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搜集的一些写作素材与生活随笔(一)

2020-07-18 21:59 作者:逐梦焚天  | 我要投稿

前言:这次的思维更加发散,完全跳出了环保行业,我觉得写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帮助大家开拓思维。本文没有核心思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另外,本文主客观相结合,请大家独立思考,不喜勿喷。

1、

前段时间,一票著名的“经济学家”跑到日本转一圈回来,就大肆吹嘘日本到处都是“百年小店”,这体现了日本人真正的“工匠精神”,然后就骂一通中国人怎么怎么浮躁劣根性等等。这番言论让我很不理解。

一个小店做了几十年上百年还不发展,还只是一个“小店”,而且这种情况还很普遍——这说明什么?“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狗屁!那只能说明日本经济几十年都没发展!在中国,几十年做一个小店的,我只看见那种偏僻的村庄,人员流动性基本为0,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陶华碧,以前也是开一个“小店”,如果她去学习日本的“工匠精神”“人文情怀”,就没有风靡全球的“老干妈”;李红,过去也是开一个小餐馆,如果也去学习日本的“工匠精神”“人文情怀”,就没有强势崛起的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推而广之,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不正是从一个“小店”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吗?

一个破“小店”搞了几十年还是一个破“小店”,能解决多少就业?能创造多少社会价值?最多能养活一家人吃喝拉撒而已!这只能说明日本社会陷入严重的阶层固化。这也能成为中国某些公知吹嘘的对象?这也能成为中国商业未来发展的榜样?

提倡工匠精神的初衷是让年轻人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一事无成。一切都要以结果为导向,如果你奋斗了三五年还是没有一点长进那你肯定是哪里做错了。除了努力之外,还有身处的工作环境、自己的位置、正确的方向、行业规律、正确的做事方法、进步的速度、人生的节奏、时机与运气等等,总之肯定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导致你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你得学聪明点儿,不能瞎努力。

2、

有些时候军工与民生并非是对立的两个领域,恰恰相反,中国制造的重大升级依赖于中国军工产业的重大升级。

此话怎讲?

举个例子,高能炸药与合成氨技术就在科技树的同一条分枝上!知道合成氨技术是干什么的吗?是生产化肥的。

化肥工厂一个是需要合成氨技术,一个是需要合金钢技术(化肥生产中产生的高温高压对设备材料要求很高)——前者与原子弹在科学树的一条分枝上,后者呢?与核潜艇的要求基本一致——你能造出核潜艇,就能造出化肥厂的设备!

1964年我们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然后就掌握了合成氨技术,1970年我们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我们又掌握了合成金的技术,然后就是我们大规模建设化肥厂——化肥产量开始飙升,1965年中国化肥产量不过区区173万吨,1970年过后就开始迅猛飙升——到了1979年就达到1068万吨,几乎增长了十倍!化肥产量飙升带来的就是粮食产量飙升。

所以你看,看似中国原子弹和核潜艇跟民生问题屁关系没有,其实关系大着呢,一个军转民就能立刻盘活中国制造。想当年美国也是军转民搞出了互联网和GPS,美国相关军用转民用的产业链非常厉害,曾经让局座张召忠非常感叹:在这点上我们还要向美国大大地学习。

PS:另外,中国制造被称为发达国家的粉碎机,因为独一无二的人口红利、规模效应、制度优势、以及最完整的供应链做产业配套,使得中国制造一旦突破某一个领域就能立刻搞国产替代把它做成白菜价,然后就搞得发达国家相应行业纷纷破产,最后就被中国垄断了这个行业。现在中国制造在中低端领域已是天下无敌。而且中国几乎不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因为国内还有好几亿低收入群体需要就业,就这样中国还想搞产业升级,吓得西方国家全部对中国搞科技封锁,以为这样就能阻止中国的产业升级了。

政府通过卖地获得收入→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国内的需求市场→促进国内自主产业的发展壮大→国内自主产业抢占国际市场获得红利→红利分享给国民逐步提高收入→国民通过买房为政府卖地买单。

过去20年中国道路就是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的游戏。这个游戏玩了20年,当然有一些后遗症,比如房地产吸纳资源太多,比如房价涨幅太快。所以,管理层才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西方国家最核心的高端产业拿下来作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3、

道德是自律,不是他律,法律才是他律,但法不责众。这里厚大法考罗翔老师的名言。意思是我们能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但不能用道德来约束他人。

例如当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讲一讲这个事件背后的逻辑链条。

婴儿奶粉有两种,进口的很贵,广大农村市场喝不起的。国产的呢?又要价格便宜又要蛋白质含量达到国家标准。怎么办?

