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妙玉栊翠庵吃茶情节隐藏的用占星术写历史

2021-01-27 12:23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摘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公众号


在我国古代占星术的理论体系中,将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即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下面主要来看看玄武所对应的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先上个图:



那么玄武七宿在书中到底有些什么奥秘呢?我相信大家再也想不到的,原来作者在妙玉的栊翠庵中,居然布了一个玄武七宿阵,不仅呼应了老君眉与玄武以及颛顼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进一步巧妙地影射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背面所对应的真实历史事件。


  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布置这个玄武七宿阵的。奥妙就在书中的下面这一段话中:


         贾母……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好了,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先再重复一遍玄武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先看书中的“东禅堂”这三个字。这其实就是对应了七宿中后面的两宿:室、壁。室宿,因其星群组合象房屋状而得名(象一所覆盖龟蛇之上的房子)。室和壁是相连的两宿,古有营室,东壁之称。营室原为四星,成四方形,有东壁,西壁各两星,正如宫室之象。其后东壁从营室中分出,成为了室,壁两宿。


         所以大家看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东”禅堂呢?就是为了凑“东壁”这一宿的。而室宿,亦称“清庙”,庙里当然有菩萨啊,所以贾母才说“里头有菩萨”。


         接着下来,大家看这第二和第三宿,叫做牛、女。大家有没有立即联想到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是的,这牛宿和女宿,的确和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有关。牛宿,古称牵牛,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女宿,也叫“女”、“须女”、“婺女”,有星四颗。形状象箕。古时妇女常用簸箕颠簸五谷,因而得名。


牛宿中之河鼓三星就是被我国民间传说成牛郎担着他与织女所生的两个孩子追赶织女。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牵牛指的便是河鼓三星(河鼓二即牛郎)。


不过准确来说,牛宿女宿在占星学上是先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出现的。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上,就已经有了关于牵牛星和婺女星的记载,这时还没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呢。


但无论如何,牛、女二宿确实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作者就是用牛郎和织女来影射牛宿、女宿的。那么,问题就来了:红楼梦里面,谁是牛郎和织女呀?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早就分析过的。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回,就是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宝玉和湘云就是牛郎织女。而这个观点,在此处也算是得到了呼应和印证了。大家看这一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小茶盘


大家看到没?海棠,在书中那当然就是影射湘云的呀。而海棠和宝玉之间,隔了一个妙玉,不就是象征这是隔着一条银河的牛郎和织女么?因此这里干嘛要特意点出是海棠花式,而不是其他花式,或者干脆不说呢?就是这个原因。



接着,我们再看虚、危两宿。这两宿紧挨在一起。危宿三颗星,构成一个三角形,形如屋盖。屋顶上为危险的地方,因此就称为危。虚宿两颗星,与危宿一起构成形如一个内部空虚的屋子,因此称为虚。《宋史.天文志三》中说:


宋均曰:“危上一星高,旁两星下,似盖屋也。”盖屋之下,中无人,但空虚似乎殡宫,主哭泣也。


因此,虚宿是主殡丧哭泣之事的。这里先提示一下,后面还会详细说。


那么,虚危两宿在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找找,这不就是那个小盖钟吗?盖子即危宿,茶钟即虚宿。盖子的形状是危宿的形状,这个没问题。而虚宿是两颗星,形状不像杯子,但《说文》中说:“丘谓之虚。”而“丘”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指四面高中间低的形状。例如孔丘,就是因为他的头部是中间凹陷的而得名的呀。所以杯子影射虚宿是很合理的。


好了,那么最后,就剩下斗宿了。而这个斗宿,恰恰就是杯子中的老君眉呀!这个是这么来理解的:老君的眉毛,那意思就是玄武真君头部的一条弯曲形状的线条,对吧?而玄武七宿的头部,也即第一宿,就是斗宿呀。而斗宿的形状,也正是一条弯曲形状的线条。所以说,老君眉影射的就是斗宿。这就是这个“眉”字的另一层深意了。


 作者苦心布置了这么一个玄武七宿阵,当然是有非常之妙用的。通过这个玄武七宿阵,再结合占星术中的占词,作者把当时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就都给影射进来了。这里面的信息实在是太过丰富,千头万绪,要分析清楚可真的不容易。下面我会尽量写得有条理一点,大家慢慢地看。


