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想老去,所以决定30岁就去死。

2023-09-05 02:20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到30岁的时候我准备自杀。”/“为什么?”/“那时候我将会无法控制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我无法接受丑陋、发福,变的庸俗不堪的自己。”


◼️ 以上这段对话发生在两位我所遇见的朋友身上,非常巧合的是,即使性别不同,但二者都与我谈起「30岁」这个节点,认为一旦年龄突破这个关口,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生命力滑坡的状态中去,由此不断对生活失去信心。那些想爱的人、想做的事、想追寻的理想与月亮,都会在「30岁」吹灭生日蜡烛的刹那消失。我不是没有尝试说服他/她们,“也许每个年龄段都能拥有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的可能性?十几岁时我同样无法想象二十六岁的生活,或许只是下一个阶段的人生而已。”


◼️ 但这些话语注定难以产生能量,因为对于年龄的恐慌与焦虑并不是某种简单的个人问题,它与社会劳动运作机制、主流文化体系,以及当下的媒介技术的价值负荷都有着必然的关系。任何一个苦闷的个体都需要更加宏大整体的社会想像力对其进行剖析。所以这一两句单薄到毫无力度的说辞从根本上来说,就只是隔靴搔痒。


◼️ 这几年来,虽然社交媒体上频繁地以「反容貌焦虑」作为话题噱头鼓励众人接受真实的、镜头之外的自己。但最终也只是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流量变现手段,用着统一的套路和话术,以反抗、斗争的态度迎合了资本的游戏罢了。「反年龄焦虑」也有点这个意思,50岁仍然保持少女心态的伊能静,70岁依旧风韵犹存的网红奶奶,90岁还是不是馋嘴要吃零食的太祖嬢嬢。短视频与图文消息等视觉化端口不断打上“任何年龄都能够创造价值”“30岁辣妈”“40岁纯欲”等标签,最后反而催生出了更多的对于年纪的恐慌——时间的增长使得个人似乎更加依靠健身、保养、心态、限制饮食、打扮与化妆才能够获得承认,这既是一次小心翼翼的担忧,又恰恰论证了「年轻」的价值,而非「老去」的意义。


◼️ 年轻的躯体与面容究竟代表着、意味着什么?是青涩、单纯的思想,还是看起来可以挥霍也无关乎珍惜的时间?为什么30岁、40岁、50岁的人生使人感到恐慌?60岁、70岁、80岁的日子几乎不敢想象?


◼️ 米尔斯说,“现如今,‘人类的主要危险’乃在于当代社会本身桀骜难驯的力量,以及其令人异化的生产方式、严丝合缝的政治支配技术。简言之,即当代社会对人的所谓‘本性’、对人的生活的境况和目标所进行的普遍渗透的改造。”从这一视角,似乎能够为理解「不想老去」「不敢老去」的真正含义。


🔵
09/04/Mon.


在失业潮里

看年龄焦虑

@TuTouSuo™️ 


今年找不到工作的不仅是年轻人,还有大量的公司出现裁员潮,导致失业率一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社会话题。很多三十五岁以上的中层员工与迫切需要就业实习机会的应届生一样,面临着重新择业的困境。但二者之间也并非绝对类似,如果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疲软与用人单位、个人薪资水平的期待等其他诸多因素,前者“下岗再就业”的机会远小于看起来没有经验的高校毕业生。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2006年美国失业率屡升不降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名为《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的纪实调研报告。其中,芭芭拉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乔装自己是一名大龄下岗的中产阶层,试图重新在市场中获得一份与大多数中产等同的薪水与福利的工作。结果却是她试遍了诸多种方法,甚至不惜耗资6000多美元参加各类社交与求职招聘会,也仍然一无所获——这代表着一批在中年期间下岗的从业者共同遭遇的窘境。她在书中写道,年龄是影响再就业的最大因素,也是无法改变的核心问题:“假如年过四十,雇主会认为你不再用大脑思考。过了五十岁,他们就认为你已经油尽灯枯,没有使用的价值了。”


