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不仅是心病,而是真病了
每当有人说自己焦虑、抑郁,总会有人告诉他,你要看开一点、你可以出去旅游散散心、实在不行看看喜剧片开心一下。
这个思路反映绝大部分的想法,很多人都认为,得了心病,放松、想开就可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这个观点不对。
国外的实验:
1958 年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两只猴子分别绑在两把椅子上,每 20 秒钟椅子会放电一次。
会给其中一个猴子一个开关,只要在放电之前按下按钮,两只猴子都可以免受电击。
但如果没有准确的在放电之前按下按钮,两只猴子都要遭受电击。
几天过去了,手握开关的那只猴子得了胃溃疡,而只能被动等电击的那只猴子安然无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手握开关的那只猴子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它必须准却掌握按按钮的时机,长期处理决策-失误-电击-重来的循环中,决策本身的压力甚至远远大于电击带来的刺激,所以它得病了,得了胃溃疡。
另一只猴子由于只等被动等待,主动权不在它这里,也做不了任何事情,反而心态上相对放松。
两只猴子同样处于电击环境下,却由于心态不同从而导致了身体状态不同。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生病的那只猴子,就是心身疾病,也就是心理剧烈变化带来的躯体疾病。
人心同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在很多重要的事情前,我们会做很多准备工作,也不可避免的会紧张、焦虑,比如需要处理考试、升学、就业等压力。
但也会发现,同样一件事情面前,有的人会非常紧张惶恐,有的人则非常放松自如,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和人的性格有关,有的人惶恐不安,有的人心很大,不放在心上,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在同样刺激面前,由于人性格不同,导致的不同人有不同心态,也导致了面对压力时的不同状态。
这里就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同性格的人,患心身疾病的风险也不同。
心身同治:
心身疾病最容易影响到患者的消化系统,比如胃溃疡、比如神经性厌食;
反映在皮肤上,会出现斑秃、湿疹;
反映在循环系统上,会出现高血压、冠心病;
反映在呼吸系统,会出现哮喘;
反映在免疫系统,会现在甲亢、类风湿关节炎。
对于心身疾病,除了治疗器官的病,还需要结合心理治疗。
首先,当然是先消除刺激因素,先帮助患者远离压力场景,去除心理上的压力因素。
如果身体上有器质性病变,比如胃溃疡、比如湿疹,这是也要治疗身体上的病。
通过心理、生理上的共同治疗,患者才会痊愈。
所以,治疗心身疾病的重点,就在于心身同治。
心身健康才是真的健康,祝大家心身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