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与模仿

天才都是强盗,将别人的东西置于自己麾下。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引诗经,一连四句直接拉过来,这在文坛是犯法的,因为曹操情才高,才不以抄袭论。
刻薄一些,每一个在艺术领域要闯出自己一片天的人,都免不了借鉴,“抄袭”前辈。这种抄袭实际是模仿风格,刚开始找不到,学别人的,学着学着,有了自己的风格。贝多芬初期的第一、第二交响曲便模仿莫扎特海顿,到后边找到自己,沉郁慷慨。
知道如何模仿,是一种幸福。一些伟大的作品,你折服,但无从下手去模仿,这时候,只能感叹自己人格渺小。
无数艺术新人,努力模仿前辈,坑坑巴巴,歪歪扭扭。作品是人家的影子,但也夹着自己一颗稚嫩的心,不甘心,直到一点点蜕掉前辈的影子,脱出自己的胎来。如果你认真地追求,这是一个无法停下来的过程,但多数人选择了半途而废。模仿,从不是件羞耻的事,放弃才是。
但想要成名,不用那么麻烦,非修炼出自己的风格来。近代,很多作家模仿西方文豪,模仿了皮毛,一半,功利双收,便停下来了。
最次的抄袭便是我们常见的,一字不差,或是修改鸡肋之词。这是无法容忍的不认真,哪怕你稍微用一点心呢?但抄袭者用成绩告诉我们:“我这么抄便赚了大钱,你指点我?”或许只能怪经济腾飞的间隙,市场对内容创作本身的极低要求。我急着赚钱,赚到了钱,再来补(事实上也补不起来),被骂,再用赚到的钱挽回。
当时那个瘦弱的年轻人,究竟怀着一种怎样的愤世嫉俗,靠摘取他人的片段,来凑出自己的作品。他不在乎自己的风格与表达,急着造文化垃圾出来,割迷茫读者的韭菜,来过“凡尔赛”般的生活。
文人惜名,但总拦不住一些脸皮厚的借文谋财。可悲的是,市场上这样的人还不少。
抄袭与否,是件品格的事。有些人,叫他抄,他也不会抄,抄不出来,费劲琢磨。欣赏艺术,实际也是欣赏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