年龄当然不仅与个人的精力、体力的活跃程度有关,更直接地表现在它们二者的分配范畴。二十岁的人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岗位中,但三十五岁以上的雇员就需要在家庭关系、房贷与车贷压力、孩子读书与老人赡养的问题上持续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女性,生育、家庭支撑的重担将会使其的工作投注度难以与二十岁时候相提并论。


如此一来可以发现,年龄与工作精力、时间投入的关系是一张典型的正态分布图,读书与学习期间很难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的结果,而二十五至三十五的周期内将为公司提供职业生涯中相对丰沛的个人劳动价值。随后,这一比例将会持续下降。


资本市场里劳动力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其实非常清楚,也正是这些摆在明面上的原因,让年轻人能够在工业时代、现代劳作的雇佣关系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度。


如果说在古埃及、古罗马时期,年龄的增长代表着阅历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跃迁,法老、长老、部落酋长与巫师长的权力获得都或多或少地建立在年龄数字的大小上。这是由于这些城邦社会中典型的公共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方式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需要老一辈向小一辈进行文化哺育。因此创造出的文化形式也使得年龄与社会尊重、需要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逻辑。


但现代传媒体系早已经颠覆了此类亲缘、城邦的礼俗教义,也让老幼尊卑的传统观念失去了根基。当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作为知识传递与道德教养主体从长辈转向官僚制度结构中的学校,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传媒单位之后,年龄就逐渐远离了文化的庇护,并且在工业化生产与资本投入、产出的关系中成为了不利因素:

年纪越大,可提供的剩余价值就越少;年长的群体成为了与现代——注意这里的现代是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当下感,是即时即刻的概念;这才能解释为何老去意味着与当下的分离,进入过去的状态中去——社会脱节的存在,变成了传统的象征物。


这也难怪法国哲学家奇奥朗把年轻人等同于精神狂热、真实性、创造性、理想主义,却把老年人看作是象征着常规、惰性、政治腐败和气量狭小的唯利是图者。因为老去代表的就是脱轨,远离了当下的、鲜活的空间。


由此就不难解释开头我那两位朋友对「老去」的恐慌,以至于在「30岁时就要选择自杀」——社会的框架制定好了标准的生活方式,它并非强制性地灌输或说教,与之相反,它倡议独立、自由、平等,好像所有的想法都是从个人自己头脑中迸发出来一样。


“30岁、老去”“这样的日子我无法想象”



🔵


🔌 年龄同样是种社会资本

🕳️ / TuTouSuo / “年轻就是资本,不是吗”


30岁时死去可以说是对老去的恐惧,也可以证明个人对年轻的眷恋和不舍。有时候,年龄数字的大小也将直接与社会报偿与容忍程度产生联系。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将资本类型分为了金融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符号资本。并且这四类资本体系之间往往是彼此串联,相互融合的。例如学历较高者在很大程度上会比学历较低者拥有更多的金钱财富——这类比喻最适用的必然还是社会阶级较为稳定、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现在的网络社会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年龄实际上就可以为这些资本的获得创造条件。因为任何结果的生成与实现都需要时间,只要是处于社会劳作体系之下,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都必然与时间因素保持密切关系。


于是,从横向来看拥有的人生时间越多的年轻人相应的就拥有创造这些资本的可能性。在社会化尚未完成时,大部分的人,包括个体自己,都是充满期待和渴望的。


举个简答的例子,小时候敢说自己想要成为宇航员、艺术家、科学家,那是天真无邪、未来可期;等到时过境迁,二十年后,这句话就要是再说出口——等等,这句话根本不可能再说出口了。


所以,在时间的累积下,社会资本创造的结果越来越明确,能够再去想象的空间所剩无几,众人对年龄越大的人,期待与耐心、包容度,都会逐渐减少。


这就意味着,个人的成长空间将不断坍缩,所谓的人生的可能性也将无止境地趋向于零。生活的宽度在持续收紧,那些年轻时能够仰仗着时间去实现、去争取的旷野,也只能变成午夜梦回后的一声叹息。


