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定义和发展历程
一、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革命斗争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斗争——的影片称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其中侧重反映军事斗争生活的影片又称为革命战争题材电影。这两种题材内容密切相关,经常合在一起统称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革命历史题材”概念的界定,是根据新中国电影史上大量这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实践所作出的总结和概括,已经约定俗成。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各个时期都曾留下不少优质的代表作品。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发展历程1.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十七年时期,电影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逐步锁定,以“革命历史题材” 和“革命斗争题材”为主要题材,以英雄形象塑造为主要目的的“英雄电影”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主要形态,并在此过程中使得这一题材不断更新。例如,50年代末期,《母亲》和《扑不灭的火焰》两部作品将革命历史叙事和家庭情节剧结合,生发出“革命家史”的叙事模式,这种样式一改此前影片中革命英雄的“无家模式”,在此后的创作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电影叙事;60年代,《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暴风骤雨》等影片都从 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国产电影创造了新的叙事经验,尤其是《红色娘子军》中革命叙事与爱情片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对革命理念的宣示,又为个人的情感欲望提供了某种潜在的满足。2.新时期的创作70年代末到8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既有《西安事变》《南昌起义》正史诗化的叙述,追求客观严谨的历史理性精神,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反映了革命斗争历史中的偶然和必然;也有走向历史深处、注重个体感悟的《小花》《归心似箭》,淡化历史背景,着重表现战争背景下人们的遭遇和选择,使得革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注脚 ;又有后现代颠覆式叙述的《一个和八个》,歌颂原始野性力量,从人道主义、人性论等角度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对革命的思考。这些电影打破了 50 年代至 70 年代相对封闭的电影观念和手法,在革命内容叙述和视听手法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革新意义,体现出此类电影的转型趋向。

3.九十年代的创作1987年7月4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大幅度推进了此类电影的持续生产,其意义在于生产一批表现“我党我军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战的光辉历史的影视作品”,并随后在同年9月发布了《关于设立摄制重大题材故事片资助基金的联合通知》,即为此类题材影片的摄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在此基础上,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90年代形成一个创作的新亮点,形成一个又一个献礼潮,创作出了许多经典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如《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大决战》《大转折》《重庆谈判》《长征》等。这些电影普遍呈现出鸿篇巨制“大制作”“大阵容”“大格局”的整体气势,从 1991 年到 2000 年的10年间,共创作完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33部36集,几乎是前一个10年完成此类影片总数的4倍。内容上主要侧重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表现和对革命伟大领袖的刻画,形式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史诗格局,形成革命历史巨片热的创作现象。这些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行政性的支持,据统计,1987年到1994年期间获得的财政扶持累计达到上亿元,1991 年资助了8部,累计1000多万,在1992翻了一倍,共资助了19部电影,达2000多万元,1993年财政资助 2000 多万元,1994 年资助了19 部,累计890 万元。配合社会形势的需要,这些影片上映后还获得一些行政宣传,如举办了相应的电影周、电影月和电影汇映等活动,其中有 80% 获得过“金鸡奖”“百花奖”等重要奖项。由此,也确立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90年代的重要地位。4.新世纪的创作进入 21 世纪后,当代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亦或是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种历史性的转型,这种新旧变迁给电影的外在形态和审美内涵都带来了诸多变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强势占领,电影的经济属性逐渐凸显甚至占领高位,具有强烈表征意义的革命叙述和革命话语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新世纪新格局下的时代背景和市场语境,其也在做着适时的调整,逐渐突破了“十七年”电影时期的叙事禁锢和八九十年代“主旋律”需求的精英话语,开始从题材向类型位移,形成了新世纪“主流”电影及其商业化倾向共存、互渗的新式格局。《云水谣》《建国大业》等电影的成功实践,为此类电影的艺术突围和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新的范式和信心。此后,《十月围城》《集结号》《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辛亥革命》等电影层出不穷,这些电影大都采用大片的制作模式,在观影率、票房收入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契合较好的“新主流电影”。经过多年的探索磨合,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逐渐在政治和市场之间左右逢源,一方面吸收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成功经验,融合类型元素、情节叙事、明星效应、视听冲击等类型化策略;另一方面依托政府资源进行市场化的营销策略和商业化的包装模式,改变着自身固化的既往形象,在主流观念和市场之间寻找着平衡。

参考文献1.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市场化进程- 黄亚利 - 当代电影 - 2019
2.中国军事电影史 1905-2001- 边国立著 -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01
3.世纪末中国电影辉煌的一页──90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回眸- 张万晨 - 电影通讯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