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次选修课安利京吹的作业

2021-06-01 00:02 作者:炸毛丧狮  | 我要投稿

《吹响吧上低音号》里的演奏和配乐对于我这样标准的外行观众来说是完全没有一个准确概念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对于这种含有器乐元素的现实题材的动画作品一向敬而远之,因为自己对乐团合奏的感觉从来没有一种清晰的概念和认知。相关的印象主要来自自己对特定民族乐器和纯音的自我陶醉(比如new age里的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和贾鹏芳二胡之类能带来强烈氛围沁入感的器乐独奏)。最开始只是出于对小时候那些经典配乐情怀的追寻,慢慢才有了对一些合奏乐器模糊的审美观念。最明显的特点是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听一些演奏高潮前的低谷演奏,有一种积蓄的力量美感,在我熬夜写作业时往往比那些旋律最上头的高潮更给人遐想的空间,这一时期我最喜欢的林海范宗沛的《杨柳》和宗次郎陶笛演奏的《故乡的原风景》。虽然没有任何的乐理常识但我本能地享受器乐带来的感官刺激,特别是前奏总能给人一种猜测剧情走向的想象空间。然而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非人声的经典器乐总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配乐,其中非现实题材的武侠奇幻和科幻大作还有动漫题材往往能诞生出非常合口味的作品。我也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免俗,这些经典的器乐往往不一定代表其演奏者和作曲者的最高水平,但因为能从生理上刺激人的感官享受所以知名度往往最高。所以我我对自己的认知很明显,我只是追求好听和能带给我遐想空间的音乐,而这些要素和流行音乐并没有区别。真正高水平的演奏和那些传世的经典往往不一定能带给人生理上的视听冲击有时甚至会有一些反常识的节奏和旋律变化。这种体验大多数时候谈不上愉快,至少不是我俗人所能欣赏的。不过机缘巧合之下我听到了这一动画系列作品中的一段solo,打破了我对青春校园器乐题材的以往认知。这段solo出自第一集第正篇第11话17分钟。其中两位角色分别对同一段小号独奏部分进行竞争。即使是我这种外行也明显听出两者演奏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看到了此系列作品中写实向的社团生态。而后来在对此系列作品有一定了解后也知道本系列作品中演奏设计的一些细节。负责片中演奏的主要是洗足学园音乐大学的新生乐团。下面是一段爱好者整理翻译的关于音乐制作人斋藤滋的访谈。——洗足音大的大一新生风管乐团(以下简称新生)担任演奏,请说说决定他们参加的经过。斋藤:是和鄙社有来往的,为我们进行调音的公司介绍的。和学院的副院长见面说明了企划后,对方很爽快地答应帮忙。洗足音大有4类吹奏乐团体。一种是聚集了不输给职业人士的高手集团,另外两种是2年级以上的学生可选的团体。然后这次,担任演奏的新生,是只要是个一年级生就必须参加的团体。副院长推荐说“既然是高中生的故事,那么让年龄相近的新生来做会更好”,于是委托定了下来。翻译:OP123ED校对:BErind悠风社出品联系我们:eupho@eupho.moe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uphosha请尊重翻译、校对的辛勤劳动,转载请保留以上信息。最终话里出现的《普罗旺斯之风》则就是2015年日本高中吹奏乐大赛的指定曲目。而《三日月之舞》其中的小号solo部分,松田彬人这样说:——关于《三日月之舞》的小号独奏部分,您是带着怎样的想法呢?松田:最初提案独奏部分时,收到了“是不是太简单了”的意见。我仔细一问,因为追求一定的难度,做成职业人士也得费力演奏的程度也没关系(笑)。于是,我改成了有相当难度的乐句。