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艾伦
“什么都舍弃不了的人,一定什么都改变不了。”阿尔敏在抓捕女巨人的行动中说给艾伦的话,想必也是艾伦日后作出决定,并且与阿尔敏共同承担八成人口死亡的罪责的原因之一。
有时候是生命,有时候是友情,有时候是爱情(呜呜呜)。
诚然,摆在艾伦面前的选择,是与自己共同成长经历生死的挚友,也是亿万无辜的生命,我无法去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二者在舔屏纸上的分量,因为我只是一个人,一个靠“羁绊”、“连接”生存的人,而不是靠大爱与虚无的理论。
我认为谏山创赋予了角色生命,用故事的推进和时间的推移印证角色的改变和成长。他真正的走近了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每个角色在他这里都是孕育的果实。而当作为读者的我们只是想寻求故事对自己情绪需求的刺激时,这必然会导致上帝视角人类情绪的我们,去带入最早陪伴我们的墙内的艾尔迪亚人,去带入和阿尔敏并非挚友的耶格尔派的弗洛克,去带入并不知晓真相的无辜大众。但这些带入的行为,终究会导致我们脱离故事本身,讨论那些现实与故事相交汇的四不像的道理。
我们常有一种自私却有冠冕堂皇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有些人喜欢反派角色,就选择为角色洗白,通过把对方的行为正当化来证明自己的人格;有些人希望作者的权益能够被尊重,却只在乎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有些人喜欢用上帝的眼光来批判别人的不足,但对自己的不足却是百般狡辩或者容忍。因此,语言和争论就只是在修饰自己的诡辩,来伪装成真理,从而满足自己的情绪需要。
而我对于巨人最终季完结的感慨,便从故事本身延续到了现实所感,在转而引出我对故事的解读。
艾伦和三笠选择救下阿尔敏而非艾尔文团长,以及利威尔兵长放弃救下艾尔文团长,都是出于友情,而友情这个词出现在此,我觉得不是中性词,而是褒义词。当我们把它理解成中性词时,这种交换才会显得无理取闹。而当它作为褒义词,是因为在这几位加入调查兵团,为了所有已知的人类的自由,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直面恐惧的人来说,这是值得的。这份友谊绝非简单的陪伴和情绪价值,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朋友之间在用自己对世界的解读,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教会身边的人去不断改变自己,突破自我。正如我开篇引用的话,艾伦的成长绝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育,还有前辈们的牺牲,阿尔敏的个人哲学以及现实否定自己的选择才领悟的道理。
艾伦不会和混混恶徒成为朋友,因为他所需要的友情是这种人给不了的,而他也不会选择救一个憨厚老实的傻子,因为阿尔敏的智慧机敏是他争论救谁的资本。当然,友情的其他部分也必然占据一大部分,但在我看来,没有能和艾尔文团长比较的东西,利威尔和艾伦三笠也绝不会最终选择阿尔敏。
但你要说站在理性的角度上这种选择一定是不严谨的,我也非常认可,毕竟后面还有更大的例子,就是艾伦为了三笠等人,屠杀世界八成的人口。
“我和你一样,莱纳”这就是艾伦作出的解释,他告诉我们,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们不会在意不了解我们、没见过我们、不认识我们的人的感受,只有当我们切身体会到他们的痛苦时,我们才会开始反思已经无法挽回的罪过。
他们都选择舍弃了一些东西,用迟来的痛苦来缓解当下的重担。八成人口和代替这八成人死是两种感受,前者只是数字,即便在心中不断默念,但没有一张脸会浮现在你的眼前,因为没见过就是没见过,而经历过时间和生死考验的朋友们,在此时此刻,绝对要比这八成无名氏重的多。因此,艾伦和莱纳一样,他们无法放弃羁绊,转而追求虚无的人类大爱,这是善恶的根源,它们有载体,也只会从载体遵循规律向外发散,而不是随机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因为,人是无法指望别人来处理我们的需求的,只有索取才是得到回报的最佳方案,索取只用经历一次大脑思考的生发,而无名的馈赠远不止一次,还需要跋山涉水,运气,相识,接触,了解。人的认知有限,只有把不了解的东西当不存在,如果一个人整天考虑天下苍生,而不是明白把握当下,就会大脑爆炸,疯癫致死。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解释,这便是一个人的选择,一个普通人的选择,何况他们经历的痛苦已经太多,再多的利他考虑是绝不可能出现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的。这样的故事才拥有它独有的魅力,那唯一选择中的必然。
主角不需要是一尘不染的绝对正派,只要不去伪装那些罪行,不去洗白板上钉钉的事实,这个故事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就是这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自私也是人类能够繁衍生息的本质,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反而只会将自私的人类引向矛盾的深渊。
但主角的鲜活形象和痛苦抉择,仍旧是值得赞颂的,他的成长以及扛下一切的勇气,也同样是普通人中不平凡的一个,能够牺牲自己去换取那个已经无法感知的世界,这是我无法做到但渴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