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白秋,朔太郎,晶子,战争
《无以吠月》的主角是诗歌里抽象出来的朔君和白先生,以及《文豪与炼金术师》舞台剧第三季的北原白秋、萩原朔太郎。
这几个人物,我们先强调一下,这是二创,原型是北原白秋、萩原朔太郎这两位诗人及其诗歌作品。
然而这两部作品,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都以北原白秋、萩原朔太郎的衍生人物为主,进行对他们晚年时期的战争的侧写。
为什么这样的作品,都以萩原和白秋为主角呢?
首先,从他们的历史事实开始说起。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环境较为平稳时,在文学方面,甚至日语近代化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而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支持战争。
北原白秋和萩原朔太郎,是诗坛上的大人物。
为什么偏偏以他们为主角?
我的答案是:他们曾写出动人的诗篇,却也歌颂战争,他们死在了战争时期(两位都是1942年)。没有看到最后日本战败,也没有等到言论自由的到来。
可是问题来了:他们是真心,还是迫于形势?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难以考证。日本军方无疑是会要求他们歌颂这场战争,以求在国内舆论上使战争正当化,提振士气,还鼓励国内群众加紧生产,支援前线。而他们的手段,包括出版不过审、取消连载、派作家随军之类。在这种情形之下,有的作家能顶住压力,有的顶不住。至于那些国策文学里有多少真情实感,我不知道。当时他们既然发表支持战争的文字,当然不会明着再反对战争。而他们的过早去世,也使他们在战后言论自由开放之后,难以表露心声,为自己辩白了。
其实我觉得,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是罪过。
但是人们总是希望他们是善良的,不支持战争的。所以这种“没有等到言论自由”,就好像是一种悲哀。
就算是真心,他们连忏悔赎罪的机会都没有。
美感
再有,诗歌是最为纤细美丽的文学形式。诗歌看上去总是那么阳春白雪,但它终究是染上时代的风尘,甚至是坠入泥潭了。特别北原白秋和萩原朔太郎,他们以前的诗歌是多么的大胆、纯粹啊。
萩原朔太郎说:我想到诗歌,就要为人情之怜悯而落泪。
北原白秋在那场关东大地震后,创作出抚慰人心的童谣。
但是后人在没有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无权去定论他们的心声。即使是觉得这不是他们的本心,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就是在当时站在了错误的立场上。
战争,就是把这样的美丽摧毁的残酷之物。
二创对历史接受的影响
联想到最近因为《文豪野犬》和游戏《第五人格》联动热度上升,而被人扒出黑历史的歌人与谢野晶子。她早年创作的短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日俄战争期间,更是创作了《请君勿死》,大胆批判天皇及战争。同时,她还致力于日本的女性运动,也为《源氏物语》这一日本古典名作的现代译本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晚年时,她创作了一系列鼓吹战争的诗歌。同样,1942年去世。
但是在最近本次事件期间对与谢野晶子的观点中,有一味强调其过错而轻视其历史贡献的观点。大概因为她的前后反差过于强大。
我对《文豪野犬》不熟,对《第五人格》更是毫无了解。因此,我对这个事件本身不予置评。但是在这次的舆论中,我感受到了错误片面历史观的强大。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这篇文章的驱动力。
我最想强调的是,现在的历史爱好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二创。
由这次的与谢野事件,我们就知道,二创是危险的。因为二创是根据自身需要,截取了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来进行二次加工的。这就容易导致二创作品的接受者以二创角色代替历史人物,形成错误的、片面的观点。例如,由于《文豪野犬》将泉镜花、尾崎红叶在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为女性,这可能是因为近代日本文学总体上男性作家居多而文野叙事中明显需要一些女性。而镜花、红叶这两个笔名比较有女性的感觉,但是导致了有人将历史上的泉镜花、尾崎红叶当作女性。
在现在二创多到泛滥的情况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似乎比以前更高。要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认识。这是最基本的,但也是很困难的。
要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坚持唯物史观。要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当时的历史史实结合起来。
其实看以上两点,在现代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只是做到第一点就很难了。毕竟看二创,轻松活泼,总比埋头啃史书轻松。但是这不利于正确认识,也不利于原有历史爱好者的社圈交流。
前者举例如上,后者比如LOFTER的tag混战(因为这件事删掉的老福特,如果现状以有改善我光速回坑)
该怎么了解到历史知识?