小号只有3个活塞,必须靠嘴唇的运动来吹,在独奏部分中我用到了很多带高音,并且跳跃的乐句。斋藤:看着讨论,发现我们一直在烦恼的,是该把演奏的水平设定在哪个位置。看动画的几乎都是非吹奏乐专家的人,所以既得不使经验者看到后觉得违和,又必须让不了解吹奏乐的人理解。结果,擅长的人到底还是擅长,这样才更容易通过动画来表现,除开半桶水的差别,极端的擅长和不擅长会让差距显然易见。可以说,制作组在设计一系列演奏的过程中为了达成“既得不使经验者看到后觉得违和,又必须让不了解吹奏乐的人理解。”的目的在努力谋求这两者的平衡。剧情中为了进军关西大赛,社团中的每个成员包括指导老师都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和责任,同时还必须亲自面对非常残酷的社团竞争,这是只经历过过家家似社团活动的我无法经历但却略有共鸣的情节。可以说全系列包括视角非常独特的剧场版电影《利兹与青鸟》,事实上都围绕着日本高中吹奏乐部社团生活中各个成员的成长为这一主题来推动剧情。第一集女主初入校园听到吹奏乐部演奏迎新时的反应和外行路人的不同反应其实就让观众很好地分别代入其中的角色。二刷之后的我就能明显代入到女主对灾难般演奏的嫌弃态度中,但偏生第一次听到这段合奏时我和路人一样基本处于不明觉厉的情境里。而剧情设计里也能明显感觉出整个制作组设计的人写实向,从老师们的态度,升学的压力,社团与学业之间的取舍,前后辈之间的人际交往还有必然的竞争以及残酷的角逐大赛之旅,虽然次元国情都不尽相同但却能在许多的细节处引发一定的共鸣。而演奏和配乐不可否认是本系列最大的亮点,初学者对乐器的熟悉和保养等烦琐的内容也并没有因为主流门外汉观众可能的不耐而缺失细节。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比较全面地了解吹奏乐的真实面貌有很大帮助。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但以第1季第3话中吹奏乐部不同心态练习前后的两段演奏对比,即使是外人也能非常直观感受到前后合奏水平的差距。为了照顾极少数实在听不出内容的观众,制作组也多次借角色之口和反应给出了每一段演奏的评价。人数众多的合奏不仅考验着社团内各个成员的演奏,同时对各自复杂人际交往的处理也提出着挑战。在主角团因为社团内部矛盾陷入迷茫之时,第三话20分钟一段来自主要角色高板丽奈的小号独奏打破了这种躁动不已山雨欲来的氛围。这段小号吹奏的片段其实对我来说相当熟悉,在现象级的动漫《海贼王》中就有一段战后言和,久旱逢甘露的剧情用到了这段配乐。通过主角之口的科普我了解到是来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著的《自新大陆》,背景是作曲家来到美国后因怀念故乡波西米亚所作的曲,“在仍旧空无一物的新世界”。演奏的余韵未尽之际,小号演奏者高板丽奈却嘶声力竭发出呐喊也替在场所有人将这一集积累的各种压抑发泄了出去,最后以主角第二天充满干劲的问候与笑容结束。关于第一季结尾最惊艳时长8分钟不间断的高水准演出本应最值得大书特书,但限于篇幅所限不过多赘述,也容许卖个关子,从第一季第13话14分钟开始全程不间断的演奏也是真正征服了一路陪伴到结尾的听众们,亲眼见证了主人公们一路成长到最后大赛的舞台,作画的每个演奏细节据说是几乎完全与真实演奏完全对应,可谓是给给我这样的门外汉身临其境般的视听体验,也自此开始有意识去听取了一些音乐厅乐团演奏的片段。虽然第一季的结局依旧是废金但看着主人公们一路成长过来还是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欣慰。抛开客观的演奏和配乐评价以外,个人最喜欢第5话音乐庆典中改编自YMO的《Rydeen》。作为单纯听说过坂本龙一有参加过ymo经历的假粉丝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时期他们的作品,也是在此之后第一次去找了ymo组合的代表作品试听。同时爱屋及乌的心理影响外加主角团们崭露头角的加成之下,对这首改编后的曲子有着非同一般的好感。