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录片欣赏作业]不休的电铃

2021-01-11 23:09 作者:白炎拉力  | 我要投稿

《我是仙女》这个名字配上海报中身着奇怪服饰、体型雄壮的女性人物,会让人不由产生反讽戏谑之感。进入纪录片的故事中,导演首先介绍了拍此片的缘由——一个来自山东小村庄的大龄女青年,通过自诩时尚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着装,在微博上吸引了大批用户的关注——机缘巧合之下,导演获得了与她交流的机会,于是动身前往山东泰安的小村庄。纪录片的主角王守英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其实从纪录片的开始我们就能够窥得本片的情感基调——俏皮幽默,更令人惊讶的是导演一开始就出演了镜头,其实你说这是某个up主或者youtuber拍的那种搞笑猎奇向视频我都信。

    王守英一开始在镜头前尽显拙态,尽管之前参加过综艺,但也仅仅被拿来当提高收视率的工具。在镜头面前,王守英说起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生活的态度以及童年孤独经历,如此种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与她的远大抱负相对的,是要每天早上早起路边卖包子的生活现实。尽管如此,王守英还是没有放弃梦想,并且计划在村内办一场时装秀。在举办时装秀的过程中,王守英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来回游移,没有没有舞台灯光,就发挥如《绿山墙下的安妮》中安妮一般的想象力,把挂在绳子上的一堆草想象成灯,村里的大喇叭还不是所有人都能听得到——最后演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尽管在村头办的梦想秀并没受到很多大老乡村们的理解,但是上海电视台的人却想用仙女的作品做一出实验,将这些诞生于乡土的经过仙女加工过的时装放在上海高档美术馆里展示。

    仙女的巧夺天工制作瞬间得到了来往于高档美术馆的人的认可,前卫时尚艺术一个个标签贴上来,好不威风。在观者的脑中,似乎已经勾勒出了一个自由且狂放的男子形象。而当这个长相厚实衣着朴素的仙女降临到这群满怀期待的参观者身边时,他们又会作何感受呢?不知道,镜头没写。生活倒不如小说戏剧,如果是小说,此时观众心里的戏份估计可以写三页半纸,不过这里,大家只是承认了自己之前的观点是无误的,并且得知设计师身份后更觉此种设计背后暗含深意与故事。

    散场后,仙女疑惑,这些背着闪亮包包,身材高挑的欣赏者,真的是欣赏仙女实打实的作品吗?还是说这作品前面一定要有“在高档美术馆里的”这个定语作为修饰?仙女打算把这一切都当成一场梦。

    接下来的几个月,网友对她的态度从猎奇谩骂转变成了支持肯定,节目组也不把仙女当做提高收视率的工具而是实打实的追梦人来对待。这一切似乎都是仙女想要得到的——她在成为服装设计师的路上从未走得如此之近。但是她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

    影片就此结束。

    其实,单单就前半部分而言,笔者认为该影片可以作为所有vlog创作者学习的样本——猎奇的开头,俏皮的解说,频繁暴露导演的镜头,简单乃至简略的人物背景介绍,极大反差所展现的戏谑。毫无疑问这部片子放在任何一个面向大众的视频网站都是会受到很多欢迎的。但如果以一个纪录片的标准去衡量,导演的确忽视了太多内容。王守英为什么想要成为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在哪里?仅仅年少时体弱孤独是无法让一个在乡村的少女拥有很多眼界的。明明互联网是这代人接触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但是这个方面导演却忽略掉了。此外,如果导演与被拍的人足够熟悉的话,应当是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对方的性格特点,她与周围人的联系、她与过去的联系、她与网络上的人的联系,而不是仅仅从一个事件中寻找她的性格特征。在李一凡导演的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中,被记录者开始杀马特的起因就记录得极为详细,从农村留守到初入城市的孤独到网络社交——而与之相比,在记录王守英想成为服装设计师这一块,本片记录得极为简略,而且也不能让人完全信服——年少体弱且茕茕孑立的并非王守英一人,但那些人不见得都是服装设计师。这样单薄且羸弱的解释总让笔者想起微信公众号或者是up主做得猎奇视频中的一笔带过的浅薄分析。至少没法满足笔者的好奇心。

    不过到了王守英去上海的后半段,影片又给我们揭示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在高端美术馆的评价之后,整个社会对王守英的态度似乎发生了两极倒转,曾经骂她的网友不见了,反而开始有很多人开始支持她的梦想。但这又怎样呢?后半段与前半段相比,我们的主角王守英说的话变少了,别人说的变多了。虽然评论发生了倒转,但是似乎,她仍是别人用嘴捏出来的泥人,被别人用话术定义着,这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导演在后半段的拍摄较为收敛,少了猎奇色彩,但仍能通过摄像机拍下一个个有趣的现象,导演选择把这些画面抛给观众,让观众去思考。

    这如同一个不休的电铃。最初希冀的认同,到最后却想摆脱。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梵高现在还活着,听到别人评价他的作品,他会有什么感想呢?作为一个来自不知名山村的普通女孩,因为设计的时装,被拉到中国最时尚的地方,和一群高挑浓眉的提着闪亮包包的人站在一起,是否有些残忍,更重要的在于,她的价值,是被这些人所定义所评价的,但一旦接受这样子的评价,就会如同提线木偶被提着走,在那种情况下,仙女还能设计出那些有灵性的服装吗?

    初中的时候学过电铃的工作原理,即设备通电后,电生磁,电磁铁会把衔铁吸过来,但是衔铁一旦吸过来,电磁铁又会断电,磁性消失,衔铁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时电磁铁又会通上电——如此往复。王守英出身于最普通不过的村庄,却有机会触碰到最时尚最艺术的东西,这种身份的割裂让她不得不成为不休的电铃,在身份的来回碰撞之间消磨精力——如同前面提到的《杀马特我爱你》中来自农村却无法融入城市的杀马特们,或者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拥有学识却囿于身份的维特,或者以翻译家闻名的古文家林纾——因为身份的割裂,他们不得不承受更多认知的痛苦。如此看来,此影片其实说的不仅仅是王守英一个人,还指代了一个群体,他们通过互联网,已经获取了足够多的智识,但却不得不陷入现实泥潭,正如同艾米丽的那首小诗:“Had I not seen the sun,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然而影片在结尾处仅仅是展现了王守英从高楼大厦的城市回家的镜头,后续并没有提及。笔者从微博、豆瓣以及导演的访谈总收集到信息,发现王守英已经回归到原来的生活去了。互联网也仅仅把王守英作为一个尺标,衡量打扮的雷人程度。这是互联网的记忆。当我们拿起时代的砖头一点点构筑曾经的断壁残垣我们会有更加有趣的发现,原来互联网是这样子,原来时代是这样子。就像冲浪的人停在了岸边看退潮,海浪褪去,岸上,留下了什么呢?

 

    拍摄制作手法分析:本片很多地方采用话音分离的方法,让语音匹配画面,增强观赏性。最有趣的一个地方我认为是在王守英说自己对婚姻的态度和经历时,画面会切到与王守英说的话对应的老电影情节上,这样的剪辑非常的俏皮。观赏性极佳,因为这样剪辑既不用像很多纪录片那样雇人演出,成本高而且真实性低,又能达到所听即所看的即时反馈。尽管这样让影片代替了观众想象,但是又有几个人喜欢自己想象呢。


[纪录片欣赏作业]不休的电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