总体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不隐恶,要扬善
对于外国文学的正确接受,译介尤为重要。译介译介,翻译介绍。还是先说上面三位。他们的作品是在国内有正规引进出版的。众所周知,我国的出版审核是极为严格的。由于一些读者很可能从一首诗、一段文字这样极小的切口而喜欢上一位诗人、一位作家,这就更需要译介者对他们的生平进行介绍,重视译序和译后记之类的空间。译者是熟悉该国语言文字的,译者是对当时历史及作者有了解的。这些事情,译者不介绍,难道指望一知半解的读者凭着所了解的一点点知识以偏概全?还是指望那些读者为了加深了解去专门学一门语言,还去啃那么多史料?
比如果麦文化的《山之四季》一书,小传里就有对作者高村光太郎曾经支持过战争的史实的介绍,也有其后对高村光太郎自我放逐的赎罪方式记录。我认为这是读懂整本书的关键点之一,也是一个亮点。
特别是,经过时间和地域双重阻隔之下,能广为流传的文字体现出深刻的意义,更需要批判接受,践行拿来主义。
还有现在影响非常强大的二创作品,(先把《文豪野犬》踢到一边)大多是有一定史实基础的。二创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史实,但是它需要引导正确的历史认识。在二创中大量运用neta之类。
其实二创进行大胆创作,可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二创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快餐性的,其接受者比较少的会去关注历史事实,而将二创中的加工当作历史去接受,这明显是不利于历史认识的。这一点不仅是对于国外的作品接受,对于国内作品中对历史文化的接受亦然。
听说三国坑有言:“欲入三国,先骂老罗。”这就是引导对三国历史史实进行了解,而不是单单看了《三国演义》就觉得自己对三国历史很了解。所以要引导正确认识,二创的共同爱好者们进行的再创作是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的。
附言 我的一些悲惨经历与思考
关于二创的目的:热爱?噱头?传播?二创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讲故事,为什么要用历史人物的名字?因为本来讲的就是历史人物的故事。二创只是进行了二次加工。或者,是为了用二创来吸引对历史的关注。觉得文野很奇怪,因为用文豪的名字还玩逆neta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日本对本国文豪比较熟悉,所以就算逆neta也没关系,因为都是常识。可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毕竟这一块的知识不够,如果看文野就需要补充,但文野的热度已经太高,导致应有的入坑门槛都被踏破了。(私以为文野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福泽谕吉写的太好了)
关于一些不好的第一印象:别人看到一个陌生的名字,一般不都是去百度嘛,但我不一样,我比较勇。那时候文炼刚出到第四集,萩原朔太郎登场。然后我就去青空文库翻他文章看。从头开始翻,翻到一首叫
南京陥落の日に
关于一些太好的第一印象:最近塌房太多,从Vtuber到日本声优,再到国内声优,二次元也一地鸡毛。我曾经开过玩笑,说我们搞史同的不会塌房。
但是——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看了横光利一的《感想与风景》,很喜欢,还百度了一下,觉得横光,他好厉害。但是但是,后来写前面菊池宽neta那期,查资料才发现……
史同人塌房了,被横光背刺了。(???)
川端康成说:“死去的小林多喜二比活着的横光利一更加幸福。”
如果事先了解过该多好。
关于我写到这里才发现或许写了没用。毕竟能刷到这里的都不大会是什么历史偏激的人、历史观错误的人。但是有点忍不住要写。
前段时间看了《这条路》,是讲北原白秋和山田耕筰的电影。有很多历史失真的地方,但是对于那段战争年代的描写,我一直非常触动于白秋的那句:“我是国民诗人,不是什么御用诗人!”(大概)
顺便说一句,本来知道萩原是白秋门的弟子,感觉萩原的年纪可能比白秋小很多,但萩原1886。11.1白秋1885.1.25,也就小了一岁多。萩原1942.5.11去世,白秋则是1942.11.2
哎呀怎么感觉这篇写起来话特别多。
怎么感觉附言比正文写得好(???)
拉里拉杂不知道在写什么,期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