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唐代墓葬壁画艺术

2021-08-23 07:04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唐代墓葬壁画艺术

选自《文物春秋》2005年02期,马金花

【摘要】唐代是豪葬壁画的一个黄金时期由西地•区虽然发现的唐代墓葬壁画不多,但其表现方法独特,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着承继北朝的绘画风格,同时也有唐代墓葬壁画所具有的各类表现形式.形象地描绘出了酉神、星象、人物、驼马及树下老人等内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唐代绘画艺术的一枝奇葩。

山西是保存古代壁画最多的省份之一-从汉代到元代的墓葬壁画在全省各地均有发现,而以北齐时期的壁画最负盛名,其它时期的壁画也各具特色。以往提到山西唐代的壁画,主要是指寺观壁画,而对于当时的墓葬壁画了解甚少。实际上,唐代山西墓葬壁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绘画技法熟练,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本文拟对山西唐代墓葬壁画作一初步研究,旨在让大家较全面地了解山西地区唐代壁画艺术。

—、墓葬概况

从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山西地区陆续发掘了近百座唐代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分析研究,其年代多属于唐代早、中期,晚期较少。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原地区和长治地区。

山西地区发掘的唐代墓葬多属配合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发掘,很多已经被毁或者遭到严重破坏'从已公开发表的资料看,墓葬形制大体可分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类,土洞墓有直背刀形和墓道偏于一侧的曲背刀形两种;砖室墓多为单室,少数有耳室和后室,墓室平面呈孤边方形,墓顶有漏斗形顶、穹隆顶两种

二、墓葬壁画的艺术表现

山西唐代壁画墓集中发现于太原地区年代上多属唐代早期,均为单室砖墓,弧边方形,墓壁及墓顶绘有壁画:根据对已发表的壁画墓的资料研究,其题材以表现人物的为主,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神、星象图,树下老人图,侍女图,驼马人物图及门吏图等几类:

1、四神、星象图

四神是用来表示方位的「青龙、白虎多绘于墓道东西两壁,朱雀、玄武绘于墓室南壁和北壁。而星象图绘于墓室穹顶,东有金乌(太阳),西有蟾餘(月亮),银河横贯,星辰列列。如1987年在太原南郊出土的唐墓壁画中,形象地表现了四神、星象的风貌(图一)一墓顶正中虽遭破坏,从残迹看,当为星象图,让人感受到群星灿烂。星象之下用红、黄、绿三色画岀挽结花幔,以弧形连珠纹相接,东西南北分别绘有四神,云气拥绕,并有群星璀璨其间,更加熠熠生辉。东壁青龙腾云吐雾,龙尾高卷,上绘一轮红日;西壁白虎昂首曲颈,张口吞吐,长尾高扬,头前一弯明月;北壁玄武龟蛇缠绕,形象生动;南壁朱雀羽翼开张,单足独立。

2、树下老人图

画面为在翠树之下立着一位道貌岸然的老翁,高冠大履,长袍曳地,或静或动,或悲或喜,动作各异,似乎描绘着一段故事。1953年在董茹庄清理的万岁登封元年(696年)赵澄墓,有多幅山前树下老人的图像。自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太原南郊金胜村陆续发现的多座唐代壁画墓中,亦多绘树下老人图,其表现方法是在墓室正壁及两侧壁绘多扇屏风,于屏风上画树下老翁;所绘树、石、景物各不相同,老人姿态各异,均穿长衣,面部有短须,一般为八扇,也有六扇的(图二)。墓室中绘树下老人图,在其它地区的墓葬中较为少见,这种题材的壁画仅在宁夏固原和西北边陲的唐墓中发现过,而在长安附近的唐墓中还没有见到过,显示出其浓重的地方色彩。

3、侍女图

山西唐墓壁画中绘有各类侍女,其造型比例准确,气韵生动,神态、身份、内心活动表现明确。从其服饰、化妆、发式及手中所持物之不同,可以区别不同身份,很能反映时代的风尚。1987年7月,在太原南郊发掘的唐高宗或武周时期的墓中,墓室东西两壁均绘有侍女图。侍女均面庞丰腴光润,娥眉细眼,高鼻小口,侧首而视,头梳高髻,额描“花钿”,脸部点有朱红,即“暦妆”。西壁侍女罩红色对襟,身穿窄袖襦衫,外罩半臂,披帛从背后绕出,搭于左肩,长裙束于腰际,为黄地黑花,裙带飘舞,下垂曳地,左手持一似“丫”形的杖,右臂上曲,右手伸出二指,体态婀娜多姿,腰肢仿佛在摆动,使人为之倾倒。东壁侍女上研究与探索偌大的白色行囊,右侧搭一棕色水壶,其情状好似正在长途跋涉。牵马人浓眉大眼,面带笑容,身着圆领窄袖黄衫,足登黑色高靴,两手拱于胸前紧握马鞭,身子前倾,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图四)。