奶制品企业就去压奶农——限定收购价同时硬性要求蛋白质指标。这是奶制品行业的基本规则,具体执行有一定差别,比如蒙牛、伊利这些大企业就适当把收购价提高一点,三鹿这类二线品牌就把收购价压得低一点。奶农为了保证蛋白质指标合格就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这几乎是当时所有奶农的潜规则,所以后来所有的国产品牌奶粉都查出三聚氰胺,只是含量的区别。三鹿的奶农加的最多,结果就出了事。

大家对照一下上面的处理结果,奶农抓了几个典型——真要彻底处理就得将全中国所有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的奶农抓起来判刑——这个加三聚氰胺的奶农数量级是几十上百万!但是这可能吗?

怎么才能彻底解决包括奶粉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源头上讲,就得在农业领域搞产业集中化,那种分散式养殖是很难监管的——举个例子,中国每年出栏生猪6—7亿头,如果是农户分散式养殖(每家养个几头猪),你就很难控制猪肉安全——总不可能配置几千万个检疫员。然而不监管也不行,稍一松懈就会出食品安全的大案子——然后公众就铺天盖地骂政府。

PS:这里讲一下,我们基层农村法制观念、道德观念还很淡薄,为了赚钱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民是什么都敢干。

包括现在还有整村整村贩毒、做假药、买卖人口、扒火车抢物资等等(著名的莆田系医院就是福建一个农村全体村民的杰作),与这些严重违法相比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农作物使用违法的剧毒农药,喂猪掺杂有害的化工原料在有的农村真不算个事。

基层政府也很头痛——这些违法的农民不仅家徒四壁,而且涉及面太大,真要较真依法处理,那就要抓几千上万人,造成基层农村大面积动荡,所以很多时候就是抓几个典型,更多情况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基层农村治理的复杂性与阴暗面是城市人无法想象的,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随便找几个村镇干部聊一聊,看看我们基层的生态)

所以,我们现在养猪国家政策就是扶持规模化企业,养猪补贴999头起,数量越多补贴标准越高——这就是用经济手段逐渐淘汰散养的农户,从源头上解决猪肉安全问题——集中化养殖检疫什么的就很好管理。包括奶牛养殖也在搞规模化集中化,七八年下来很有成效,所以,现在国产牛奶、奶粉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

这些政策是不是很好?为什么过去不这么干?如果过去奶牛养殖也搞产业集中化就没有三聚氰胺事件。是不是政府不作为?

哪有这么简单!

中国农村人均耕地只有2亩,农民要提高收入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养殖,如果搞农业养殖集中化,必然让大量农户失去养殖收入,光是土地那点种植收入糊口都难!

所以,在农村推动产业化、规模化首先要配套政策跟上,要把扶贫工作真正开展起来才有实施的基础。

而农村要解决脱贫问题根本上还得国家经济取得相当大的发展,城市(城镇)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

同时还得国家财政有相当大的增长,才能给予农业领域足够的财力支持。

现在搞农业产业集中化还主要集中在猪、牛等大型家蓄类,家禽类以及淡水养鱼还是以农户散养为主,所以这一块就经常出问题。比如最近爆出江浙千名儿童体内抗菌素超标——主要就是家禽与淡水鱼抗菌素使用超标导致的。

你看看,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治理起来就是这么艰辛,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这个远远不是什么严峻刑法,抓几个贪官,砍几颗脑袋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你现在明白"道德是自律,不是他律,法律才是他律,但法不责众"的意思了吧?往往大学生一出社会,由于玻璃心和道德洁癖,发现社会如此阴暗,以至于灰心丧气,怨声载道,对国家忧心忡忡,变成愤青或者理想主义者,大骂社会的不公,又无可奈何。大家应该早点意识到这个社会本质上都是存量博弈下利益的争夺,你可以假装清高不赚钱,但不能阻止别人不择手段地赚钱。还有就是国家治理真的很不容易,不是你想当然的事儿。


搜集的一些写作素材与生活随笔(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