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枪?
在讨论完毕步枪的问题后,我们继续谈谈轻武器中另一大类:机枪。
阅读前请注意:本文讨论的对象不包括高射机枪及专门反装甲的大口径机枪,如苏联KPV。
众所周知,现代火药动力驱动的机枪始于马克沁先生1880年代发明的重机枪,而便于随步兵前进的机枪,则以丹麦提出的麦迪逊机枪为起点。在一次大战中,各国列装的水冷重型机枪在遍布铁丝网的堑壕作战中杀伤了数以万计以密集线列队形前进的步枪兵,充分让人类体会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之后,适合车载和阵地作战的重机枪,和伴随步兵推进的轻机枪,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残酷的一战过后,世界各国纷纷认识到加强步兵自动火力的重要性。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全自动步枪(如BAR)、轻机枪纷纷成为了各国研发的热门武器。当然各国也没忘了重机枪,由于水冷机枪过于笨重,因此各国纷纷为之“减肥”,以快速更换枪管替换了水冷管,使得二战时常见的重机枪(如MG42、SG43)重量下降到15千克以内(枪身重量)。从此之后,欧美把这种“减肥成功”的重机枪改称为“中型机枪”,而中国仍然沿用旧标准,一切以三脚架发射的机枪都称之为“重机枪”,如67-2式重机枪。

随着世界战争进入机械化时代,空军的飞机,地面的战车,使得步兵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多,因此机枪作战目标也不再是徒步的步兵,运输的卡车,作战的轻型装甲车和低空飞行的战斗机都是步兵机枪的打击目标。

因此,铺垫了这么多之后,我们介绍了当前情况下步兵序列里的机枪要承担的任务,可以进入正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枪。

当前,我们的机枪仍然按照二战时分为两类:阵地/车载用于持续火力压制的中型机枪,和伴随步兵推进的两脚架的轻机枪/班用机枪。
先说一下伴随步兵的轻机枪。轻机枪作为班组火力压制,掩护战友推进的重要武器,从二战初期就变得非常重要。在1940年代初,德国一个标准的步兵班,正副班长持有MP40冲锋枪,其他步兵使用98K栓动步枪,掩护班内一挺两脚架模式的MG34/42通用机枪,整个班组即围绕机枪展开,机枪作为主要输出火力;在美国那一边,美军一个步兵班通常使用M1加兰德步枪(部分伞兵和陆战队采用M1卡宾枪),同时班组内有“自动步枪手”,携带BAR自动步枪充当轻机枪职能。
当前,美国班组中仍然保留了“自动步枪手”的位置,只不过武器从BAR转换为M249“班用自动武器”,陆战队曾一度打算引进M27替换M249,但购入15000把后被国会叫停,因此美国大部分班组编制为:
1个班涵盖2个火力组(4人)和1班长,火力组包括1队长(M16A4/M4A1),1步枪手(和班长相同),1榴弹手(步枪+下挂榴弹),1自动步枪手(M249)。这样一来,美国一个班组共有7挺自动步枪+2下挂榴弹和2挺M249,有时候也会增加火箭筒和其他武器。在阿富汗时,他们部分人员会改用M14步枪以对抗远距离目标。

在苏联实现机械化后,苏联大部分摩步旅的士兵会乘坐BTR或者BMP战车作战,因此除去两个车上的人(司机和射手)外,下车的7个人包括1个RPG和1个RPK机枪手,以及包括班长在内的5名AK步枪手。他们也同样把7人分为两组,1组掩护机枪,1组掩护火箭筒。在阿富汗时期,苏联步兵班也有1个SVD射手,承担美国在阿富汗持有M14的人的职责。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步兵班的建制基本承袭了历史上的编制,以1979年步兵班为例,中国此时的步兵班类似于德国1940年步兵班建制,班长副班长持有56式冲锋枪,其他步兵持有56半自动步枪,掩护2名56式班用机枪手(1名射手1名副射手);在中国北部边境(当然越战也有这样的部队),由于苏联装甲威胁较大, 一个班组也会有1个69式火箭筒手,此时一个班组也会仿效苏联分成机枪组和火箭筒组;在95式枪族列装后,我国的班组内仍然按传统配置了2名班用机枪手,其他人则统一配备95式步枪,由于更换了89式一次性火箭筒,因此火箭筒不再占用固定编制。