         从何写起呢?我想就从书中的这一段写起吧。大家请看:


         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劉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劉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这一段里面,有一个极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细节。大家请留意刘姥姥的动作,她是把贾母喝剩的那半盏茶“一口吃尽”。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动作描写,里面可是隐藏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暗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后文的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面,同样有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和上面贾母、刘姥姥喝茶的这段是几乎如出一辙。不过呢,顺序却反了过来。我们具体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故事说到那个老太妃薨了,贾家的长辈门都去皇宫服丧,剩下宝玉和众人,在大观园中为宝玉等人庆生,然后就出现了下面的一段情节:


         宝玉正欲走时,只见袭人走来,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因问:“他往那去了?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巴巴的倒了两钟来,他又走了。”宝玉道:“那不是他,你给他送去。”说着自拿了一钟。袭人便送了那钟去,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大家请仔细看,这一段中宝钗和黛玉喝茶的那段描写,是不是与贾母和刘姥姥喝茶时的情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明、清两个阵营的老一辈的两人,以及年轻一辈的两人,都在喝同一杯茶。前一段呢,是贾母先喝了一半,然后刘姥姥把剩下的一半“一口吃尽”。而后一段呢,却是宝钗先“喝了一口”,然后黛玉把剩下的饮干。大家请注意,除了都是喝同一杯茶,以及顺序刚好掉转之外,两次都写到了“一口”。这就证明这个“一口”是不简单的。



而且,后面一段描写的,完全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喝杯茶而已,既琐屑又无趣,作者怎么会花费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而且还写得那么详细,连各人的小动作都不放过。所以这里面当然是有深意的。这是作者很喜欢玩的把戏,相隔很远的两段文字,却相互呼应和关联。其作用自然是提示读者注意其中的奥秘嘛。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后面宝钗、黛玉的这段。前面已经说了,此时正值那个老太妃死了,正处于国丧期间。大家看,这里显然出现了死丧哭泣之事。而我上一篇不是介绍过,虚宿就是主这一类的事情的吗?这两者就关联上了。还有大家请注意,占星术里说的死丧,不是指一般人的,而是特定指皇家的。并且,是要在虚宿的位置发生某种特定的星相,才主死丧之事发生。


既然如此,那什么样的星相才是主发生国丧的呢?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开元占经》中对关于虚宿和国丧之事的占词是怎么说的:“虚主哭泣谅喑之事”、“虚主丧事,动则有丧”、“日(月)蚀虚中,其邦有崩丧,天下改服”。


先解析一下什么叫做“谅喑”[liàngàn]。“谅闇,今谓凶庐里寒凉幽闇之处,故曰谅闇。”(喑通闇)。意思就是在灵堂附近设置的阴凉以供休息的地方。以此借指居丧,并且是多用于皇帝的。


如果大家还不清楚,红楼梦中老太妃治丧期间的那段情节,作者就专门用来一段来写谅喑之所的:


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先到下处用些点心小食,然后入朝。早膳已毕,方退至下处,用过早饭,略歇片刻,复入朝待中晚二祭完毕,方出至下处歇息,用过晚饭方回家。可巧这下处乃是一个大官的家庙,乃比丘尼焚修,房舍极多极净。东西二院,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外面细事不消细述。


上面这一段,就很生动地解析了什么叫做“谅喑”。


那么我们回到星相上来。对于古人来说,什么星相是最严重的事件呢?当然是日、月之蚀呀!尤其是日蚀,如果发生在虚宿的位置,则“其邦有崩丧,天下改服”。


然后我们再次回味一下那个“一口”。“一”、“口”两个字,不就刚好是一个“日”字么?所以一口饮水于杯中,就是暗示日蚀发生在虚宿呀!然后更为精细的是,古代“日蚀”还有一种叫法是“天狗食日”,对吧?那么我们看看,书中黛玉不断强调刘姥姥是“虫”,而妙玉又暗骂宝钗是狗(大家还记得三宣牙牌令那段中的迎春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同样骂宝钗是狗)。