但要论印象最深的则当属《利兹与青鸟》的演奏,正篇中事实上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在另一视角之下的番外剧场版电影《利兹与青鸟》中却将这一乐章做成了整部电影呼应的主题和线索。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与正篇截然不同的一种偏蓝色调的绘本气质,全剧安排设计的配乐也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基调。开篇讲述的则是关于《利兹与青鸟》乐章内容的童话,与有些清冷疏离的现实相比,童话世界色彩鲜艳明亮得多。而且在无台词的片段中,制作组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脚步声,玻璃划刮的声响作为配乐旋律中的一部分。老实说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不可能准确评价脚本作画演出的各种细节,背景摄影美术作画的各个细节,但是当一部电影做好这些细节时,相信观众是有这个审美意识去被吸引进去的。由于剧中主人公非常少女心的那种纤细敏感的错位,双簧管与长笛之间的合奏一直没有一种非常理想的默契。若隐若离和那种不合拍都能很轻易从剧中每一处《利兹与青鸟》的演奏中显露出来,听众虽然不懂这些演奏的情感,但演奏者却巧妙而又准确地将每个时段双人组对故事与自身定位不同的理解以及双方之间的情感态度变化显现出来。这在非宣泄化的音乐演出中是非常难得可贵的,至少在此之间我很少能在动画领域见识到用主人公的器乐演奏来推动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与正篇明朗坦荡的小号与上低音号的合奏相比,剧场版中,双簧管与长笛的演奏里则更加细腻地表现出这种敏感的私密化情绪。最终所有的情感和倾诉都在最后一次的排练中爆发出来,来自双簧管的飞扬与宣泄得到了长笛如怨如诉的回应,最后利兹选择了放手而青鸟则是飞向世界更广阔的舞台。从整个结构来看,可以说整部电影都是在讲述一个十分钟可以讲完的童话,但是电影的内容却并没有显得单薄,在利兹与青鸟这对关系不断的变化与推进过程中达到了整个电影情感的顶峰,对听众而言也是一种非常极致的视听盛宴。听着这四乐章便仿佛“屏住呼吸,秘密注视着”,处于一种非常私密化的体验。既像时刻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里但思绪不自觉地处在一种驰张和放空的状态。最后借由《利兹与青鸟》作曲者牛尾宪辅访谈中自己创作四篇章的形容作为结束:“第一乐章 平凡的每天音乐从城市郊外的森林、清爽的早晨开始。鸟儿的鸣叫和动物们发出的声音交由各种乐器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晴朗又十分舒畅的一天将要开始了。接着,音乐开始慢慢地变成热闹起来的街道,在中间部分着重表现了人潮的涌动,街道的繁华热闹。第二乐章 新的家族暴风雨渐渐地迫近。风音器奏出催促不安的风声,电闪雷鸣的轰隆巨响则由乐鞭和定音鼓这样的乐器来表现。第二乐章的前半部分先用打击乐组表现乐曲的中心,中间和后半部分则分别把莉兹与青鸟的奇妙相遇以及两人一起快乐生活的场景写成了音乐。第三乐章 爱的决断莉兹出于对青鸟的爱而苦恼着,而青鸟正是因为把莉兹看成最为重要的人,所以接受了她悲伤的愿望。我用长笛和双簧管来分别表现她们,让乐句时而像对话,时而像争执,时而又像在表示着对对方的理解,让两种乐器的声音透过这样的心情交织伴随。乐章最后双簧管的华彩演奏部分,是出于我想让听众能强烈感受到青鸟离开莉兹远去时的悲伤背影而创作。第四乐章 向着遥远的天空这一乐章表现了青鸟在离开莉兹而远去后的未来。虽说是这样,在创作这一乐章时有“让人感到希望和未来的音乐”这样的要求,但具体青鸟迎来了怎样的未来呢,和青鸟分别之后的莉兹又过得如何呢,创作这部分音乐时我拿到的资料里却完全没有提到这些,所以我只好把我自己对这些的理解融进了音乐。” 

一次选修课安利京吹的作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