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泽州县白洋泉河两岸摩崖造像调查分析

2022-09-21 06:5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泽州县白洋泉河两岸摩崖造像调查分析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02期

安建峰(晋城博物馆,山西晋城 048000)

白洋泉河属丹河支流,发源于陵川县潞城镇,经陵川县附城镇台南村流入泽州县柳树口镇北部后汇入丹河。《泽州府志》载∶“白羊泉,县东南五十里。水出硖石、珏山间,水盛流成川,合丹水南下。”在白洋泉河流经泽州县柳树口镇北部的这段流域内,散落着4处不同时期的摩崖造像,时代跨度长,内容各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摩崖造像现状

4处摩崖造像的现状描述,按照白洋泉河流在泽州县境内经过村庄的先后顺序展开。

(一)双林寺摩崖造像

双林寺摩崖造像位于白洋泉河北岸双林寺东南约300m处的山崖上,坐北朝南。据《泽州府志》记载,双林寺创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保存明清风格。摩崖布局体现了曼陀罗艺术构图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九宫布局方式一致,一佛二菩萨为主龛居正中,十六罗汉以两尊为一小龛,分别按八卦的排列方式围绕在主龛周围。另外,在整体造像的中部,东西两侧各线刻一尊力士像,线条流畅,刚强威武。摩崖总高1.33m,底宽1.45m。主龛高0.45m,底宽0.37m。小龛形制基本相同,高0.3~0.33m,底宽0.33~0.36m。为了记叙方便,将小龛从上至下分为3行A、B、C,从东到西分为3列∶1、2、3。由于造像所处位置不便,部分图片出现拍摄角度问题,不能完整地体现全貌。

A1龛∶方形龛,两尊像各靠一侧龛角而坐,中雕刻一童子,头部缺失。东侧造像结踟趺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圆润,着僧祗衣,右手自然放于右膝之上,左手执拂尘类器物;西侧造像垂腿倚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圆润,上身着袄,下身着裙,右手置于胸前,左手平放于左膝。两像之间似有神情交流。

A2龛∶方形龛,两尊像并排而坐并稍倾于对方。东侧造像为一老者形象,倚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慈祥,着僧祗衣,右手执杖斜靠于右肩之上,左手置胸前指向并坐之像西侧造像垂腿倚坐于似兽类的动物之上,动物头朝向并坐之像。光头,面部祥和,着僧祇衣,双手抚于膝上。两像之间有交流感。

A3龛∶方形龛,上方龛角稍带弧度,两尊像并排而坐,西侧造像向对方稍倾。东侧造像结踟趺坐于山石之上,面部漫毽不清,着僧祗衣,双手结定印西侧造像结踟趺坐于山石之上,光头,怒目下视,服饰、手势漫患不清,似有龙状动物从造像颈部缠绕而下。

B1龛∶方形 龛,两尊像并排而坐并。东侧造像结半踟趺坐于山石之上,光头,仰面远眺,面部慈祥,着右袒式佛衣,右手托于石座之上,左手缺失西侧造像结半踟趺坐于山石之上,头部缺失,着僧祗衣,双手抱拳于胸前。造像右侧下部雕刻5层石塔。

B2龛(主龛)∶火焰形龛,造像题材为一佛二菩萨。主佛结踟趺坐,作馒头状肉髻,面相圆润,双肩圆满,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残缺,左手自然下垂抚于左腿之上。须弥座呈束腰叠涩“工”字形,较高。左侧菩萨圆形发髻,面相圆润,身体直立,跣足立于圆形台座之上。着僧祇衣,腰部系短裙,裙摆自然下垂。左手自然下垂紧抓裙带,右手执巾置于右肩。右侧菩萨形制基本与左侧相同,唯双手合十于胸前,作礼佛状。

B3龛∶方形龛,上方龛角稍带弧度,两尊像并排而坐。东侧造像结踟趺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圆润,着僧祇衣,手势漫患不清西侧造像结踟趺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服饰、手势漫患不清。

C1龛∶方形龛,两尊像并排而坐,中立一比丘,着僧祗衣,双手合十于胸前,作礼拜状。东侧造像倚坐于山石之上,后带靠背,光头,面部圆润,着僧祗衣,跣足,双手于胸前捧持一物西侧造像倚坐于山石之上,后带靠背,光头,面部圆润,着僧祇衣,跣足,双手于胸前亦捧持一物。

C2龛∶方形龛,两尊像并排而坐。东侧造像结踟趺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圆润,着僧祇衣,双手于胸前捧持一物西侧造像为一老者形象,倚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慈祥,着僧祗衣、僧鞋,双手扶杖斜靠于右肩之上。

C3龛∶方形龛,两尊像并排而坐。东侧造像倚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漫毽不清,着僧祇衣、僧鞋,右手似持一物靠于右肩,左手自然抚于左膝西侧造像结踟趺坐于山石之上,光头,面部漫患不清,着僧祗衣,右手自然抚于右膝,左手似持一物扛于左肩。