那么书中刚好是刘姥姥“一口吃尽”。“一口”在前,刘姥姥又是虫,这就是“日蚀”了-“蚀”不是有个“虫”字旁吗?然后宝钗是“喝了一口”,“一口”在后,宝钗又是狗,所以就是“天狗食日”了。作者真的是精细到了极致。


还有,把茶喝完了,杯子才是空的。这时才是“虚”呀,没喝完就不叫“虚”了。


所以,这前前后后的“一口”喝茶,那都是暗示“日蚀虚中”的。并且,这杯茶又是由双方共同喝完的,就是暗示明、清两方都有“其邦有崩丧”的事情发生。


具体指的是谁呢?后文再详细说。


还有,红楼梦里面,“日”可是影射明朝的呀。日被蚀(食)了,自然是暗示明朝被虫子侵蚀、或者被狗啃掉一块去了(不一定是日全食)。


继续再看看妙玉捧上来的那个“雕漆填金”的茶盘,仍然是暗示“日蚀”的。为什么呢?原来,雕漆就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所刷的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要等前一层漆干了再刷下一层,所以非常耗功夫的。制作精良的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填金就很好理解,把漆剔出花纹之后,填以金色,就是填金了。


所以大家看,“剔红”、“填金”,不是很形象的影射大明的疆土被侵蚀,然后被后金所占领吗?


接着的后面那句“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就是具体指出明朝已经被侵蚀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先说说什么是“脱胎填白”。就是指一种薄胎细白瓷的制作工艺。这种瓷器的胎体薄到几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脱去胎体,仅剩釉层。其胎之薄类卵壳,故又谓“卵幂”。由于太薄,呈半透明状态,能看到外壁的白色釉层,所以看起来非常白,因此称“甜白”。作者在此处改为“填白”。


所以,这又是很形象的一个暗示。意即此时的大明,是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程度了(因为是“盖碗”呀,既有虚宿又有危宿,虚、危都是主凶险的),大明的疆域几乎是一碰就碎。而且后金的大军已经打到很近的地方了,已经隔着城墙都能看得见了,外面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清兵呀。


上面,就是象征意义上的关于国丧、邦危、兵凶的状况之影射。那么,具体来说,到底影射的是哪一年、哪一些事呢?作者在书中同样又是通过非常精确的数字上的对应,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年份。我们下回再分解。


宝玉挨打情节隐写努尔哈赤、天启之死,对应用占星术预示的历史事件


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一瓮鬼脸青的雪水到底有什么含义。那么妙玉接下来说的一句“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又是暗示些什么呢?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明白,书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这一年的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前面已经说过,书中用来叙述这一年故事情节的篇幅相当之长。是从第十八回元春在元宵节省亲这一回,就开始这一年的故事了。而我们又已经知道,红楼梦全书基本是以九个章回为一个故事段落,来推进故事情节的。


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这一年的故事,刚好按着每九回段落为一个季节,分别叙述了这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年夏天,也就是第二十八回至第三十六回,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整个九回段落所描写的故事情节,看起来似乎挺繁琐。但其实我们大家稍微仔细地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实际上大部分情节基本上就是围绕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宝玉挨打。或者说是围绕宝玉挨打的背后所影射的历史事件。


大家请看,第二十八回一开始,回目就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描写蒋玉菡和宝玉勾搭。然后第三十二回,又描写宝玉调戏金钏儿,导致金钏儿投井而亡。而这两件事,就是后面宝玉被贾政施行家法打个半死的导火索呀。然后从第三十三回到三十六回,都是描写这件事情以及此事的后续事件。


好了,这样看来,妙玉所说的“今年夏天才开了”那瓮雪水这句话,看来就是跟宝玉被打这个事件,是暗中有关联的。


那么宝玉被打,到底是影射什么呢?大家知道,宝玉是代表皇权的。所以宝玉被打,自然应该是在影射皇权的动荡、皇帝的病痛损伤。而宝玉被打又是发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之前,也就是意味着其影射的皇权相关事件发生在1629年己巳之变这一年之前。


