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洛阳园林 东周王城中的池苑

2022-10-06 03:42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三门峡市开幕。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结果揭晓,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全部榜上有名。分别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洛阳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五大都城遗址分布在洛阳盆地腹心的伊洛平原上,沿洛河一字排列,它们的东西距离仅仅有30多公里,人称“五都荟洛”。“五都荟洛”是洛阳独有的城市标签,是历史对洛阳的丰厚馈赠。历史上,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朝代先后在洛阳建都。洛阳的都城史长达1500年,这里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今天介绍一下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池苑。



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池苑位于洛阳瞿家屯东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东周王城春秋时期的宫殿区,该遗址之北至行署路、涧河东至王城大道(含窖仓区)这一区域内。从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该区域是东周王城的宫殿区。从发掘情况看,宫城城墙南北长约200米,复原长度约300米;东西长约30米,复原长度约100米。其内的池苑、主体殿堂等规模都很大。用石板修砌的暗渠,复杂的给排水系统,石子铺就的规整的散水,排列有序的柱础石,特别是1米见方的大型柱础等,均显示出其极高规格。该遗址规划严整,布局讲究,显示其应属周王室的宫殿区。宫城城墙的宽度,西墙1~2米,南墙约3米,布局基本按照周礼营建。特别强调的是,夯土基址内部都有排水管道或与之相关的排水设施,既便于生活,又利于夯土基址的保护;夯土建筑外围墙用人工渠或自然河流将其与其他区域隔开,利于宫殿和王室贵族们的安全。


该遗址发现有大型成组的夯土建筑基址、墙基、散水、给排水设施、池苑等遗迹。从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池苑是这组建筑群南部具有轴线意义的遗存。池苑位于宫城南部的规划,池苑东侧应有与北面夯土台基对称的建筑。池苑以北的夯土台基,应为正殿。从柱础分布情况来看,应为分间的厢房式建筑。从发掘情况看,该组夯土建筑基址的建造有严格规划。该遗址建造了建筑群夯土台基叠压在特大型院落的西墙和暗渠之上,而暗渠的修建是在特大型院落的西墙下面掏挖而成。


从其整体布局来看,从南向北由两道东西向夯土墙将其分割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南面第一个庭院南北长约100米,在其北端发现了具有中轴性质的池苑遗存。池苑西侧发现与其同期的四合院性质的夯土宫殿基址,其东有与池苑东西平行的散水,基址中部有一天井,内有卵石铺就的封闭型近方形散水。在此宫殿基址南侧发现一暗渠,应与池苑有关,向西穿过院落西墙北行。池苑向北的第二个庭院南北长约50米。庭院西部为一大型厢房建筑,约南北长50、宽5米。厢房建筑的东边有一排柱础石,再东面有一用卵石铺成的散水。在厢房建筑的东面发现同样具有中轴性质的四阿重檐的主体殿堂。此夯土基址位于一个三面封闭的用卵石铺成的散水内,东出发掘区。


主体殿堂向北的第三个庭院南北残长约50米,东、北两面均出发掘区。同样具有中轴性质的主体夯土基址位于中部,体量较大,从其西边的发掘情况来看,有隔墙形成的“旁”(即“房”,为小室)。主体夯土基址南有一较大型天井,内有长方形卵石铺就的散水。散水东面应是与主体夯土基址相连的厢或庑。主体夯土基址北部偏西有附属的小型夯土建筑基址,之间有一小型天井,内有用卵石铺成的封闭型近方形散水。


进一步的考古研究表明,东周王城城墙始建于春秋中期,战国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到西汉后期,整座城池开始荒废,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兴建了汉河南县城。


洛阳园林 东周王城中的池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