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海盗的指南针,先问问自己有针吗? 磁石召铁制司南——指南针,西夷没有针!
西方伪史海盗的指南针,先问问自己有针吗?
磁石召铁制司南——指南针,西夷没有针!
作者舞天玄姬
中国发现“磁石召铁”现象以后,利用其特性发明制造了“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战国中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说:“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鬼谷子·谋篇》)这是磁石指极特性的最早记载。
古人还利用磁石的特性,采取琢玉工艺手段,将磁石制成光滑的磁勺,把它放在刻着方位的铜盘上,这就是最早的指南器——“司南”。郑子进山采玉,携带司南,可以不迷失方向。
战国末期《韩非子·有度篇》中也有“司南”的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不过并没有具体说明司南的样子。
对司南的形制和使用方法有具体说明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是应篇》中的内容:“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抵指南。”意思大概是:一把小勺,安放在地盘上,小勺转动静止后,勺柄指向南方。
图 汉代司南的新复原图,潘吉星复原

“指南鱼”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时期崔豹所著《古今注》上,但具体制作情况已不可考。
在北宋仁宗年间,曾公亮和丁度创作的一部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记载了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方法:
“若遇天景曀霾,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及指南鱼,以辨方向。指南车法世不传。鱼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当南向午也。”
—— 前集卷十五。
曾公亮记载的指南鱼,将“薄铁片”(或许钢片可能性更大,且更好)剪成鱼形片烧红,当炉温高于700℃时,钢铁磁畴完全被搅乱。因而铁片的无规则排列的磁畴瓦解,自发磁化完全消失,铁片已变成顺磁体,不再具有自发磁化的特性。
而当它蘸水(即淬火冷却)时,磁畴排列重新形成。这时,把铁片鱼尾对准子位,即正北方,蘸水,进行淬火,使铁片鱼迅速冷却,可以形成较强的矫顽力,磁畴重新恢复。
由于此时鱼尾正对北方,鱼首正对南方,与地磁场方向一致,所以在地磁场的作用下,铁片鱼的磁畴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被磁化:正对北方的鱼尾被磁化成指北极,正对南方的鱼首被磁化成指南极。矫顽力越强,永磁性越好。
关键就在于其冷却时“尾正对子位”,也就是说,钢铁片的冷却是按地球子午线方向,即地磁南北极方向冷却的,铁片的磁畴就都顺着地磁场方向排列,从而使铁片产生磁性,并且鱼尾对子位即地磁北极,相应的鱼尾就成了南极,鱼头成北极。
冷却时铁片“没尾数分”,亦即斜插入水盆中淬火,这恰好利用了地磁倾角,增强了铁片的磁化程度。
所以,当铁片鱼浮于水面时,鱼首必然指南。另外,因为地磁具有相当大的倾角。所以,淬火时,要让水“没尾数分”,也就是使鱼尾稍向下倾,这样,鱼体的方向就更接近于地磁场的方向,那么磁化效果就会更高。
这样制成的磁化铁片,放入水碗后,自然其头指向地磁南,其尾指向地磁北。做成指南鱼后,需要“密器收藏”,或将它置于木盒、铜盒之中,是为了免受外界磁铁、碰撞或打击等因素的影响,否则可能发生退磁。
北宋出现了关键指向零件人工磁化方法的明确记载。《武经总要》记载把鱼形薄铁片烧红,沿南北放置,置入水中急冷,制备水浮式指南针。这就是借助地磁场将薄铁片磁化的方法,利用了热顽磁效应。
陈元靓则记述了另外一种方法制作指南鱼的方法,他在《事林广记》中写道:“以木刻鱼子,如母指大,开腹一窍,陷好磁石一块子,却以脚填满,用针一半要从鱼子口中钩入,令没放水中,自然指南,以手拨转,又复如初。”
图 指南鱼

他还记述了制作指南龟的方法:“以木刻龟子一个,一如前法制造,但于尾边敲针入去;用小板子,上安以竹钉子,如箸尾大;龟腹下微陷一穴,安钉子上,拨转常指北。须是针尾后。”木龟有固定支点的装置。由水浮改为支撑,对于指南仪器这是在结构上的一次较大改进,为将指南针用于航海提供了方便条件。
图 指南龟

宋代曾公亮制指南鱼不可与南宋陈元靓制指南鱼相混淆,二者制法不同。
陈元靓制造指南鱼、指南龟,是直接将磁针装入木形鱼或龟的腹内。他将木载体的指南鱼浮于水中,使其指定方向;将指南龟装于支钉之上,使钉尖撑于龟体的重心线上。
如果水浮法是后来水罗盘的始祖,那么,支钉法就是旱罗盘的始祖。
【补充说明:
雄辩地证明:早在12世纪,我国就已使用旱罗盘确定方位——张仙人俑与旱罗盘(文化史海拾零)