这样一来,答案就很明显了。大家请注意,这个皇权动荡可不单止是发生在明朝方面的,并且同样也发生在后金方面。为什么呢?因为宝玉被打事件中,黛玉和宝钗都是不甘人后呀。两人都演技出色,抢足了戏份,可以说平分秋色。显然这里作者是用一个事情同时去影射大明、后金双方的事件。


而历史上,在1629年的不久之前,确实是大明、后金双方都发生了皇权的变动。后金方面,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位。紧接着一年之后,1627年大明方面天启皇帝去世,崇祯继位。


所以宝玉被打,以及其后续的情节,就是同时影射两个皇帝的病逝,以及下一代两个皇帝的继位的。


大家想一想,努尔哈赤怎么死的?史载是毒疮发作而死。而宝玉被打后,书中就描述了宝玉被打的棒疮的细节:“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


还有写袭人的用词也很有意思的:“袭人…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大家看最后的“栉沐”这个词,有个成语叫做“栉沐风雨”,形容奔波劳苦的意思。例如《旧唐书·韦皋传》:“伏惟太宗栉沐风雨,经营庙朝,将垂二百年”。所以这是暗示努尔哈赤东征西战,奔波劳苦而死呀。


然后再来看天启。天启有天划船玩乐,不小心落水,结果就得病了。之后,有人进献了一种仙药,叫灵露饮。他喝了几个月,就全身肿胀而死了。我们再看看书中的描写:


王夫人道:“嗳哟,你不该早来和我说。前儿有人送了两瓶子香露来,原要给他点子的,我怕他胡糟踏了,就没给。既是他嫌那些玫瑰膏子絮烦,把这个拿两瓶子去。一碗水里只用挑一茶匙儿,就香的了不得呢。”说着就唤彩云来,“把前儿的那几瓶香露拿了来。”袭人道:“只拿两瓶来罢,多了也白糟踏。等不够再要,再来取也是一样。”彩云听说,去了半日,果然拿了两瓶来,付与袭人。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袭人笑道:“好金贵东西!这么个小瓶子,能有多少?”王夫人道:“那是进上的,你没看见鹅黄笺子?你好生替他收着,别糟踏了。”


大家看,这里面又是这个“露”那个“露”,又是“进上”。简直太明显了,就是影射天启喝灵露饮这个事。


作者在这里其实写得实在是很露骨的,有心看的话,一眼就看明白了。好了,那么书中又怎么来影射下一代两个皇帝继位呢?


首先来看大明方面。天启皇帝是在1627年病逝,同年崇祯皇帝继位。那么书中作为影射崇祯帝的林黛玉,与代表皇权的宝玉之间,是不是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呢?


这个是当然的了。事实上作为书中主线之一的宝、黛之间的爱情纠葛,恰巧就是在这时,通过宝玉的旧帕传情,双方捅破了窗户纸,情定终生。


两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再到暗生情愫、试试探探,期间时而甜蜜温馨,时而拌嘴怄气。最后,终于在第三十四回这里,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



这一段情节中,宝玉被打动弹不得,于是让晴雯替他送了两块旧手帕给黛玉。黛玉纳闷了一下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宝玉的心意,不由得五内沸然,余意缠绵,并在手帕上写下了题帕三绝。


黛玉当时的心情,当真是五味杂陈,因为黛玉终于完全确定了宝玉对她的情意,当然可喜;虽然如此,但两人的将来依然不确定,因此可悲;而如果这只是自己的多心误会,那么又可笑;并且这是违反礼法的私相传递,又觉得可惧;最后想到自己以前多余的猜疑悲伤,又暗自惭愧。


宝钗和黛玉的爱情角逐,最终是黛玉胜出。因此黛玉才“自羡压倒桃花”,为什么不是“艳若桃花”而是“压倒桃花”?当然就是暗示黛玉在爱情问题上压倒了宝钗。


在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有疑问。“桃花”应该是袭人才对呀,宝钗不是“牡丹”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这里就先不详细说了,因为这是一个大题目,我以后再专门分析这个问题。简单地说,首先袭人是宝钗之副,袭人是桃花,是武陵老君,这已经暗示了宝钗跟桃花有关。其次,这个桃花,还关联到宝钗的住所,关联到那个“[分瓜]瓟斝”杯子。


