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 · 杨家将 | 杨府殿
数百年前的北宋爱国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历史上,杨业、杨延昭确有其人。杨延昭本名延朗,北宋初年陕西神木人,生于公元958年,卒于1014年。年轻时随父杨业出征,常为先锋。后戍守边关20余年,号令严明,骁勇善战,屡败来犯的契丹军。契丹兵士闻其名而窜逃,呼为杨六郎。
杨延昭去世后100多年,北宋京城被金兵所破,徽宗、钦宗被掳。宋高宗赵构退至杭州,是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南宋朝廷在浙东路设了13个兵寨,洞头诸岛中的大门、鹿西为其中的两处,岛上垒筑寨台,海面战船巡逻,山头有烽火台联络。不过,北宋兵败城破、两帝北掳的阴影尚未消退,寨兵们心存余悸,情绪低落。为了提高士气,兵寨的将领便把常打胜仗的杨延昭抬了出来,在军营中设立他的牌位,借他的神威壮胆鼓气,祈求在战事中得到他的护佑。兵寨如此,附近的百姓便纷纷仿效。此后虽经改朝换代,寨撤兵退,敬奉杨六郎的庙宇及习俗却延续下来。这就是大门岛杨府庙多的原因了。
海边的住民,以渔业生产为主,他们敬奉神灵,求的是出海平安、鱼虾满仓。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心目中的杨六郎,不仅是镇守边关的将帅,也不仅是威佑兵寨的战神,也是护卫渔事的海神。在庙内为他置办的,不是高头大马,而是悬挂风帆的船只。就这样,从北方的将帅,到南方的神祇;从跃马戍边,到泛舟护海;八九百年的时间,杨延昭在民间历经了从凡人到战神再到海神的演变过程。这是海边人们心灵寄托的物化,也成了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温州多地都有杨府殿,可见杨家将多得民心,也让当时不算安定的南宋有了安定的信仰,也让保家爱国的情怀,随着历史和时间的洗礼愈发深入民心,乐清杨府殿经过师父们多年的修缮与维护,相应的设施配备齐全,周边风景秀丽,殿中也放有可以看到杨府殿历史介绍的微红科技的电子功德宝,让杨府殿爱国文化在一代代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深切的融入到当地人的精神内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