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始皇 铸华夏魂》之相貌堂堂、雄姿英发的始皇帝
始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相信不少人都挺好奇秦始皇长相是怎么样的,很遗憾的是,未曾见有他的画像流传后世,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在古文献记载里探知一二的。
在古文献中关于始皇帝长相及体形的描写并不多,一处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另一外文献宋代宋太宗下令命史馆所修的《太平御览》,书中记载:“秦始皇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对这两则文献,自古以来理解也未达成一致,今天我来分享下我对这两条文献的理解,欢迎指正:
一,“准”为“凖”在古代意为鼻子,在古代写作中也有相关佐证,如《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又如唐代诗人李白《梁甫吟》所写“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所以“准”也是“鼻子”的意思。“蜂”通“锋”,这时通常指兵器的尖端犀利部分。怎么样的鼻子才可能给人一种犀利感?那必然是又高又挺直的鼻子,才会给人如兵器的尖端一样犀利,因此,“蜂准”为又高又挺直的鼻子,这也与《太平预览》中记载的“隆鼻”相佐证。在《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中,“隆准”直接被古人认为是帝王相的一个象征。
二,“长目”应该理解为长长的眼睛。有人说“长”通“大”。这时“长”念“zhang”是年长的意思,不是形象事物大。因此应该念“chang”形容事物的长度比较长。但是《大平御览》却记载为“大目”。所以,秦始皇或许长有一双长眼睛,或许是一双大眼晴。但我想,无论是长眼睛,大眼睛,这双眼睛都是好看的,附合广大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的。
三,“挚鸟膺”中的“膺”指胸膛,“挚鸟”指“鸷鸟”,一种凶猛的鸟,如鹰,枭之类,《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还有一个成语“鸷鸟不双”指凶猛的鸟不成双,比喻正直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鸷”可组词鸷强、鸷悍、勇鸷、鸷而无敌。说明“鸷鸟”给人猛、勇、悍的形象。那怎么样的胸膛会给人一种猛、勇、悍的感觉?那无疑是肩膀宽阔,胸肌结实,腰身挺拔,才会给人一种这种的感觉,只有胸肌发达,肩膀却狭小,腰身不直,都难以给人猛、勇、悍的印象。
四,“豺声”比喻凶恶残忍者的声音。在周朝也有相关记载,《左传·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蠭目而豺声,忍人也。”,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潘阳仲 见 王敦 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由此可见,古人往往用豺声形容一个人声音凶恶,之所以有此形容,我想应该是因为豺狼是一种野生凶猛的野兽,它的声音低沉浑厚有力,穿透力强,洪亮又振耳,且豺狼会攻击人类,因此每当人们听到这种声音,不自觉会觉得压迫,且可怕,感觉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所以我想古人才会用豺声形容凶残残忍的人的声音。因此,我认为尉缭用“豺声”形容始皇帝的声音,并不是因为他的声音难听,而是他的声音低沉浑厚有力,穿透力强,洪亮又振耳 给人以压迫感,让人感觉安全受到危胁。
五,“虎口”在宋代陈抟所著的相学之首《麻衣神相》有相关记载,“虎口主富(德威并济)虎口阔天有收拾,须知此口必荣华,若然不贫且大富,拾玉堆金乐自然。”由此可见,虎口的人口形稍宽阔点,不是樱桃小口之类。并且唇会丰满点,比较显大富大贵之相。
六,“日角”旧时相术家认为是帝王之相,指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当然这个是隐隐隆起,因为人的额骨不大可能真隆得高高的,像太阳那样,旧时相术家认为是大贵之相。所以旧时也喻指帝王。在古文献中也有帝王有此记载,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记载:“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準,日角。” 由此可见,“日角”是帝王相的重要特征之一。
七,“长八尺六寸”,秦代一尺为23.1cm,八尺六寸约为198cm,由此可见秦始皇身材高大,天人之姿,气宇轩昂!
八,“大七围”这个应该指腰围,由于秦的关于腰围计量单位的情况目前也没相关记载,所以不清楚秦始皇的胖瘦情况。但是根据对他胸膛的描写,秦始皇应该不胖也不瘦,太胖太瘦的人都难以给人猛、勇、悍的视觉感受。
结合以上几点分析,秦始皇应该是一位相貌堂堂、雄姿英发、器宇轩昂的君王。从对他长相及体形的描写,结合相关历史记载,可以推测出秦始皇具有三个形象特征:
一,秦始皇的相貌颇具帝王相,至尊至贵,仪表不凡。“隆鼻”“日角”都是帝王相的特征,“虎口”尽显富贵。从一些古文献中记载,秦始皇整个人形象确实是贵气逼人,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这里写秦始皇仪表不凡,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都是使用比较名贵的配饰。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秦王政三十一年,秦始皇巡服夜游咸阳,被盗贼抢劫,说明秦始皇除去装饰,也难掩贵气。