张仙人俑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中国船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北宋朱《萍州可谈》说:“舟师(掌舵者)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据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时有4种不同装置的针型指南针,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用于航海的多是水浮法指南针。宋代的船用水浮法指南针迄今未见实物,但有幸发现了元代水浮法指南针瓷碗。
1959年,在辽宁旅顺甘井子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两件磁州窑白釉褐花大碗,大碗内底部彩绘两个同心圆,圆内绘并排的三点,中间一线相连。乍看此图形似一个不规则的“王”字,故被称为“王字纹碗”。碗外底圈足内又墨书一个“针”字。经著名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先生研究证实,这种碗就是航海时指示方向所用的针碗。它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针碗的水面上漂着穿在浮漂上的磁针,碗内底的“王”字形标志则有助于标明方向。先将“王”字中的细道与船身中心线对直,如船身转向,磁针便和该细线形成夹角,从而显示航向转移的角度。类似的碗在江苏丹徒照临村元代窖藏和河北省磁县漳河故道元代沉船内都有发现。
指南针应用在航海上,是全天候的导航工具,弥补了天文导航、地文导航之不足,开创了航海史的新纪元。同时,航海活动也进一步促进了指南针的发展。南宋时期,开始把磁针与分方位的装置组成一个整体,这种仪器近代叫罗盘,古代称地螺(罗),或称针盘。航海所用的指南针,有“水罗盘”与“旱罗盘”两类,水罗盘的装置方法是用圆木做一标有方位的罗经盘,中心挖一盛水用的凹洞,把磁针横穿浮漂,放在凹洞中,利用浮漂的浮力和水的滑动力,磁针则指示南北。旱罗盘则是用一根尖的支柱,支在磁针的重心处,尽量减少支点的摩擦力,使磁针在支柱上自由灵活地转动以正确地指向南方。两者相比较,旱罗盘比水罗盘更适用于航海,因为它有固定的支点,不像水浮针那样游荡,更为稳定准确。
长期以来,旱罗盘的诞生国度及时代悬而未决。有人认为旱罗盘是欧洲发明,直至16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然而,1985年5月,在江西临川县温泉乡莫源李村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朱济南墓中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大部分陶俑底座有墨书题名。其中有一件题名“张仙人”的俑,高22.2厘米,手捧一件大罗盘,是古代风水先生的形象。此罗盘模型磁针装置方法与宋代水浮针不同,其菱形针的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形象地表现出采用轴支承的结构。一件文物解决了学术界多年未决的问题,它雄辩地证明:早在12世纪,我国就已使用旱罗盘确定方位,较传统说法提前了三四百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9月22日第九版)】
中国人总是轻易的相信西夷记载的各种发明时间,好吧,哪怕以此来推算,西夷也晚于中国,更何况,它们根本就没有证据证明透明度的资料是真实的,是历史流传下来的记载,在西夷过去没有天文历法历史记载的事实里,这一点它们是无法辩驳的。
比如说:
欧洲最早知道磁针的是罚国人普罗万(Guyot de Provins),他在1190—1210年间的《咏圣诗》中指出,水手将针和一种难看的石头摩擦后,用草浮水面可指北。
罂割滥圣阿尔本司地方的修道士内克姆(Alexander Neckam,1157—1217年)1207年左右在其《论器具》(De Utensilibus)一书中,述及类似航海用指南针的方法,它们比沈括的记述晚了90 ~ 100年。
而号称制造罗盘的大师罚国人佩里格林纳斯(Petrus Peregrinus,生活于13世纪),设计制造带有刻度的枢轴罗盘,是在1269年,比张仙人瓷俑还晚了70多年。
南宋时,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述了将指南龟支在钉尖上。由水浮改为支撑,对于指南仪器这是在结构上的一次较大改进,为将指南针用于航海提供了方便条件。
无可争议,中国人最早创制、使用磁针和罗盘的,并最早在航海中加以使用。
过去人们以为,旱罗盘是由欧洲或倭国传入中国的,现在这种观念必须修正了,而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来看,中国的指南针记载最多最早,从指南针技术流变来看,也是中国的最完整最清晰。
如果仅仅依靠西夷的不知名记载,莫名的出土“文物”发明的起源时间,就轻易的相信西夷说法,这也说明人们对于西方的过度迷信,已经蒙蔽了双眼,和失去了自我。
“古埃及”史诗出现了“针”
