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年级第一】教你“纠结型”选择题【不用背!!】的破局法

历史(纠结题):抠字眼——词汇分析法
划出【题干、选项】中的【名词、否定词】(例如:不、禁止、消减) 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则为正确选项。
这里的否定词是指【题干中表削弱语意的词】
内部逻辑:比如某个选项若成立,另一个选项也会跟着成立,这时这两个都不选(充要条件)
选项中的表述越粗泛(概括性强),错的概率越低。 →比如A选项是其他选项的结合和升华,而其他选项都只说了题干中的某一句话或一个方面,这时候选A
警惕“开始”“出现了”这类标志词,一定要结合题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时间去考虑
要注意转折词,如“却”“但”“然而”,后面的意思才是题目重点;注意代词“这“其””,看清楚代词指的是前面一整句话还是某一个名词,防止掉入偷换概念的陷阱。
题目中某人物或机构的观点≠史实,谨慎由此推出一个事实
题目如果是一段史实,而且选项中出现由题中史实推断出关于另一个史实的结论,这属于无中生有,往往不选
概述过于片面,没有包括题目想要强调的点的选项也不能选。
注意一些固有错误:比如商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因为这时候没有具备中央集权的条件(但是如果这时候选项出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就是错误的);农业的发展不一定会导致商业的衰败(农业的发展可以使得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使得部分人腾出空闲去从事商业等)。
注意把握时间(旧高考有直接考时间的题目,就比如英法百年战争的事件,当然这种题出现在1978年以后二十多年的历史高考题,但是时间真的很重要),积累知识点可以从很旧的高考题入手,但是对于如今高考实用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