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语言-文学概论00529(重点梳理)NO.6

2023-04-20 21:58 作者:张一从  | 我要投稿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理论

文学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这是诸种理论种的第一种,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言语形式。另一种认为,“风格”这个术语本身在罗马文学中就已产生了,那时是把它当作“写作”特点的换喻名称。两说虽有出入,但实质相似,都把风格理解为独特的言语形式。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确实与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有关,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进从外部研究又是不够的,把风格仅仅归结为形式更是片面的。文学风格的行成有着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内在根源,风格的呈现也是由内而外的。

首先提出“风格即人”的作家是布封。

在西方,“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

“风格”一词在西方最初是指独特的言语形式。

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内涵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机整体性。

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是言语结构。

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创作个性:是指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个人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作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关系: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概念,它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当它一旦付诸创作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一方面,它是作为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存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我们又可以凭借作品所呈现的风貌来判断作家的创作个性。综上所述,关于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

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

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来说,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实存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而世俗生活总是为实用功利的目的所困扰;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日常个性一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一部分源自后天生存环境中的习惯;创作个性是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是有为有待的,为了实现而有待于形式化。

总之,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作家文体成熟的标志是文学风格。

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是创作个性。

文体的残割层面是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文体的第一层面是体裁。

文学的基本语体有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对话语体。

说明自由语体成为作家的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的原因。

不同的体裁固然要以各自的规范语体与之相匹配,但这只是与提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作家还有一个灵活运用和自由创造的问题。

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我们称之为自由语体。我们认为,规范语体只是体现了一定体裁的体格,而只有自由语体才真正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如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格有品格之格、体格之格。体格,一定之章程;品格,自然之高迈。”这里所说的有一定之长成的体格之格,相当于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的规范语体,而有自然之高迈的品格之格,也即表达创作个性的自由语体。作家在遵守体格的一定章程的同时,凭着自己的灵性和审美情趣,以独特的言语挥写,这就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常用乐府体作诗,但又不拘泥于古体,而是杂以长短句法,极尽变化之能事,最为恰切地表达了李白之豪情和自由的个性,形成了李白独有的风格。大凡才气横溢的诗人,总是不甘于循规蹈矩,恪守旧章,必然要打破规范的语体,创造自由的语体以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由于自由语体成为作家的创作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而创作个性又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所以我们说自由语体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唯一途径。

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自由语体。

文学风格与语言组织的关系。

从文学角度看文学风格,首先是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抄码密切相关。其次,风格与词语的分布频率也有关。

文学风格的内涵:

日常个性%5Cfrac%7B%E5%88%9B%E4%BD%9C%E5%AE%9E%E8%B7%B5%7D%7B%E5%AE%A1%E7%BE%8E%E5%8D%87%E5%8D%8E%7D%20创作个性%5Cfrac%7B%E9%A2%98%E6%9D%90%7D%7B%E4%BD%93%E8%A3%81%7D%20%5CLeftrightarrow%5Cfrac%7B%E8%A7%84%E8%8C%83%7D%7B%E8%AF%AD%E4%BD%93%7D%20+自由语体%5Cfrac%7B%E7%BC%96%E7%A0%81%7D%7B%E8%B6%85%E7%A0%81%7D%20=文学风格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

文学风格在作品中是一种有机整体的存在。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是那些从情绪上给人以鲜明印象的要素的融合,显现为给人以美感的整体风貌。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主要有:文采、情调、气势、氛围、韵味。

文学风格的外表是文采。

作为文学风格的特征有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独创性。

形成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原因,首先是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

第四节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

在西方,最早把文学的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低下的”的是安提西尼。

在西方,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把文学风格分为严峻的、理想的和愉快的三种类型是美学家黑格尔。

从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出发,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的人是司空图。

在我国,从美学高度将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的两大类型的是姚鼐。

在我国,认识到文学风格与作家多样化的创作个性的关系“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从而开始对文学风格进行比较繁的分类的人是刘勰。

在唐代,对诗歌的各种风格进行分类的理论探索的是《诗式》,其作者式皎然。

第五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时代风格:风格的概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风格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到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时代文化一般是由时代的语言的新变化、时代的新风尚、时代的新信息、时代独特的心理、时代崇尚的艺术趣味、时代的新的审美理想、时代新的科学特点融合而成的。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能让读者从作品的风格特征上区别一个国家的作品与另一个国家的作品,一个民族的作品与另一个民族的作品是民族风格。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民族文化一般由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的神话、民族的宗教、习俗、性格、思维、审美理想、艺术、科学、历史等特点融合而成。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地域风格: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透地域文化的隐私,表现出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它一般是由地域的语言、传说、宗教、习俗、性格、审美理想、艺术等特点融合而成的。风格总是反映地域文化的特点,而行成文学的地域特点。地域风格又叫做地方风格,是某一种地域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

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流派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

一些文学观点、审美追求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某些相似特点被称为流派风格。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风格是由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构成的。

汉语言-文学概论00529(重点梳理)NO.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