“古埃及”史诗里《伊西斯的悲伤·恶神的礼物》出现了“针织料子”:“赛特说着,三步并作两步地穿过客厅跳到一口笨重的木箱旁边,从里面取出一段针织料子,这织品与埃及人编织的衣料截然不同。这衣料是那样的精细光滑,在阳光下闪着五彩斑斓的亮光,就好像是天空出现的色彩艳丽的彩虹。赛特把衣料拿在手中,去王宫找他的兄弟——好心的俄赛里斯国王。”
在这里,说明只有中国的衣料是针织的,与“古埃及”编织的衣料不同,可是在《伊西斯的悲伤·恶神的礼物》里却又紧接着出现了“缝制”、“裁衣匠”、“量尺寸”等词,这显然与前面所说的“编织衣料”产生了矛盾,没有“针”拿什么来缝制衣服呢?!
例如:《伊西斯的悲伤·恶神的礼物》:
“‘兄弟,这么说,这东西可以弥补您的不足了?您作为一国之王,应该有一件稀世珍宝,依我看,您可以用它缝制一件斗篷,披上它才能显示出您的威风嘛!’赛特趁着国王的兴致补充到。
‘谢谢你了,我的好兄弟!你这样慷慨大方,我很受感动。今后我可再不能给你添麻烦了,快把这些料子交给王宫裁衣匠吧!’
‘国王陛下,我的兄弟,如果随便找人裁裁做做,会使它黯然失色的。这么着吧,请允许我为您量准尺寸,然后选择上等衣匠制好。为您干好这件事,我会感到无比幸福的。’赛特的语气显得特别和气。”
(以上译文出自《外国神话史诗民间故事鉴赏辞典》中的《伊西斯的悲伤·恶神的礼物》部分。)
有种说法“针”是14世纪传到欧洲。制造工艺古代到现代到没多大区别。
图 这张商标上写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如果西方没有针的话,就只能穿“套头衫”,也就是“贯头衣”,这是倭国以前最早最原始的服饰。
《三国志 魏书 倭人传》:“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美第奇家族的教皇有好几个,还有一个比克雷芒七世更早也更著名的:利奥十世(Leo X,1513-1521),“豪华者”洛伦佐·德·美第奇的二儿子。
他有一幅相当著名的画像《教皇利奥十世和二主教像》,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拉斐尔。
而在《教皇利奥十世和二主教像》是一幅群像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西方那时候的衣服料子太有限,除了羊毛就是亚麻,裁缝工具并不好,倒是符合“针”很晚传入西方的说法。
图 《教皇利奥十世和二主教像》是一幅群像画。

这是16世纪,西人才刚刚认识棉花,根本就没有量产;蚕丝是奢侈品,即使教皇也不可能大规模消费。天鹅绒就是昂贵的丝织品,原产中国,明代大量生产,外销到西方后,欧洲人才认识的。
尖劈能以小力发大力,以小力得到大功效。而且尖劈两面的夹角越小,以同样大的原动力就可收到更大的功效。因此,尖劈发展成为尖利的锋刃,如针、锥、铁钩等物。随着材料的进步,各种尖劈也以青铜、铁或钢铁制成。
王充在《论衡·状留》篇中写道:「针锥所穿,无不畅达;使针锥末方,穿物无一分之深矣」。可见人们在理论上也知道尖劈原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苏恭在《唐本草注》中说:
“磁石中有细孔,孔中有黄赤色。初破好者能连十针,一斤铁刀亦被回转。”
在这里,人们已将磁石与铁针相联系,表明指南针的发现和应用为时不远。再则,苏恭指出“初破好者”的磁石才有他所记述的磁石强度,若磁石一而再地被切割、雕琢,就有可能失去其磁性。这在加工磁铁的工艺过程中,是应当阴气人们注意的。
发现磁石吸铁、吸针,也就是发现了磁感应现象。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了磁石不能吸引的物质。
《淮南子·览冥训》说:“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同书《说山训》又写道:“慈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魏时曹植还发现磁石不吸引黄金。
利用地磁场进行人工磁化所得到的磁性还是比较低的,这就限制了这种人工磁体的实用价值。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摩擦传磁法。这种人造磁体的方法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
图 《梦溪笔谈》所载水浮指南针复原图,潘吉星复原

《太平御览》卷九四九明确记载有指向用的“悬针”,以丝线悬吊磁针。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四种结构的磁针罗盘,其中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宋代沈括记载了地磁偏角,说以“磁石磨针锋”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实现人工传磁,使之磁化成为磁针,可以指南,而常微偏东,并介绍了四种支挂磁针的方法:一是浮于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线缕悬挂。
第一种为水浮法,将磁针横穿于灯芯草,放入盛水的碗中,借助水的浮力,使磁针漂浮于水面,用以指示方向。第二种为碗唇法,将磁针置于碗沿上。第三种为指甲法,把磁针架在指甲上。