因此,作为班组压制火力的轻机枪,各国的要求都基本统一:和步枪手兼容子弹和枪族零件,以提升后勤容错率,必要时机枪手可以使用步枪手剩余的弹药继续保持火力输出。在这点上,中国95式班用机枪,苏联RPK系列班用机枪,美国M249都可以直接插入步枪弹匣作战,基本满足了要求。同时为了增强持续火力,中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的班用机枪可以使用大型弹鼓供弹,而M249除了不太常用的弹匣外,主要使用100发弹链供弹,满足了持续性。
所以,班用机枪各国定义基本相同,本文不再赘述。

中口径机枪是目前用途定位最不明确的机枪。由于中国在“中口径消亡论”后废除了中口径机枪,因此这里主要列举中口径机枪应该承担的职能,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中口径机枪应当成为一个步兵阵地主要的压制火力。在历史上,无论是一战的马克沁机枪,二战日本92式重机枪,还是1979年作为中国步兵连、营级火力的67式重机枪,都是支撑起一个百人连队甚至五百人营阵地的核心武器。使用7.62全威力弹的中口径机枪具备800米内平射压制能力,在野战开阔环境下,提升仰角可以让子弹覆盖1000-4000米的范围(这点一战尤为有用);
其次,7.62全威力弹药威力十足,可以有效对800米以内敌方轻型高机动战车、低飞的直升机造成足够破坏,可以让敌方悍马车等车辆不敢悍然进入己方中口径机枪阵地;
第三,由于7.62子弹重量比起12.7子弹轻得多,可以携带很大基数的子弹,如日本人二战一个营属92式重机枪的备用弹药高达10000+发,国内79年机枪班携带的弹药也超过1500发,可以胜任长时间火力压制的任务。相比之下,国内89式12.7mm重机枪班组由于弹药重量大,只能携带300-400发子弹,不能胜任持久的火力压制职能。
除了作为步兵阵地的压制火力外,中口径机枪还有另一个重要职能:车辆的机枪。
由于中口径机枪在平射即可达到800-1000米有效射程,作为坦克、步战车并列机枪使用时,可以有效压制1000-1200米内暴露的敌方非装甲目标,节约宝贵的主炮炮弹;在作为车顶武器平台武器时,装甲车、高机动车(悍马)可以使用中口径机枪伴随己方部队冲击对方阵地,为前出步兵提供持续火力掩护。
最后,中口径机枪也是直升机舱门机枪的有效选择。7.62mm全威力子弹在距离地面200米的直升机对地面扫射中,可以轻易把有效射程提升到1500米以上,可以确保己方在敌方机枪(不包括14.5mm高射机枪)有效火力射程外压制敌方,在越南战争中,美军UH-1的舱门通过使用M60B/C/D、M134等舱门机枪有效对地面部队进行了空中火力支援,而阿富汗战争中,苏联通过将PKM加装在Mi-8,Mi-24的侧门上,有效提升了直升机面对全向来袭火力的生存性,配合MI-24机头的12.7加特林重机枪(Mi-24D)/30机炮(MI-24V)/23机炮(Mi-24E),成为了游击队的噩梦。

除了这些中口径机枪常规的运用场所外,这两年随着地面装甲车辆增多,作战距离加长的趋势,中口径机枪大有重返一线作战的趋势。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通过为M240加装光学瞄准镜,使得M240在使用两脚架时仍然能够在M16A4,M249有效射程外压制敌人;苏联也因为RPK-74采用的5.45子弹远距离存速不够,使得PKM机枪及其发展型PKP也长期在一线服役,甚至某些地方PKM/PKP已经成了事实上的班用机枪。因此,80年代的中口径消亡论在历年的战争中已经名存实亡,甚至中口径大有卷土重来的势头。

由于受到“中口径消亡论”和“大口径轻型化”的误导,中国在2010年剩余的53式机枪弹报废(80年代即停产)后,便实质上没有现役的中口径机枪服役。这导致中国不仅步兵缺乏一种600米外能够对敌方步兵和无装甲车辆持续火力压制的机枪(89式重机枪备弹不足不适合持续压制,只适合对车辆密集点射攻击),而且在装甲车辆并列机枪、直升机舱门机枪上也缺乏可选择的余地,被迫长期沿用威力不足的5.8mm小口径机枪。随着这两年我国合成演习日益靠近实战,海外维和项目增多,有关“中口径机枪回归”的话题也日益浓厚,笔者认为,可能在几年之内,一款新型中口径机枪,将要进入中国军队的装备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