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园林 北魏西林园(西游园)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营造皇家园林就是其中一项。
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汉魏洛阳城已经荒废了二百多年,到处是残垣断壁。孝文帝在曹魏的旧址上大兴土木建造了宫中正殿,观德殿、式乾殿、光明殿、显扬殿等。其中光明殿是北魏孝庄帝手刃尔朱荣的地方。北魏在整修城市供水设施的基础上,利用沟渠引谷水将宫城、西游、翟泉、阳渠水、鸿池陂与洛水、伊水等联成一体,使汉魏洛阳城四面被活水环绕、城内水道纵横。谷水自西北到东南斜穿了洛阳城的中部,供应宫城和中央行政区的用水,谷水在皇宫中分为北渠、中渠、南渠3条水道,它们支分回转,遍布全城,形成了一个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城市水网。孝文帝宫城建好后,还不忘营建一项休憩的场所。
西林园是北魏洛阳的皇家园林之一,北魏西林园营造于洛阳宫城之内,开创了皇家园林在宫旁或城外设置的传统。考古勘察确定了西游园以及园中陵云台、冰井在汉魏洛阳故城宫城遗址中的位置和范围。西林园为三国时曹魏创建、北魏时加以增华的宫苑。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园中有凌云台,即是魏文帝所筑者。台上有八角井,高祖于井北造风凉观,登之望远,目极洛川。台下有碧海、曲池,台东有宣慈观,去地十丈。观东有灵芝钓台,累木。
北魏迁都洛阳时,在前代台殿、池沼遗迹上营造西林园。该园利用台观打破宫城空间限制,并与宫殿、池沼组合形成优美景观。西林园融儒、道、释三家观念于同一园林中。西林园营造之初,用途仅限于为帝后提供一处游憩的场所。久而久之,西林园成了帝后“临时办公场所”。
宫城千秋门内,道北是西林园,园内有曹魏文帝所筑之凌云台。台上有八角井,北魏孝文帝在八角井北建造凉风观观远望,洛河两岸,尽收眼底。台下有碧海曲池;台东有宣慈观,“去地十丈”。观东有灵芝钓台,为木构建筑,高二十丈;用大石雕刻鲸鱼背负钓台;钓台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龙殿,殿前九龙吐水汇成一个大水池。各殿皆有飞阁可与灵芝台往来。每年三伏天气,皇帝常在灵芝台上避暑。西林园还有藏冰以避暑热的冰井,凉风观等生活设施问,吸引帝后在此游息、起居。
西林园池沼是其重要节点。一方面,畅通的城市水循环使园林池沼不漫不竭,形成了“鳞甲异品,羽毛殊类,灌波浮浪,如似自然’的园林景观。另一方面,园林池沼还营造出“楸槐萌途,桐杨夹植”的良好人居环境,使时人发出“路断飞尘,不由渀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藕合欢之发”的赞叹,引来鱼鸭嬉戏。园中有台殿、:台上楼阁高耸,“风生户牖,云起梁栋”,恍若仙境。池胖的九龙殿前有石雕“九龙吐水”喷泉,造型精美。陵云台以结构精巧闻名。世传其构筑之时,“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的主体是夯土筑造的中心土结构,其外再用木柱、阌额、地袱、腰串等横向联系构件将木结构与夯土台结合为一个整体台顶建筑。
登陵云台回跳可“充观洛邑,暨南望少室,亦山岳之秀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