摩崖底部有题记1方,高0.32m,宽0.36m。内容释读为∶“上村社维那杨坦秦政/王元王侃司善/中村社维那张简 刘元/贾则 贾清/下村社维那景昌赵智王同/张益冯海/郝家社施主李坦/坭匠人王世昌镌字人冯士宗/治平二年二月廿日故记之耳/书字人上村社并施主王文白且”。

(二)故村摩崖造像

故村摩崖造像位于白洋泉河北岸东中村西北约1000m处俗称故村的山崖上,坐北朝南。分布范围不大,共4龛4处题记。像龛体量较小,保存情况较好。雕凿手法有高浮雕、浅浮雕和线雕,技艺一般。根据题刻记载,开凿于隋代,宋代重修。为便于写作,将像龛自东向西分别编为1~4号。

1号龛∶尖拱形龛,高0.26m,底宽0.19m。龛正中造佛像1躯,高0.19m。佛珈趺坐于莲台之上,头部被凿毁,双肩微溜,双手平放于腿上,结禅定印。内着僧衣,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衽,在左肩部打一个花结后自然下垂,下垂衣纹布满莲台上部。像龛东侧有发愿文1处,可释读为∶“大业十年二月八日造记/佛弟子邱大荣为父母/大信造石像今得成就/像主邱洪庆妻高自大信/妻武弟大荣妻发妹飘香/弟方同方百。”

2号龛∶4个壁龛中体量最大,拱形,上线刻尖楣拱,两侧隐刻龛柱。龛高0.35m,底宽0.33m。造像题材为一佛二菩萨,保存基本完好。佛踟趺坐于莲台之上,高0.27m,肉髻低平,面相方圆,颈部粗短,佩戴璎珞。双肩微溜,双手平放于腿上,结禅定印。身着袈裟,袒露右肩,披巾在左侧胸部打结。莲台下部,两只狮子相背而蹲。

两侧菩萨立于线刻的莲台之上,高0.31m。左侧菩萨头戴三叶形宝冠,两侧宝缯横出又垂直下折,腰间有飘带,飘带在双臂缠绕后自然下垂。外摆左手伸出袖外,右手持一细棍状物。右侧菩萨与左侧基本相同,仅宝冠为圆形,不知是否为风化所致。飘带在腰部缠绕后搭于左臂,右手抚胸,左手伸出袖外。两位菩萨长裙不及地,跣足。

像龛底部列发愿文2处,上部内容释读∶“佛弟子郭元昌为贰息□/康长幼仙造名像今得/成就昌息幼长幼昴孙子门迎/大业十年二月八日造迄/夫建像法以报刊崇常住真于养获法/身若浮胞伪命如流体谤业空□修/未来之济 佛弟子郭元昌为贰息□/弟造名像今得成就上为 皇帝陛下/辰察百官所生父母七世父母回缘眷/属边地众生同登上道/佛弟子郭元昌妻苣为干女/明月造名像今得成就/息女磨仁女颐□孙女玉箱□/郭幼生妻苣。”下部内容释读∶“崇宁五年四月廿二日重□□□举意/重修佛像人侯宗皋/曾祖父侯仁能祖父侯仁俨/父侯权像妻张氏妻何氏嫡母王氏妻/张氏/兄侯宗应妻张氏侄男侯政五儿女私娘/兄侯宗妻张氏侄男兄弟五人侯□□/□园兄侯嘉妻李氏侄男侯囗女□□/兄侯宗良妻李氏金姑/兄侯檗妻郝氏侄男留哥兵儿九姐/侯宗本妻王氏男王十一次男红留/女雪姐迎春菊花□香小姐/上报四恩下济三友 石匠人王田周/圣人万岁郡主千秋永记。”

3号龛∶尖拱形龛,高0.22m,底宽0.19m。龛正中造佛像一躯,高0.2m。佛踟趺坐于莲台之上,头部被凿毁,双肩微溜,双手平放于腿上,结禅定印。内着僧衣,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衽,下垂衣纹布满莲台上部,莲台在龛外底部线刻。像龛西部发愿文1 处,可释读为∶“祖父母郭婆仁妻就息桃棒郭元/桃棒仁阿谦在阿阳城里被困施造/石像今得成就息幼□香。”

4号龛∶尖拱形龛,高0.3m,底宽0.26m。龛正中造像两躯,高0.2m,内容为释迦牟尼佛、多宝佛二佛并坐。形制基本相同,踟趺坐于莲台之上,头部被凿毁,双肩微溜,双手平放于腿上,结禅定印。内着僧衣,外着褒衣博带式右衽袈裟。

(三)大云院观音经变造像

大云院位于白洋泉河南岸,东中村西南的紫金山山腰,创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以后历代均有修葺。观音经变造像位于后院崖壁,坐东朝西。拱形龛,平顶,龛总高1.5m,底宽2.45m。具体描述详见拙文《山西晋城紫金山大云院遗址考古调查》(《文物春秋》2016年第3期)。