5、门吏图即门卫、侍卫图,分绘于墓门两侧,是唐墓壁画内容的固定格式之

身穿袒胸窄袖衫,外套一件云纹半臂,肩披帔巾,双手拱于胸前,帔巾缠绕的手上握一柄拂尘,下为紧身黄地红花长裙,足穿高头履。该侍女身材匀称,丰乳半露,动作自如,姿态优美,给人以端庄柔美之感(图三)。

4、驼马人物图

驼、马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唐墓中出土的相当数量的驼俑、马俑以及壁画中的驼马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姿态各异。1988年在太原南郊发现的驼马人物图中,马饰繁丽,生动有神,具有唐马的特征。这匹马为红斑黄马,鬃毛为红色,马头略向下垂,双耳竖起,圆目大睁,胸阔醫肥,辔饰齐全,嘴角两侧戴有角形镰,口内衔勒,笼头上有带子缠绕,红色鞍袱垂至两侧,胸前的掌胸及股两侧均饰有黄色的垂饰,即“杏叶”o骆驼体态健壮,头引颈上扬,圆目突出,小耳竖起,口大张似在吼叫、嘶鸣,驼峰间搭有一,其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太原南郊唐墓壁画的门吏图绘于南壁墓门两侧,东边一人圜目高鼻,颌下蓄髯,左手执笏,右手握剑,头戴黑色樸头,身着素色翻领长袍,腰系黑带,足蹬乌靴。西边一人面容丰满,蓄八字须,双手执笏于胸前,腰右侧佩剑,面向墓门拱手而立,头戴黑色樸头,身着橙色团领袍,腰系黑带,足蹬乌靴(图五)。

山西唐代墓葬壁画的内容,除了以上五方面外,还有一些是表现日常生活的,如墓主人的生活起居、出行及生产状况等,但发现的很少。

三、对山西唐墓壁画的几点认识

1、 山西唐代墓葬壁画集中发现于太原地区,其中心区域更集中在太原南郊的金胜村到董茹庄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在隋末唐初之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高祖起兵于此,唐高宗始封于此,武则天天授元年又被定为北都。金胜村即位于唐代晋阳西部的汾河之畔,故多有唐初墓葬。

2、 唐代盛行厚葬之风,山西虽然地处偏僻,仍然修建较大的墓室,绘制各种题材的壁画,希冀人死后进入阴间继续享受奢华的生活。其壁画内容既和宗教壁画不同,亦和前代的墓室壁画颇有差异,除了在墓室天顶仍有星象图和日月外,几乎完全放弃了神话迷信的内容和历史故事题材,而着重描绘死者的生活和生前享用的一切,男女侍从占了很大比重,似乎他们正随侍死者于地下,主从分明,神态生动。

3、 四神星象图是山西唐墓壁画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它是汉代以来墓葬壁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山西唐代墓葬中,所绘四神形象逼真,星象更为精确,既反映出当时画师的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同时又反映出人们对星象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4、 人物形象的成功表现,是山西唐墓壁画最为主要的部分。画师们通过细腻的观察,用简练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各种人物,并着意刻划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在绘画语言和作画技法上十分注重勾描线条的流畅与优美,同时也十分注重动态传神和以理趣致胜。其中对于女性的刻划更是精细美妙,妇女的脸部装饰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如用金银、羽翠等剪成各种式样,贴在额头,即研究与探索“花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梅花妆”。在山西万荣唐代薛儆墓石刻线画中的侍女图像也皆为这种妆扮,说明在唐代的妇女中非常流行这种面饰。

5、 山西唐墓壁画中描绘的大量人物形象,其衣着服饰各异,画师们通过简练的笔法勾画出各式的服饰,表现出高超的画技。由于唐代服饰所见实物不多,这类刻划入微的壁画弥足珍贵,它不仅展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还为我们了解当时服装的款式变化、色彩的搭配及穿着方法提供了直接依据,为后世的服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6、 树下老人图是山西唐墓壁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表现方法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一般用八个界格表述一个故事。此图所反映的内容至今众说不一,据初步分析,唐高祖李渊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曾广泛利用道教为他制造舆论,并自认为是道家祖师李聃之后。高宗和武周时期亦推崇释、道二教,因而道教在当时相当流行。根据画中人物的服饰、举止和环境,推断其所表现的内容可能与道教有关。由此,使我们既了解了唐墓壁画的又一绘画形式,又为道教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7、 太原南郊金胜村诸壁画墓内多无墓志,死者恐均为无官职的人,这或许是这些墓室壁画题材与都城长安地区皇室官员墓室壁画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山西唐代墓葬壁画显示了广泛的时代印迹,为人们认识历史和社会的前进与变革提供了艺术佐证。

山西唐代墓葬壁画艺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