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1 宋太祖赵匡胤

2023-03-22 11:5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


  宋王朝开创者、地主阶级有作为的政治家。出身没落官僚地主。涿郡[1]人。后周时任殿前都检点,统领中央禁军。公元九六〇年,发动陈桥政变,即帝位,国号宋。他在位十六年[2],在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下,依据时代提供的条件,采取一些改良措施,具有一定进步作用。

  他消除封建藩镇割据,基本上恢复了全国统一。北宋从后周承袭的地盘,只有黄河中下游南北和淮河流域等地。赵匡胤执政后,感受藩镇割据的威胁,决定以武力削平藩镇。从公元九六三年起,宋军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吴越、漳、泉也表示臣服。在他逝世前,除北汉外,基本上恢复了全国的统一,这是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的。斯大林说:“如果不能摆脱封建分散和诸侯混乱的状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指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真正发展经济和文化。只有联合为统一集中的国家,才能指望有可能真正发展文化和经济,有可能确立自己的独立。”

  他坚持郡县制,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为了削弱地方权力,他采取由中央派文官代替武官出任知州;同时在州郡设“通判”,与知州共掌州郡权力,并直接向中央负责。他改革中央政权机构,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3]之外,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并设“枢密院”与宰相分学武文二柄,直接受皇帝指挥。他还改组中央军事机构,把统领、调迁和指挥大权分开,以分散将帅权力,把兵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另外,对司法、财政的机构和制度也有所改革,使司法权和财权也集中于中央

  他任人唯贤。为了改变五代时更治腐败,防止世家篡权,加强中央集权,因此比较注意从地主阶级中下层中选拔人才,他仰慕武则天的知人善任,取消“岁月叙迁”的办法,规定工作有显著成绩,可破格升迁,工作没有显著成绩,至老不迁。他改革科举,建立殿试制度,打击了世家把持科举的弊端。

  他提倡广植农桑,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奖励发展农桑和垦荒有成绩的官吏。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奖励凿井。对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注意。当然这都是为巩固宋朝统治服务的。

  他积极加强边防,防御外族侵略。他置一定兵力于边防,以防契丹和西夏贵族集团入侵。当契丹入侵,就命令边将出兵反击,多次获胜。

  但赵匡胤终究是一个封建帝王。他维护官僚地主的利益,特别是允许他们兼并土地,导致后来兼并之祸;苛捐杂税又比较重;他在思想领域,虽然反对迷信图谶,但仍兼用儒教、道教、佛教,以加强对人民的欺骗和统治;在对外政策上也比较软弱。


注:

[1] 今河北涿县。

[2] 公元九六〇—九七六年。

[3] 即宰相。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1 宋太祖赵匡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