大家还记得我对这三个字的分析吗?其中的第二个“瓟”字,我当时的分析认为是暗讽宝钗是胡虏。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还真没这么简单,是另有深意的。这个字仍然是骂宝钗为狗,并且和桃花有关,和武陵有关。具体的分析就以后再写了。


好了,那么显然宝玉送的这两块旧帕,就是两人的定情之物。从这时候起,两人之间的情分就算正式确定下来了。


所以,从其影射意义上来说,当然也就意味着朱由检正式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


这样一来,此处的前前后后几回中的许多情节,我们也就明白是在影射什么了。


例如,为什么前面黛玉会对宝玉说那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因为确确实实,崇祯皇帝真的就是一改前面几任皇帝的不理朝政、只顾风流享乐的作风,而成为明末唯一一个非常勤政,不贪图享乐的皇帝。


再看看那三首题帕三绝,都是写的是黛玉怎么流泪的,并最后引出了娥皇女英湘江哭舜,并且投江殉情的典故。这当然就是暗示崇祯皇帝最后同样是以身殉国呀。


然后我们再看,为什么黛玉写完诗后,会“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并且“病由此萌”?


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不假,但其实在此之前的情节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个尚算得上身体健康,青春活泼的黛玉。但自此之后,黛玉的病情就开始沉重起来了,开始常常晚上睡不着觉。所以,从黛玉病情的发展上来说,就是从宝玉送帕的这时开始“病由此萌”的。


而对于朱由检来说,他也一样是从当上皇帝后,就日夜焦心劳碌,夜不能寐,“病由此萌”。


更进一步,对于大明朝来说,直接导致其亡国的“病因”,恐怕也是崇祯上台后的一系列天灾人祸,加上崇祯皇帝自己不当的一系列政策所导致的。所以作者这也是暗示大明朝就此自崇祯登基起“病由此萌”!


再回过头看看前面第三十一回中晴雯撕扇的情节,那么现在我们同样也能很容易明白这一段著名的情节的影射含义。那段情节之中,有一句关键性的话,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


偏生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下,将股子跌折。宝玉因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大家看,这里面的“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这不就是暗示朱由检即将当家立事,登基做皇帝了么?


而且朱由检做皇帝后真的相当任性啊,随着自己的好恶,想杀人就杀人,顾前不顾后。因此晴雯撕扇,就是崇祯皇帝的一系列胡乱杀人的一个预演。扇子是拿来用的,可是晴雯却喜欢拿来撕。正如崇祯皇帝,大臣是拿来用的,崇祯却是拿来换的和杀的。崇祯在位十七年,共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还没包括那些畏罪自杀的,例如杨嗣昌,以及部级以下的被杀官员,例如陈之遴的老爸陈祖苞。崇祯在这方面也算的上皇帝中的首屈一指了。


不知大家有没注意到,在宝玉被打后,作者是先安排宝钗来探病的。先写了一段宝钗的情节,宝钗走后,然后黛玉才来。作者为什么会安排先钗后黛?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当然就是因为实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是先后金,后大明,努尔哈赤先死,然后次年天启帝才死。所以书中对历史的影射,是连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也吻合的。


而且我们看,因为努尔哈赤是生毒疮死的,所以宝钗来的时候,作者就重点写宝玉的棒疮,“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宝钗还专门带了一丸药来给宝玉,说是把这药敷上,就能“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这个药真是有趣啊,是不是就是宝钗的冷香丸呢?冷香丸可就是专治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的啊。原来这个药即能内服,也能外敷,厉害了,呵呵。


而后面黛玉来的时候呢,作者就重点写宝玉昏昏沉沉,还梦到投井淹死的金钏儿。这自然就是对应着天启皇帝是落水被淹得病,然后在病得昏昏沉沉中死去。


所以说,作者对情节的安排是非常有讲究的。



       既然宝玉和黛玉的定情,是对应着崇祯的登基。那么毫无疑问,皇太极的继位,自然也就对应于宝玉与宝钗之间产生了情意。


         在书中,作者真正写到宝玉对宝钗有想法的,其实就只有两处。并且这两处,都是在本个九回段落里面的。第一次,就是第二十八回,元春颁赐节礼,宝玉和宝钗都有红麝串。宝玉要看宝钗的珠串,宝钗很不好意思的把珠串取了下来。宝玉看到宝钗的雪白酥臂,开次对宝钗有了羡慕之心,并首次注意到宝钗的美貌,想起“金玉”一说,“不觉就呆了”。