(四)莲花洞摩崖造像

莲花洞摩崖造像位于白洋泉河南岸、南寨村东南约1000m处山腰。莲花洞为天然石洞,长约60m,宽约5~7m,高约10~15m。雕凿年代不详,残存有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泽州晋城县招贤管修佛堂记》碑刻1通,洞口亦有“元祐辛未三月”,即元祐六年(1091年)题记一方。造像题材主要为佛、弟子、罗汉等,以罗汉最为突出,数量千百余尊,形态各异,憨态可掬,世俗化比较明显。由于造像年代久远,风化剥落严重,本文选取几处较有代表性的进行描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造像1∶1组4龛,下有榜题,下面依据榜题分别叙述。

南无普光佛∶尖拱形龛,佛结踟趺坐于莲台之上,桃形头光,头部被毁,舟形背光,双肩微溜,双手平放于腿上,结禅定印。外着僧祇衣,袒露前胸。

南无普明佛∶尖拱形龛,佛结踟趺坐于莲台之上,外着僧祇衣,袒露前胸。桃形头光,头部被毁,舟形背光,双肩微溜,双手平放于腿上,结禅定印。

南无普净佛∶尖拱形龛,佛结踟趺坐于莲台之上,桃形头光,发髻地平,面部圆润,舟形背光,双肩微溜,右手平放于腿上,结禅定印,左手自然抚于左膝。外着僧祗衣,袒露前胸。

南无多摩罗跋梅檀香佛∶尖拱形龛,佛结踟趺坐于莲台之上,桃形头光,头部被毁,舟形背光,双肩微溜,双手平放于腿上结禅定印。外着僧祗衣,袒露前胸。

造像2∶题材为罗汉,数量众多,服饰基本相同,着右衽僧衣,但形态各异,或站立、或躺卧,或倾听、或闭目。

洞中依稀可见题记多处,其中一处较易识别,内容为∶“陵川县四岖村□□中母亲李氏□□□”等字样。

二、相关问题分析(一)佛教文化兴盛的成因

造像散布的白洋泉河这一段水域,连接着晋城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两座寺庙。东为陵川县古贤(谷)寺,西为泽州县青莲寺,是一条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通道。

青莲寺分上下两院,下院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上院创建于隋唐时期。唐咸通八年(867年)敕“青莲”为额。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上院明代复称青莲寺,沿袭至今。一代高僧慧远为青莲寺的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金正隆四年(1159年),赵安时所撰《大金泽州陵川县古贤谷禅林院重修弥勒殿记》载∶“(古贤谷寺)自北齐天保二年建置伽蓝于此,更周历隋,名景净寺,殿阁峥嵘,廊庑岑寂,前代高僧惠远、灵璨相继居之。”如此,青莲与古贤之间就因1位著名的僧人而紧密联系起来。《续高僧传》卷八《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传》载∶“释慧远姓李氏。炖煌人也。后居上党之高都焉。……十三辞叔,往泽州东山古贤谷寺。时有华阴沙门僧思禅师,见而度之。”可以想象,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中,两个寺院的关系必是密不可分,交流频繁,加之双林寺和大云院的影响,在这一带形成一条重要的佛教文化通道就不足为奇。

(二)时代与发愿文分析

故村摩崖造像开凿时代最早,为隋大业十年(614年),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重修;其次是莲花洞摩崖造像,虽没有确切的开凿年代,但存有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重修碑记和元祐六年(1091年)题记,结合造像风格,基本判定为北宋早期风格;再次为双林寺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最后为大云院观音经变造像,开凿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故村摩崖造像3次重修或开凿于北宋。可见,这一地带的佛教在北宋时期较为兴盛。

4处摩崖造像虽都有题记,但只在故村摩崖造像中出现了发愿文,况且晋城地区隋代摩崖造像并不多见,这就为今后研究隋代佛教信仰、社会心理提供了素材。

(三)五十三佛和罗汉信仰

莲花洞摩崖造像中出现了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等五十三佛的名号。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观虚空藏菩萨经》所载,五十三佛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再加上《大宝积经》以及《决定毗尼经》所载的三十五佛,构成八十八佛信仰。佛弟子认为,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称念礼拜八十八佛,能除一切极恶重罪。这一时期,五十三佛(八十八佛)造像在晋城地区发现实属首例。

宋代是罗汉信仰的兴盛时期,所以出现了莲花洞摩崖造像中形态、数量众多的罗汉造像。重要的是,根据双林寺摩崖造像中围绕主龛所造的八龛十六尊石像风格判断,应为十六罗汉像。限于部分造像漫患和笔者的学识,未能一一判断出罗汉的名号,但A2和A3两龛中出现的动物形象需要引起关注,似兽类和龙形动物与罗汉相伴出现,是否与后世的降龙、伏虎罗汉的形象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

注释

本文绘图由晋城博物馆文博馆员郭乐提供;照片由泽州一中高级教师张建军提供.

参考文献

【1】(清)朱樟.泽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晋城市地方志丛书编委会.晋城金石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泽州县白洋泉河两岸摩崖造像调查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