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陆基固体燃料战略弹道导弹系列(三)——SS-X-26“信使”之陨
白杨弹道导弹代号为SS-25,我们下篇讲的白杨M弹道导弹代号为SS-27。中间空出的位置叫SS-26(现在这个代号变成了SS-X-26,也就是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的编号),它原本是留给另一款洲际导弹的,可惜,这款导弹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就是俄版“侏儒”——信使洲际弹道导弹,也是毛子冷战后期研制的一款小型ICBM。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知道它的名字,甚至没有更多详细的资料流出。
一.研制背景与试验经历
1983年4月,美国开始研制 MGM-134“侏儒”小型洲际弹道导弹。“侏儒”是一种单弹头、高生存能力、公路机动发射的新型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加固导弹地下井、指挥控制中心和第一次打击后残存的战略目标。为应对美国发展“侏儒”导弹,苏联部长会议于1983年7月21日决定研制性能与“侏儒”类似的公路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承担研制任务的单位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
1984年该所完成草案设计。由于对导弹的尺寸和发射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研制工作更加复杂。苏联计划由沃特金斯克机构制造厂生产“信使”导弹,初期先生产若干枚试验用导弹,90年代初期进行试验和量产。
1984年9月,在苏联国防部第21试验靶场进行了上述牵引车和半拖挂车的试验。第一阶段在戈梅利州进行了行驶试验,试验用的货车在地区公路上完成了长时间行驶。行驶试验的路段还包括列宁格勒-基辅-奥得萨、明斯克-科梅利、布良斯克-科梅利-科普林的公路段。
1989年3月,结构和设备简化的第一批试验型“信使”导弹被运到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进行投掷试验,目的是检验自动发射设备。试验持续到1990年5月,共进行了4次抛射试验,全部获得成功。
苏联原计划1992年中期进行“信使”导弹的飞行试验。1991年10月,也就是在苏联解体前的2个月,“信使”导弹的研制工作被终止了。
二.信使导弹性能粗估
信使弹道导弹采用MAZ-7909发射车,就是上图的这辆,4轴8轮全驱。据说试射后进行改进长度增加了两米,需要用5轴底盘,就是下图的样子。


该弹采用三级结构,单弹头,当量10-15万吨。该弹长度11.2米,直径1.36米,起飞质量15吨,比侏儒轻近2吨;投掷质量500kg,比侏儒的454kg略重。由于俄罗斯的核弹头小型化水平相当于美国,合理估计弹头+RV质量应该为100kg左右。刨去整流罩和制导系统,剩余质量应该就是PBV。其实对于一款质量和MRBM相近,射程相当于ICBM的单核弹头弹道导弹而言,PBV作为最后的增速级,又不需要考虑多弹头的分导,直接全力推进不产生额外的速度分量即可,因此对增加射程作用巨大。高精度的制导系统(INS+星光制导)使其CEP达到了350米的较好水平。

三.“信使”的陨落原因
结构紧凑,制导多样,部署灵活,快速反应,集如此多优点于一身的信使导弹为何会陨落呢?原因有三:
一是政治上苏联和美国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双方的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1991年美苏签署条约,规定双方把各自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6 000枚,运载工具减至不超过1 600件。美国据此停止了“侏儒”导弹的发展,苏联也失去了发展“信使”导弹的直接动因。
二是经济上苏联已陷入严重困境,这使得“信使”导弹的继续研制和生产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困难。
三是军事上苏联已经列装了机动性高、突防能力强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保障了战略核力量的生存和突防能力。苏联解体前,苏军已知的机动部署洲际弹道导弹包括公路机动发射的SS-25“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和铁路机动型SS-24“手术刀”洲际弹道导弹。这两型导弹我前面都有详细介绍,全都是一等一的机动高手,至今仍是高机动性,高生存力洲际导弹的代表,美国难以发现和实施打击。这样,苏联在没有“信使”导弹的情况下,洲际弹道导弹的机动能力、隐蔽性和突防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保持了与美国的大体均衡。
(很遗憾,由于这款导弹只停留在预研阶段,因此没有燃料的数据和弹体质量的数据,我就没法计算导弹的射程了,还望观众老爷们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