         这次,是宝钗首度在男女关系上引起了宝玉的关注,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宝玉对宝钗有意。宝玉只是希望这只酥臂是长在黛玉身上,这样他就可以去摸一摸了。对于宝钗的美貌以及“金玉”之说,也仅是开始意识到了而已。


         而到了这一次就不同了。作者明确写到宝玉开始对宝钗有意思了。我们看看原文: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这一次,在宝钗有意无意地勾引之下,宝玉终于开始心猿意马了,对宝钗的“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宝钗这次是终于抓住了有利战机,成功地攻陷了宝玉的心防。所以,宝玉在此时对宝钗起意,自然就是影射皇太极继位登基。


         然后,我们再继续看看后面的一段,大家有没有觉得,作者写得简直是太露骨了!


什么叫做“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啊,宝玉哪来的事业?不要说宝玉了,即便红楼梦书中的其他人物,包括其影射层面的明朝君臣,也没有谁能配得上“一生事业”这四个字。因为这句话里显然包含了“开创基业”的这层含义。创业失败了,才可说“一生事业尽付东流”。而对明朝皇帝来说,那叫守业,失败了只能算败家败国。对大臣来说,求取功名富贵失败了,只能算官场失意,斗争失败。


所以,能说得上“一生事业”的,当然就只有开国之君努尔哈赤了。“尽付东流”,恐怕还能理解成把后金事业交付给开创了满清帝国的皇太极。因为“满清”的国号是皇太极改的,“尽”即“满”,“东流”即“清”。


接着,后面还说“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这不就是说努尔哈赤是横死的吗?


因此,当我们知道作者这是在影射努尔哈赤,则这一段里面那些奇奇怪怪的文字,就都能得到很合理而完美的解析。


请大家注意,宝玉对于不同钗、黛两派的人的情意,其形式上是区分得很明确与清晰的。例如对黛玉、晴雯这一派,宝玉就只存在纯粹精神上的感情,没有肉体上的关系,从头到尾都是清清白白。而对于宝钗、袭人这一派,那就是情色、肉体的关系了。比如这里,宝玉也仅是因为看见宝钗“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才心中大畅。这是因色生情,不同于与黛玉的心心相印。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最后的那句“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首先,这里用“怡然自得”这个成语,还是在暗示帝王。因为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列子·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寤就是悟的意思。


其次,“鬼祟”这个词,意思就是暗中害人的坏人。此处用这个词,显然又是专门有所指的。


皇太极在跟大贝勒代善、阿巴亥等人的权力斗争过程中,皇太极一直都在耍阴谋。他通过安排人告密、诬陷等手段,令原本最有可能继位的大贝勒代善,以及宠妃阿巴亥失宠,从而地位大跌,失去竞争优势。所以书中接下来的这一段,就是在讲宝玉被贾环诬告,被薛蟠告密的事情的。这就是在影射皇太极是鬼祟。


皇太极的上位,确实是清初的一大疑案。因为努尔哈赤临终前,没能留下指定继承人的只言片语。是没留下,还是来不及留下,还是其实留下了却被人毁了?


因为努尔哈赤临终前只召他的大妃阿巴亥前来相会,到底他们说了什么,无法得知。但很可能是想指定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为继承人。事实上努尔哈赤晚年是很宠爱阿巴亥的三个儿子的。其中大儿子阿济格、小儿子多铎(当时才10岁)都各领八旗中的一旗,多尔衮也领大半旗。三个人加起来的实力比皇太极等人还强,与代善不想上下。


所以当时阿巴亥一返回沈阳,就被皇太极等人逼迫殉葬,这个很显然是一个阴谋。努尔哈赤是不太可能指定让阿巴亥殉葬的。












妙玉栊翠庵吃茶情节隐藏的用占星术写历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