,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从而促进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它具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方志则以全面、广泛、系统的地情资料作用于人们的感情和理智,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借鉴,从而使读者作出的决定更符合客观实际,使得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因此,它不仅具有认识、教育作用,还有存史、资政功能,并“适合于全社会各层次的人们在认识地情上不同层面的多样化需要”(李养国先生语)。
四是思维方式不同。方志和一般社会科学著作的以上不同,和方志编者、一般社会科学著作的作者的思维方式不同有关。一般社会科学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其过程而言,它舍弃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材料,通过高度地抽象,上升到理论。就其结果来说,它是用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来表示认识的结果。而方志编者在志书编纂的思维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能离开具体的资料。不论是在志书的结构设计中还是在对具体事物的记述中,编者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资料。最后完成的志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编者通过取舍、详略等方式处理的一系列有机联系着的客观事物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客观世界。
五是主体感情的渗透不同。一般社会科学在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时,运用的是抽象思维,作的是科学概括。在概括的整个过程中,虽不能说百分之百地排除主体感情的参与,但要尽可能地减少感情渗透,以保证理论研究的客观性,使得出的结论符合客观规律。方志虽然也强调对事物记述的客观性,但作为修志主体的编者的感情渗透要比一般社会科学著作的作者多一点。这是因为志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加之修志活动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使得新旧志书都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在对具体事物记述时,必然会把编者所在阶级的政治的、道德的、美学的观点自觉地贯穿其中,以便使编出来的志书成为维护本阶级统治的工具。
六是对客观事物使用的目的不同。一般社会科学著作在对客观规律进行认识和概括的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客观事物,使用的目的在于证明某一观点的正确性或某种学说的错误。而方志对客观事物使用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什么,而是为了再现客观世界发展演变的实际过程。
2.事物的涵义和特点。事物是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事、物和各种自然现象。方志中的事物,既保留了它在客观世界中的真实性和具体性,又渗透着编者的创造性劳动,比自然状态中的事物更易于把握。因此,它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又有一些区别,那就是通过编者的详略、取舍和记述角度的侧重而使得覆盖在它上面的各种“尘埃”一扫而净,像从泥沙中淘取出来的黄金和从泥土中挖出来的钻石经过冲洗一样,成为具有个别性、具体性、普遍性、代表性等基本特点的志书的细胞。整个地方情况,就是由这样一些细胞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明明白白地呈现在志书用户面前。
第一,个别性。每一个入志事物都是个别的事物。入志事物的个别性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对入志事物进行筛选时,要注意它们的个性。个性不明显的事物要尽量不选或少选,从而使方志的特点突出。因为方志的特点是由一系列入志事物的特点构成的,这一点十分重要。二是要注意那些弱小的、潜在的、偶然的事物。这类事物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但它们很可能会引起重大突破,很可能是一些重大转折的前兆或前奏,有时会对一些事件的发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具体性。入志事物应当是具体的事物。凡是记入志书的事物,都必须是客观世界中的真人、真事、真物、真的自然现象。要使读者在看志书时,通过对一个个具体入志事物的阅读,达到见真人、听真声、历真境的目的。
第三,普遍性。入志事物虽然是以个别的、具体的事物面貌出现,但它应当具有普遍的意义。入志事物的普遍性指记述的虽然完全是具体的某人、某事、某物,但在这中间又有同类人、同类事、同类物的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可以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加以说明,因为共性包含在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所以,入志事物的普遍性包含在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之中,就是使得个别的入志事物中具有了一些普遍的性质。
第四,代表性。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的错综复杂性和生生不息的众多性,使得事物这个方志记述对象从总体上说是无限的。不论从志书的篇幅上讲,还是从人们对志书在使用的要求上说,任何志书都不可能将所志时空内所有的事物都记进去,只能选择最能反映某一系统发展演变本质的事物入志,这就使得入志事物具有了代表性。入志事物的代表性,是说虽然记入志书的这些事物都是以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形式存在于志书之中,但代表着尚未记入志书的更多的同类事物,只是因志书篇幅有限,加之入志的事物比未入志的事物更贴近或者说更能反映地情某一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才被志书编者选中。
入志事物的这些特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正是入志事物具有了以上特点,才使得以记一系列个别、具体事物为核心的方志能够反映一方之全貌。
二、方志是资料的集合
有人说方志是资料汇编,更多的人认为它是资料性著述,更准确地说,方志是用资料反映特定时空内某个或各个方面状况的地情文献。由此可见,资料对于方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料亦无所谓方志。因此,方志是用资料构筑的一座地情信息大厦。我们把方志与其他记实性载体相比,可以发现,所有的记实性著述都注重资料的作用,但任何一种记实性的载体都不像方志那样专门用资料去反映一切问题,将资料容进自己的身躯之中,视资料为自己的生命。那么,入志资料有什么特点呢?这是必须有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它有直接性、严肃性、权威性等基本特点。
第一,直接性。方志和其他记实性载体相比,它既不能像记人的报告文学作品那样用事实加合理的想象塑造被记者的形象,使之具有普遍意义;也不能像速写那样勾勒出人或物的大致轮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方志是用资料直接反映要记述的对象,给读者一个明确而具体的事实,不需要联想就可以得到被记述的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资料的最大优点。
第二,严肃性。和一些记实性载体比较,入志资料的严肃性是相当明显的。它不像记录影视片那样,可以用音乐和色彩等手段对被反映的对象进行烘托,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也不像新闻特写那样把事物的某一个侧面作细致地描述,使之产生轰动效应,从而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入志资料以对历史事实的忠诚,向读者提供未加任何渲染的事实,决无似是而非、如何理解都行的东西。在这一点上,资料如同法律条文一样,只能作一种解释。
第三,权威性。由于入志资料具有了直接性和严肃性,使得它具有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有不少领域里的科学研究,为了论证的需要,不少人去查志书为自己的学说或观点找论据。查志书查什么?我认为就是查入志资料。既然入志资料能作为论据去使用,那么,它的权威性就是毋庸置疑的了。
总之,方志是用入志事物反映地方情况的,而入志事物又是以入志资料为基本材料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方志是通过入志资料去再现客观世界的。它的本质特征,只能是资料性。
云南史志,1996,(1):11~13,28.(初发)
黑龙江史志,1996,(6):10~12.(转载)
河北地方志,1997,(2):8~9.(摘发)
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23&DbCode=CJFQ&dbname=CJFD9498&filename=HLSZ199606003
被《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藏,网址:http://find.nlc.cn/search/doSearch?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cQuery=&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archType=2&docType=%E5%85%A8%E9%83%A8&isGroup=isGroup&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fromHome=true#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secQuery--%7C%7C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pageNo--2%7C%7CorderBy--RELATIVE%7C%7CqueryField--%7C%7CfldText--%E5%85%A8%E9%83%A8%E6%A3%80%E7%B4%A2%E5%AD%97%E6%AE%B5%7C%7CisGroup--isGroup%7C%7Cshowcount--0%7C%7CdocType--%E5%85%A8%E9%83%A8%7C%7CtargetField--%7C%7C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7C%7Corgin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
收入《百度学术》,网址: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094c62e635b62003bdb997d1741acd8f&site=xueshu_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