第二、第三种方法的优点是磁针转动比较灵活,缺点是重心难以掌握,磁针容易坠落。
第四种为缕悬法,用新蚕茧的单丝作悬线,以芥子大小的蜡珠黏合,将其悬挂于无风处,可以稳定地指示方向,此法在4种磁针安置方法中效果最好。
宋军中配备指南鱼,是将薄铁叶剪成鱼形而磁化,用于阴天和黑夜判断行军方向。
方家用磁石摩擦针锋,能够使铁针带上磁性。其原理是利用天然磁石的磁性使铁针内的分子得到有规则的排列,分子与分子的磁性相互加强,从而显出磁性来。这种摩擦传磁方法简便易行,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方法好得多,实用价大大提升。
所以,这种人工磁化方法的意义极其巨大。在19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以前,几乎所有的指南针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就是在今天这种方法仍然有人使用。
元代针碗
1958年在辽宁旅顺的一座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针碗,碗底部写有“针”字。这些碗的共同特点是碗内有一个类似草书的“王”字,三横粗大代表灯芯草,中间细竖代表磁针。
“针碗”是专供放置磁针的瓷碗,当该碗内置水,磁针及其载体灯草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使用时往碗内注上水,将插有灯芯草的磁针置于水面,浮针与碗内“王”字图形相对照以确定方向,“王”字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方位盘的作用。
在船上使用时,针碗的水面上飘着浮针,“王”字有助于指示方向。首先将“王”字形的细划线对准船身中心线,当船转弯变换方向时,磁针和细线就会形成夹角,从而显示航向变换的角度。当浮针与细划线呈十字交叉时,细划线指的方向就是东西方位,这样就很容易确定东西南北4个方向了。
1957年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属于宋元时期的磁州窑遗址中出土了绘有“王”字的瓷碗和残片,“王”字的写法是三大点中贯一细竖。
1958年,旅大市(现旅顺、大连)甘井子地区金元墓葬中同样出土了“王”字完,而且碗外底有“针”字样。
在江苏丹徒也有类似文物出土。1975年,又在磁县南开河村的东漳河故道上发现了六艘元代沉船,沉船内也有相似的“王”字碗。
经科学史家王振铎研究证实,“王”字代表穿在三枚浮漂上的磁针。这种碗就是航海时指方向的“指南浮针”所用的指南针碗。
经查史料,指南针碗的使用方法:将指南针碗置于船头甲板上,将碗内底上“王”字形竖杠与船长度中心线平行。碗中放半碗水至标志线即可。碗中水面上放置横穿三片茶叶的缝衣针。缝衣针经过在磁铁上磁化。因磁化的针时刻指示南北方向。当船行驶中,指南针与碗底“王”字竖杠产生夹角即可知船的偏离南北方向。
指南针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北宋时已有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载,但宋代有关的实物未能保存至今。元代指南针碗是中国这一发明最早的实物考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文物。
如果在针碗的内底绘画表征方位的文字与圆圈,就可以将他当作罗盘使用。这样的针碗,可暂称为方位针碗,或碗式水罗盘。
据报道,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捐赠品中有这种方位针碗,它是回国华侨在南洋收购的;在印度尼西亚和倭国都收藏有这种源于中国的方位针碗。者表明,中国的航海仪器早已流散到国外。
方位针碗在堪舆和航海中都可以方便地使用。
在航海中,针碗尤有优点。此时它并非放置于甲板或桌面上,而是置于后舱的沙堆之中,由“火长”专门掌管,碗底深,水碗在沙堆中也不会因船的颠簸摇荡而翻倒、打碎,沙堆可减缓碗的移动,碗内的水总是平的,所以磁针所受来自航行的干扰较小。
缕悬法指南针
如果说,水浮法是水罗盘装针的始祖,钉支法是旱罗盘装针的起源,那么缕悬法比库仑在1777年发明该法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奖赏要早600多年。
罚国罗盘普遍使用的钉尖托针,或称轴托法,其工作性能极差,受海船颠簸影响极大。
库仑在他的《关于制造磁针的最优方法的研究》一文和斯温登(J.H.van Swinden)共同获得了头等奖。库仑在该文中提出了丝悬指南针的方法,比沈括晚了六百多年。据说他还因此发明了扭秤,用它测量静电和静磁的力。
其实,丝悬法的最早发明权应当属于沈括。
