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流了吗?
在OB的交流群里,大家提到次数最多的词,一定包含——工作流。
这从侧面反映出来,大家苦工作之不流畅久已!
为什么大家想寻找或者打磨出一套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流?本质还是为了追求效率。
所以OB这类工具,也被很多人称为效率工具。
其实,仔细想来,称任何工具为效率工具,都是多此一举的。哪个工具的诞生,不是为了提升效率呢?工具诞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其使用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去完成更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讲,任何工具都是效率工具。
由此延展,我们可以认为和工具对应的就是玩具。玩具的本质,是为了让人在更长的时间内去做更少的事情,也就是要消磨掉那些我们无处安放的时光。
所以,OB也好,Notion也好,语雀也好,Office也好,都是效率工具。
只是,不同的工具,就像不同的人,或者应该说,不同的工具,秉承了开发创建者的个人特质,在提升效率上有所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比如,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语雀的“编辑”和“更新”按钮的。每次点击,都会让思路中断一次,赶上网络不好,多出的几秒等待,就足以让刚刚流畅的思路荡然无存了。
群里也不时会有一些刚接触OB的同学,赞叹OB的响应和处理速度。这些同学,大多是经受过在线工具的折磨的。即便是与其他本地工具相比,OB基于Markdown的纯文本处理方式,也确实会快上不少。
而这个“快”字,便是我们去打造流畅工作流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注意,“快”,只是其中一个前提,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前提,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离线”。
“离线”,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本地系统的基础上,去整合那些已经被成熟应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技术到你的OB工作流中。这恰恰是OB与其他工具比,最大的一个优势。
在群里,我经常分享一句话:“让旧的闪闪发光,让新的慢慢酝酿。”
这里,旧的,就是指那些已经极为成熟的技术或者工具,比如基于Reveal JS的Advanced Slides,比如匈牙利大叔定制的Excalidraw,比如Pandoc插件,比如基于正则的几个插件。
但是,大部分人,倾注目光之处、颇感兴奋之时,还是那些包裹着新奇外衣的插件亮相的时刻。
我们总是期待,新奇之物、新奇之人、新奇之法能够立竿见影地去解决那些困扰了我们很久的问题。但现实,往往于此相反。
那些最终解决了我们问题,或者说最终我们真的坚持使用的,往往是那些我们曾经看不上,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刻理解的旧物、旧人、旧方法。
当然,我并非在抵制所有的新奇,毕竟OB也还算新,算奇。
只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笔记大战中,埋葬了多少的新奇,才出了这一个OB。
新奇的OB,选择了“离线”的老路,选择了让广大开发者,能够尽量能去利用那些已经被验证有效的旧方法、旧工具去,基于OB打造新的工作流。
这条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最能被人瞬间理解并欣然接受之路。毕竟,数十年来,产品经理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不要让用户思考”。
这么看来,OB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使用OB,你不仅需要思考,而且需要系统的,深刻的思考。
很多人感觉OB的使用门槛高,确实如此。但是这个高门槛,并不是OB本身的使用复杂度导致的,而是由使用OB时你必须经历的思考过程所导致的。
思考,也即学习的本质,它一定是痛苦的。思考,也是不能有捷径的。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都因其自身的经验而各不相同。其他人,只能启发你,但是无法教会你,你也无法去模仿其他人,照搬其他人。
关于这点,我在群里也经常用另外一句话去总结:“捷径即远道,欲速则不达。”
大致算算,自一年半前算起,加我微信来学入群交流学习OB的人,将近5000人了。但是,到今天为止,真的还在坚持用OB的有多少人呢?能够结合自身的情况,在OB中打造了适合自己工作流的人,又有多少人呢?
如果你没有理解OB需要强制你去思考,去深挖,去整合那些你曾经忽视的知识这个本质的话,我想你是很难真的让OB为你所用的。
最后,回到工作流,回到效率。我还想提醒大家一句:“真正的高效,并不是你能尽可能快速的做事情,而是你能够准确的判断,哪些事要做,哪些事不做!”

写此文时,Evan正在一个人的充气堡中玩。发布了文章,我也进去陪他玩儿玩儿。
粗略算来,上次我进充气堡,都是30年前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