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晴家庭教育丨知识分享丨可怕的“空心病”,你了解吗?
一位15岁的初三男孩,正上着课,突然就站起来,朝窗户走去,意图跳楼。
幸好,旁边的同学机敏,及时抱住了他,才没有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心酸的是,经过调查,那位男孩并未受到什么“伤害”,学校宽容,老师和蔼,父母也很注意家庭教育,说到原因,孩子哀莫大于心死地说:“觉得活着没意思。”
一句没意思,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作为家长,真的被孩子的这种态度吓到!
更可怕的是,这样“没有缘由就伤害自己”的情况并不是个案。
孩子是怎么了?
患上抑郁症了吗?
不,真相远比抑郁症更可怕。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理癌症”。
后来,觉得这种说法太悲观,更名为:“空心病。”

徐凯文教授认为:“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诊断,一定会被诊断为抑郁症,但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空心病有七大特征:
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
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徐教授专门做过一个统计: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请注意,他们都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
但是,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
在我们看来,孩子出现某种心理疾病,肯定是因为哪里受了伤。
可是,没受过什么伤害的孩子,甚至一路顺风顺水的孩子反而容易空心病?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FRANK提出:
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着没意义,是因为处在一种存在真空的状态,根本上,我们缺乏的是‘存在感’——
即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存在感,就是确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换句话说,空心病患者,或许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觉得自己并不重要,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心里是没有那股精神支柱的。
显然,这份精神,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尽量引导补足!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感谢生命,热爱生命。
2、学习更重要的,是也要教会孩子劳逸结合,享受当下。让孩子多享受些无用的时光和琐事,或许,那颗心也就被幸福和快乐充满。
3、父母一定要多学习,与时俱进,跟紧孩子的节奏。所谓育儿育己,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才是终极意义!
4、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