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上引发的政治上革命与 英国工业革命掀起的经济变革在同时进行。英国尽管在经济上变革了,但是在政治上则相对保守,几次都是充当了反法联盟的主要国家。
从尼德兰革命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北美独立战争到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了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处于优势地位,加速封建向资本的转化也需要工业生产力有突破性的发展,既手工工场生产转为机器工厂生产。这一生产技术根本性的变革就称作“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业革命担负的历史使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独家发生在英国,18世纪上半叶开始到19世纪中叶完成。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孕育背景
百年历程······
1.农业改革
英国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以及农业生产结构中商品性比重增加,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工业革命前夕,进入议会圈地法案圈地时期,更是造就大量自由劳动力。
2.政治革命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被认为是近代经济变革的开端。
1688年光荣革命,被誉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随着时间发展,国家实权逐渐掌握在议会手中。并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如18世纪进入议会圈地时期;保持海外霸权,维护英国市场稳定与扩张;鼓励出口,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工业生产;重视发明专利等。
3.海上霸权和殖民掠夺活动
16世纪后半期西班牙
17世纪同荷兰
1756—1763英法七年战争
18世纪中叶征服印度
黑奴贸易:英国利物浦
为工业资本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4.商业的繁荣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海上霸权、海外殖民地
国内贸易:如航运业整套流程······
英国多天然良港,国内河流密布。修路。
5.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精密的分工;成熟的工人队伍;上百人的大型手工工场的出现,对人员的组织比较有经验;生产工具改进与生产技术的积累,为机器代替人工提供了基础。这些优势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基础。英国接纳了尼德兰战争中被西班牙驱赶的尼德兰工匠,伊丽莎白女王接受的条件是每一位工匠必须培养一名英国的学徒。法国胡格诺战争中一批携带资金和技术的新教徒手工工匠也逃到英国。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自发状态下完成的并没有认为设计的痕迹, 依靠生产规律自动调节。
为什么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部门是棉纺织业?
英国的毛纺织业是一个古老的生产部门。 行会制度?在市场规模较小时,行会制度有利于调节生产,维护行业的正常运行,保护手工工匠。但是时代发展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行会制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阻碍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革新,弊大于利。
① 棉纺织业在英国是一个年轻的生产部门,没有受到行会的过多约束。
② 欧洲人对于棉纺织品的需求量大,投入资金少,资金周转快,获利丰厚。
③ 面对印度等亚洲国家棉布的竞争,生产出优质、价廉的的棉布才能广泛的占有市场。
棉纺织业积累的资金后来就流入矿业、冶金业、煤炭、交通运输产业等后发部门。
·177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纺纱的速度就跟不上了。纺纱的机械发明提上议程。
阿克莱特取得水利纺纱机的专利,后来还被封为爵士,典型的 由富而贵。
阿卡莱特的水力纺纱厂被认为是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的标志。阿卡莱特也被认为近代大工业真正的创始人。
机器纺纱暂时压倒了纺织领域的机器织布。
集“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于一身,克服了缺点。能同时带动300—400个纱锭同时纺纱,纺出的纱又匀称又结实。
为了追上纺纱效率,卡特莱特于1785年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织布的速度提高了40倍,改变了织布行业落后的局面。
织布、纺纱交织的进行技术的革新。背后的动力完全依靠于市场。18世纪末期,机器化的生产已经在英国的棉纺织部门基本实现。
据统计1790年至1820年三十年间,英国进口原棉增加了5倍。棉花加工业产值原先占英国工业总产值第九位,后来上升到首位。1820年英国棉花加工出口占到英国出口产品的一半。最终英国质优价廉的棉布终于打败了印度的棉布,畅销于国内外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利润极高。英国的工业资本因此从棉纺织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后来资本又转入英国的铁路、造船、大型冶金工厂等投资多,成本回收慢的产业。棉纺织业为英国的工业革命立下了汗马之劳。
机械化在棉纺织领域日益发展的同时遇到的两大挑战:动力问题与冶金问题。动力:水力转化为机械能,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工厂建在水流湍急处,对于工厂的原料运进与产品运出颇为不便。当时 机械材料多为木、铅等,造价昂贵,损耗大。因此不利于机械化的推进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技术人员自发的去解决上述问题。
纽科门蒸汽机用于矿井抽水作业。燃料煤消耗大,只适合在煤矿使用,同时它热能效率较差。后来被瓦特改进。
相较于纽科门蒸汽机,耗煤率低,体积小,安全性高、普适性强。因此被称为“万能蒸汽机”。后获得专利许可证,还获得出口。
汤因比对于“万能蒸汽机”的作用曾言:“对于摧毁旧英国,建立新英国,并促进全世界走向工业化起到最大作用的有两个人 亚当·斯密和瓦特。亚当·斯密[明强1] 引发了经济思想上的革命;而瓦特促进了动力革命,从而带来了生产工具的革命。
发明和专利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体系。英国的政治家培根曾提出:“要建立一种鼓励创造性发明并授之以专利权的制度。”23年之后1624年,英国就颁布了第一份发明专利。此后知识就成为一种财产。所以推动工业革命的不仅仅是一次次发明,还要有政策保障。
瓦特的发明将工业革命推至蒸汽动力阶段,解决了机器大工业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使得机器大工业生产进一步向前发展。
19世纪,蒸汽机又为车辆、船舶提供了动力。促进了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
机器的原材料:冶金业!