《宋史》卷二○六附载的《一行地理经》记载唐代张燧已发现磁北极偏2度多,《梦溪笔谈》也有记载。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中对磁现象解释:“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药议》中又说:“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由于指针指向精度得以提高,人们在使用指南针时很快就注意到,它所指的方向有时并非正南,这就是磁偏现象——“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和沈括同一时期的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一书中也写道:“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然常偏丙位。盖丙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物理相感尔。”
蔻宗奭在《本草衍义》中对磁偏角提出一种感应论的解释,认为磁针常偏向罗盘之丙位是因为丙属火而辛属金,但丙火克金而使生偏差。
实际上,在写于庆历元年(1041)的《茔原总录》中,比沈括稍早些的杨维德已经记载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存在.他写道:“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
这里说的“针”就是磁针,而“丙午针”是指磁针在静止时,针指的方位是24个方位中丙位和午位的结合部,也就是南偏东约7。5°。这与沈括的“微偏东”是一致的,但杨维德的说法更早,描述也更精确些。
与沈括大致同时代的王假(福建堪舆学派的创立者)也提到过磁偏角。在王仅的一首诗中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三张度上三乘”。
这里的前一句所提到的显然是天体坐标的南北向,但通过观察地磁罗盘会发现,南方星宿“张”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两个磁偏角及天体坐标的正南这3个“南方”方位均包含在其内。
所以,他对磁偏角的涉及,具体数值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它的地磁偏现象的记载,说明了风水师是重视地磁偏现象的研究的。王仅是一位著名的堪舆家,他的主要著作写于1030—1050年间。
晚唐时期成书的《管氏地理指蒙》:“磁者母之道,针者铁之戕。母子之性,以是感,以是通;受戕之性,以是复,以是完。体轻而径,所指必端。应一气之所召。”
透过这段话,可以看到,它记述的磁偏角约为南偏东15°左右。这说明,关于地磁偏现象的发现可能早于宋代。在另一篇早期文献中提到地磁偏的是《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这部书的成书时间约在10世纪下半叶。
18世纪的范宜宾在其《罗经精一解》中,按伏羲卦的阳趋左而阴趋右之说,提出南方由随阳上升的影响使其偏左而北方由随阴下降的影响使其偏右,这也属于感应论的一种解释。
在西方,发现地磁倾角是16世纪的事情。1600年,英国人吉尔伯特所著的《论磁》一书才谈到将铁加热到赤红在地磁场方向冷却磁化的方法。
16世纪,明代人迸一步发现了在不同的地点磁偏角的大小也不同的结论。18世纪,才出现关于磁偏角的大小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明确记载。
此外,古人还将磁针与刻度盘相结合,这就是罗盘;刻度盘起源于战国至秦汉,是占卜者必备的工具。在指南针诞生之后,罗盘随之诞生了。早期人们称罗盘为“地螺”。其中的“地”也是地盘之意;“螺”,原是软体动物,或假其硬壳上旋纹以示磁针之旋动。罗盘有分度列向、以正南北之功用,故云“经”。因此称它为地罗经或罗经盘,简称罗盘。
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即罗盘。
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当时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种地罗还是一种水罗盘。当时,阴阳家用地罗看风水。在清丈田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也使用地罗。
据《萍洲可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和《梦粱录》记载,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图 张仙人俑与旱罗盘

罗盘发明之后,先被用于堪舆:相墓、相宅、看风水。到南宋年间,罗盘又分为旱罗盘和水罗盘。入明之后,罗盘得到更大发展。宋代朱彧的《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最早关于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录。
到了明代,遂有郑和下西洋,远洋航行到非洲东海岸之壮举。漆木制罗盘、铜制罗盘,旱盘、水盘、堪舆用与航海用罗盘,已在许多地方形成作坊以专门生产。
另外,指南针还需要“养针”,西夷知道这点吗?它们可是曾经连针都没有啊,指南针那是更不会有的,没有中国指南针的传入,西夷什么都不会!