二,秦始皇应该具有俯视万物的非凡气势。又高又挺直的鼻子,宽阔的肩膀、结实的胸膛,低沉浑厚有力的声音,健壮挺拔的腰身,加上198cm的修长身材,如此天人之姿,平时无论是五官、身形还是声音都容易给他人造成强大的压迫感,散发慑人的气场,令人可敬可畏!古文献的一些记载正好证实了秦始皇的这个形象特征。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这里记载秦舞阳佐荆轲刺杀秦王政时,走到殿尊台阶下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荆轲谢罪的解释是由于秦舞阳是北放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我认为这只是荆轲找的一个台阶,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史记•刺客列传》中有特别记载“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这里特别交代了燕太子丹派秦舞阳去给荆轲作助手的原因,一是由于他胆识过人,十三岁就开始杀人,二是由于别人都不敢正视他。由此可见他希望派出这一个人不仅能在行动上帮助到荆轲,更是希望能在气势上震慑秦始皇。这种人心理素质必过常人。但是燕太子丹却没想到,到底小人物的气场和天子威仪还是有天壤之别,不仅震慑不到秦王政,还被秦王政反震慑,一到大殿石阶下便脸色突变,害发得发抖。这也侧面反映了秦始皇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气势非凡,且带有压迫感,令人生畏。
当然,秦始皇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这样,有时在他自己亲近的臣子面前偶尔也会“形象崩塌”。比如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中,《史记•刺客列传》如此记载:“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蕴囊提’”上一刻故事还停留在秦王政浑身散发慑人的气魄令秦舞阳发抖,接着在惊心动魄的刺杀中勇敢彪悍地反杀荆轲。我还没回过神来,秦王政一句“无且爱我,乃以蕴囊提”给人极大的反差,一个君王竟能道出如此感性的话语由衷地感谢无且,一下与前一刻的他判若两人。
三,始皇帝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君王。从古人对他的体格及声音描写中 ,如鸷鸟般猛、勇、悍的胸膛,如豺狼般浑厚有力、穿透力强,洪亮且振耳的声音,他无疑浑身充满活力与力量!从古文献记载的一些事例也同样佐证了秦始皇是一位精力较为旺盛的君主。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轲既取地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荆轲作为燕太子丹请的顶级刺客,身手敏捷度和跑步速度自然是非常人能比,然而在他快速拿起那把有毒的匕首要刺杀秦王政时,秦王政大惊,马上自己抽身跳起,衣袖一挣便断了。在荆轲正要刺向秦王惊心动魄一瞬间,迟一点,就会被刺中,然秦王政不仅表现出了非凡反映能力,还表现出来非一般的力量!后来荆轲追秦王政,始终没有追到,要知道他可是专业的顶级刺客,居然追不到秦王政 说明秦王政的体力实在过人,跑步速度飞快。最后一剑就断了荆轲的左腿,可见秦王政力量之大!另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一段卢生说的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非常自律,每天用衡石量书,不达到重量则不休息。由此可见他精力旺盛。
综上所述,秦始皇无论是外貌还是形象,都可谓人中之龙。特别是《太平御览》直接用了好几个形容帝王相的专业相术语描写他。那么问题来了,尉缭为什么用如此不好听的词语形容秦始皇呢?
我认为这其中有误会,尉缭更多的是以“小人”(并非真正的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在尉缭这么评价秦始皇时,他们之间并没有认识多久,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尉缭一来秦国,便向秦王政献了一计,用金钱赂六国豪臣,以敌其政,最终达到破六国合纵的目的。秦王政听从了他的计谋,从此见他以平等礼节相待,允许尉缭与他穿相同的衣服、吃同样的饮食。这本是秦始皇一惯礼贤下士之举,也由于尉缭实在是智慧过人,所以他也是很热情招待。在秦始皇看来,他一向如此,并无觉得不妥。可是在尉缭看来就未必。尉缭终究是出身百姓家,受此厚爱,难免受宠若惊,想歪了,认为秦王政是有求于他才如此待他,无求于他时说不定就翻脸不认人了。从他的评价就可看出一二“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从“秦王为人”到得出结论“少恩而狼虎心……”他并不是列举秦王所作所为作为依据判断,而是根据秦王政的外貌特征进行分析,这样的评价难免带着偏见,就像女人长得胖 ,有的人会说“她长得可真像只猪!”有的人会说“她长得圆珠玉滑”,很明显前者带有偏见及无礼。根据秦王政外貌尉缭的另一个结论是,秦王政穷困时容易谦卑对人,得志时也轻易吞掉别人。 这样的结论未免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他只看到秦王政谦卑对人的一面,但是得志时是否轻易吞掉别人,也就是常人说的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纵观始皇帝一生,他始终坚持礼贤下士,也证明了他的结论有失偏颇。也是,以貌取人能有多公正呢?“我是平头百姓,可他见我时却常待以上宾之礼”,这里更是说明了尉缭对秦王政心生防备的真正原因正是秦王政打破了阶级的界限,对他以上宾礼待。许就是秦王政爱才若渴无心之举,反而尉缭生了防备及偏见之心,评价起秦始皇的外貌,自然用起了不好听的词语。
尉缭发了这段牢骚后,就逃跑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于是尉缭准备逃跑,秦王政发觉后极力挽留,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且全部采用了他的计谋。
纵观整个故事,尉缭对秦王政是有所改观的,不然尉缭不会效力于他,辅佐他。这个故事重点是告诉我们不能像尉缭一样以貌取人,同时学习秦王政礼贤下士,识人善任的优秀的领导品质。
自古以来都没有人对秦始皇的长相提出非议,更没有人说他丑。但是总有个别企图以标新立异的学术论点沽名钓誉的文人骚客喜欢以奇言怪论打破人们的常识、侮辱人们的智商。在此的引用毛爷爷一经典之作来对此类人作个回应:
《七律·读《封建论》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总结以上对秦始皇长相及形象的分析,秦始皇应该是一位相貌堂堂的帝王,长有一双长长的(大大的)俊美的眼眸,一个又高又挺直的带有犀利感的鼻子,稍微宽阔的口形、丰满的双唇,尽显富态。同时他具有健壮高大的体格、帅气挺拔的身姿,及结实的肌肉,看上去给人伟岸极具力量的感觉。说话的时侯声音低沉浑厚有力,颇具雄性魅力,整个长相颇具帝王相。同时他仪表非凡,至尊至贵,精力旺盛,具有俯视万物的非凡气势,又具有鲜活的个性,他无疑是一位雄姿英发、器宇轩昂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