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4.40 仁
【本文转载自《哲学小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40、仁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政治伦理范畴。不同学派和哲学家对仁的解释不尽相同。“贵仁”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第一个创立仁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i]“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i]以及恭、宽、信、敏、惠、忠、勇、智等德目。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说:“仁,人心也”。[iii]“人心”即“不忍人之心”;见诸于政治,就是“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主要指:“制民之产”,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固定财产 土地,“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使民“乐岁终年饱,凶岁免于死亡”,[iv]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化。儒家“贵仁”的目的,主要是调和阶级矛盾,争取民心,以维护现存的政治统治,反映了儒家政治立场的保守性;但其反对暴政、苛政,主张惠民、富民以及所谓“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则有历史的积极意义,是儒家的一个优良传统。
[i] 《论语·颜渊》。
[ii] 《论语·雍也》。
[iii] 《孟子·告子上》。
[iv] 《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