那么怎么养针的呢?在明代《殊域周咨录》提到一件事。
大抵航海固必用针以为向,尤必用磁石以养针。磁石出福建之佛字山,有神最灵,凡取磁石必先致祷于神。神许则往,亦不多得,否则皆顽石无用者。
洪武初,上饶人许穆以明经擢政和县丞,有惠政,远近以廉能称之。三载秩满,行李萧然。或告之曰:“公既却人之赆,佛字山有磁石,盍往取焉,以供路资。”
穆乃往取,未尝谒神,而触手皆磁石也。以之摄针,则衔尾而起,联牵五枚六枚而不断。凡得数十斤,持至京师。会大军将下海,求磁石为指南用甚急。遂售之,每斤易银一斤,民间至今传之。
——(明代《殊域周咨录》)
大意是说:在明代《殊域周咨录》里说航海必须要用到指南针指引方向,尤其必须要用磁石养针。以产自福建佛字山的磁石为贵,认为其有神灵最灵验,取磁石之前也要先向神祷告。神灵应许了才能前往,也不能多取,否则都是无用的石头。
在洪武初年有上饶人许穆任县丞,施政有方,为官廉洁,三年任满后行李还是很少。于是有人跟他说,可以前往佛字山取磁石以供路资。
许穆没有拜神直接前往,运气出奇的好。“触手皆磁石也。以之摄针,则衔尾而起,联牵五枚六枚而不断。凡得数十斤。”到了京城,正好碰到大军出海,急需磁石做指南针,于是许穆就将携带的磁石出售,“每斤易银一斤”,民间至今还在传闻这件事。
磁石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制作指南针,既然可以制作指南针,也可以用来养针,说明古人已经发现磁石指南针时间长了,可能磁性会消失的现象,所以就用磁石来养针。
《明史》有载:“崇祯二年,礼部侍郎徐光启兼理历法......定时之法,当议者五事:一曰壶漏,二曰指南针,三曰表臬,四曰仪,五曰晷......指南针,术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咸取则焉。然针非指正子午,曩云多偏丙午之间。以法考之,各地不同。在京师则偏东五度四十分。若凭以造晷,冬至午正先天一刻四十四分有奇,夏至午正先天五十一分有奇。"
磁石磨制成针后,并不能马上使用,因为虽然能够指向南方,但是往往会偏东。因此还有进一步的工序:“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亦指南” (《梦溪笔谈》)。
沈括有一段关于指南针的细致记载,大意是:内行的人,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针锋常略微偏东,不全指南也。浮在水面多荡摇。指甲及碗边也可放置磁针,运转尤其快速,但坚滑易坠,不如用丝线悬挂最佳。
其法:取单根新蚕丝,用些许蜡粘丝线于针腰,于无风处悬挂起来,则针常指南。亦有磁石磨后针指北者。我家指南、指北的磁针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树树枝之指西,莫可推究其原理。
梁代陶弘景说,最好的天然磁石产自南方,能悬吸三四根针,首尾相连成一串(《新修本草》卷四)。别处援引他的话说,每年用于朝贡的质量最佳的磁石,能悬吸十数根针或一二斤重的铁刀,回转不落。
因此,好的指南针不易得,又是航行必备品,所以要用磁石养针。
而且,在船舶上使用水罗盘有一个小“针壶”(或称换水神君、换水童郎),用来盛水以注入罗盘的金钟(又称为盏,即杯。水盏神者。)。船上备有磁石,供再磁化用(养针)。还备有如《顺风相送》中所述的特制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