纽科门蒸汽机:木头、砖块以及铜、铅等造价高昂的金属材料。
英国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铁成为制造蒸汽机的一个主要材料。蒸汽机造价相对低廉,体积轻巧。蒸汽机的制造与英国冶金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18世纪末期的几十年和19世纪初,铁已经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广泛的使用。如机器零件、公共设施建设等。1779年,英国出现的第一座铁桥;1790年英国河流上出现了第一艘铁甲船;1788年巴黎的市政订购了40英里长的输水管。英国威尔金斯铁工厂生产[明强2] 。
英国北部、中部煤资源丰富,产煤业也是突飞猛进。
3.集工业革命之大成者—交通运输业
1814年史蒂芬孙成功地将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铁路运输的优势确认以后,英国就掀起了修建铁路的热潮。到1840年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修建铁路。
水上交通的变革:美国人富尔顿的汽船。
汽船的发明加强了英国的海上力量,便利了海外殖民掠夺与市场扩大。这些冒着着黑烟的汽船也将英国的棉布和蒸汽机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英国的资本也输送到世界各地。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交易中心。英国因此成为其他国家所仿效的对象,无论是政治上的议会制度还是经济上的工业制度。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全方位变化。
生产领域:机器取代手工。
动力问题:蒸汽机取代了以往的水力、人力、畜力等。
材料问题:冶金业的发展使得质优价廉的合金取代了以往的木材、石材等。
交通工具:火车、汽船取代马车、帆船等。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
生活环境:城市化进程加速;污染问题。
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经济地理的布局是不平衡的。英国的东南部以伦敦为中心是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稠密。英格兰的西北部、中部和苏格兰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多雨因此以畜牧业为主。英国的中部、北部相较于东南部相对落后一些。这样的经济地理布局不利于英国经济长期发展。
工业革命则改变了这一现状。英格兰的西北部、中部地区是煤矿主产区,所以在工业革命中发展的优势凸显出来。一大批机器大工业生产就在英国的中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大的工业城市化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伯明翰、利物浦[明强3] 、曼彻斯特、诺丁汉等)
英国的经济、工业中心向西北转移,英国内部的人口流动也大致如此。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第二三产业成为 英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工人住宅区被称为“贫民窟”。富人区:空气清新,道路整洁。
工厂制度存在问题:熟练操作机器生产工人须支付的成本比较大,因此使用工资低廉女工和童工。
思考:我们的史学中存在问题,如工业革命中过分倒向对于工厂制度的批判,对于工人的压迫。那些机器大生产所带来的惊喜和奇迹仿佛只有富人才享受到了。
英国的工厂制度尽管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并没有完全取代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各行业的机械化进程不一。
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过去以土地为中心的旧有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企业主阶层,他们是19世纪工业家、实业家。由富而贵。与之对应的是一个饱受经济剥削的工人阶层出现。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认为贫困是个人慵懒所致。所以1834年的“新济贫法”带有惩罚性的救济措施。受救济者要在贫民院内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并不轻松。所以迫使当时英国自由劳动力市场充足。
1838年狄更斯《雾都孤儿》,主人公便在济贫院中长大。客观的反映出当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情况与社会问题。
后英国政府逐渐建立了符合工业社会的福利制度。
1802年老罗伯特·皮尔男爵倡导的和敦促下通过的工厂法规对于棉纺场要定期消毒;限制童工使用时常,保障童工生活起居和学习等方面做了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工厂主苛以罚金。
1802年工厂法虽不完善,但首倡近代工厂监督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厂专权,起到了保护工人福利的作用。
1847年颁布10小时工作制法。
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等······。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作为西方世界第一个实行全民保障的福利 国家。
由于英国政府的立法,童工制度逐渐被废除。
[明强1]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明强2] 他还为瓦特提供了精密的气缸
[明强3] 利物浦是因为奴隶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时期成为原棉主要进口地。从美国南部运来的棉花都是从利物浦上岸,进入英国。成为英国第二大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