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湛匀教授: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如何减少和规避可能的风险?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具有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需采用不同的战略、策略等引领企业前行,以确保基业长青。
陈湛匀教授指出:正确认识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即了解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减少和规避可能的风险,使企业在各阶段健康有序发展。

以下是陈湛匀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曾有研究发现,每50年就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世界500强企业倒闭。这似乎与生命周期理论不谋而合,大多数的行业和企业都会经历由发展到衰退的阶段,但也存在由少数企业在衰退阶段的转型成功,这里我们以百年企业IBM为例。
今年是IBM成立的第109年,作为一家超越百年历史的科技企业,IBM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类计算机的历史。IBM何能抵御生命周期的“魔咒”,一直长青于世?是转型造就了IBM的辉煌,每一次转型都使得IBM踩上了科技产业发展的潮流,一次次从衰退期重返成熟期。下面我们就讲述IBM历史上几次重要的转型。
IBM的第一次的战略转型是20世纪40年代末,电子计算机和磁带的出现。1952年,沃森的儿子小托马斯·沃森出任IBM公司总裁,尽管打卡机业务曾经是IBM的现金流来源,但小沃森还是认为计算机才是未来发展方向,宣布以大型计算机作为目标,使公司进入电子时代。当时小沃森邀请了计算机奠基人冯·诺依曼博士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通过5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研制出闻名世界的第一代大型机“IBM360系统”。“IBM360系统”于1964年推出,很快就成为市场领先的计算平台,使得IBM在1969年其计算机市场份额达到70%。
IBM的第二次的战略转型从大型计算机到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战略转移。随着个人电脑的兴起,IBM依靠出租大型机以获取高额租金的业务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IBM大型机业务收三年内下降了60亿美元,公司亏损额达160亿美元。新上任的郭士纳开启了新的战略转型,从大型机转向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分布式计算系统,使得Think pad成为用户第一选择,两年时间IBM的营业额首次突破700亿。
IBM的第三次的战略转型是从硬件科学技术转型到提供信息系统服务、企业管理和运营咨询服务。2002年第一季度,IBM连续三季度出现利润及营收下滑,新上任的彭明盛提出“随需应变”的战略:退出PC硬件业,全面进入知识服务、软件和顾问等服务市场,向客户提供任何需求的任意解决方案。为此,2002年,IBM以39亿美元高价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又用21亿美元收购了Rational软件公司。IBM至此将重心转移为为客户提供咨询等多种后台服务,而不是局限于IT产品服务。
IBM的第四次的战略转型是启于2012年,转型方向是从一家传统硬件、软件和服务公司转向为客户提供认知解决方案及云平台的公司。IBM认为未来企业是要发展成为平台型、高度自动化机器学习、敏捷灵活组合式的企业。2018年9月12日,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表示“IBM已经率先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

陈湛匀,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拟人化企业资本运营理论创始人。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
创造性地提出了统计分布监管资本流动等理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百余名。已出版专著20余本,获得近20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奖,主持完成近3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部分课题研究结论和建议摘要已被国务院内参转载。
上海电视台《地产夜话——湛匀妙语》栏目主持人,中国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特邀嘉宾,在《东方大讲坛》《世纪讲坛》等栏目所做电视演讲深受好评。
长期受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学生授课,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进行系列学术交流,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具有国际视野、深受欢迎的实战型金融专家。
长期专注于地产金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等研究,在多家知名公司担任董事,曾辅导不少企业成功上市,具有高度的行业前瞻思维和丰富的实际经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