老去的代价永远不只是容貌、身材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心态与社会定位的分野。如果把视野放置在女性身上,如此境况将会更加明显地展示出来:昨日黄花、年老色衰、风光不再…这些词语的背后实际上正在不断揭示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当做是观看、品鉴、欣赏的对象,她比其他任何性别都更加需要青春永驻,需要去避免谈及年龄。因为年轻被认为是她重要的社会资本,由此能够置换更多的青睐、赏识。


开头说到,对年龄焦虑的反抗在当今的社交媒体中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化与规训。越是漂亮的、看不出岁月痕迹的人,越是在否认老去的状态,越是在向众人说明:老是不美的、老是不合适的,老是衰败、是崩溃、是消沉、是不雅与不齿于口的。

因为它让我们不再拥有被期待的可能,使我们丧失了去想象的欲望,也不再享有如年轻时一般的社会交换资本。

🔌 那么,如果老去了呢?

🕳️ / TuTouSuo / 老年人确实正在被淘汰


这两年很热的一个概念叫「人口老龄化」,即在婴儿潮之后的大量劳动力正面临着老去的现实。与之相伴的就是「适老化」和「数字反哺」这样的概念。今年,由这些现象进一步催生出的「中老年顶流网红」也迅速地在社会话题的风口上起飞。


“老去”代表着脱离当代生活的轨迹,意味着劳动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其偏离了主流社会的话语视野。格伯纳在讨论到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与现实建构逻辑时着重指出了一种现象,即「主流化」。媒体更偏向于将重心放置在社会主流人群与热点话题中,偏向于保守性的思维,与社会管理者的立场保持高度一致。这样的说法在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中也同样存在,为了活得更多的市场报酬与份额,媒体不太会对边缘人群与其他弱势群体投以关注,而更多地保证大部分受众的需求。


对于当下的互联网络来讲这更是绝对的「第一定律」。服务Z世代这群数字原住民,把其他世代当做是数字移民,甚至是数字难民去对待。

老年群体成为不受重视的那部分存在,乃至于很多时候是属于消失的沉默者,大多数青年人对其的认知只停留在长辈或其他抽象的定义上。既是因为他们对于社会发展与生产力需求无法再提供更多的价值,也与其对于当代主流媒介的使用程度不高、适应力较低有关。


抽象意味着缺乏立体度,只在意家庭中的身份则将这种抽象进一步地推向了极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类人群不具有年轻的时期、也没有似乎只有青年人才拥有的轰轰烈烈的感情,他们被置于了身份的套子里,也成为了扁平的人物。


所以当“秀才”“倾城一笑”这样的「中老年顶流网红」出现的时候,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中老年人也依旧能够爱,情感也依旧允许悸动的存在。


只不过,这与年轻人所认为的爱相距甚远。这也与我们对于爱的期待,大相径庭。大部分青年人对这两位网红的态度都是轻蔑的,他们把这场网络事件看作是一场戏剧,置身事外地观看中老年的情感游戏,然后去戏谑地插科打诨,调侃几句。


“老去”这件事,始终是围绕在很多人心里的一道坎。接受也好,抗拒也罢,最终都停留在一件事上:


老年人,是不是被尊重、被理解的群体?

因为它模糊、抽象、毫无起色、与死亡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才使人恐惧、担忧。如果反过来,这不是个弱化老年人意义,消解其存在合法性的社会呢?
那三十岁时就要死去这件事,是否也就成了伪命题?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ʕ•ﻌ•ʔ


「秃头所王牌课程:秋日答题班」


WONDERLAND/以题带学

在实用与应试中保持思考


◔.̮◔✧

「秃头所全能实务班」


一间属于新闻人自己屋子

消息改写与评论写作/7月至11月


☾˚‧º· ☾˚‧º·
「24届/夏日专题班」


五门新传重点学科

60天/152小时/提升新传知识


🐼🐡


不想老去,所以决定30岁就去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