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送宫花情节同时影射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和袁崇焕陷反间计

2020-08-10 22:07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熊廷弼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基本上就是从1619年到1625年这段时间。如果以熊廷弼之死为一个时期结束的标志,那么,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前后一段连贯的情节,就是影射这一段时期的历史的。


因此我们看,书中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送走之后,紧接着她就马上顺路到了薛姨妈家,然后就是发生了送宫花的事件。


所以,大家猜到了没有?这个送宫花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影射熊廷弼被传首九边这个历史事件的!我们不妨数一数,周瑞家的在送宫花的过程中,一共提到了多少个钗呀?首先是从宝钗处出发,然后先送给三春,然后路过李纨房间,李纨在睡觉。然后去凤姐处,等凤姐办事时先看了巧姐。然后凤姐收到四朵宫花,分两朵给秦可卿。最后到黛玉处,黛玉说“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刚好把已经出场的九钗都走到了,所以这送宫花就是传首九边呀!


我们再研究一下周瑞家的送宫花所走的路径。从荣府东北角薛姨妈处出发,先到位于荣府东边的王夫人后房,送花给了三春,李纨也住在这里。然后向西,到了荣府中部凤姐住处。接着,还是继续向西,到了贾母后房宝玉处(荣府各人房间的布局,书中交代得很清楚,这里就不再详细说)。


而熊廷弼在北京被斩首后,肯定也是沿着北边的九个要塞从东向西一路传过去的呀。方向路线和书中周瑞家的走向是一致的。


我们再看看宫花送到黛玉处时,黛玉正在干嘛呢?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


看到了没?无端端提这个“九连环”干嘛?一个,就是专门暗示“九”这个数字;其次,也是暗示北方这九个重镇,依托长城一线,构成了整个北部边境的连环防御阵线。而黛玉却在解这个九连环顽。这说的是天启、崇祯在自己瓦解自己的防线,在自毁长城呀!


天启和崇祯这两兄弟,一个杀了熊廷弼,一个杀了袁崇焕。而明末唯一能对抗后金与满清的将领,就是这两个人了。另外还有个孙承宗,不过他并非一线领兵的将领,而且也老了。


袁崇焕,在被凌迟处死之后,他的头颅也是要被传首九边的。不过据说后来被某义士偷了下来并埋葬到现在的袁崇焕墓中。


还有一个细节,周瑞家的在送宫花的过程中,遇到了她的女儿进府找她帮忙。说的是她女婿冷子兴被人告发“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然后周瑞家不当回事,“晚间只求求凤姐儿便完了”。冷子兴显然就是影射后金的。这段的意思显然就是说,后金本来是要被递解还乡,赶回老家。可是因为魏忠贤落井下石陷害熊廷弼,却帮了后金的大忙了。


好了,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五年后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次刘姥姥是直接进到了大观园,并且还闯进了宝玉卧室。这是影射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既然刘姥姥在五年后又回来了,我们不妨看看历史,1625年熊廷弼被杀的五年后,即1630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明廷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阻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皇太极进攻受挫,遂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援军军心动摇,总兵祖大寿还师宁远。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继而击败明援军4万于永定门外,明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1630年初,皇太极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永平、迁安,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以上,就是明末著名的“己巳之变”。这次战役,是皇太极继位后的首次令明朝损失惨重的战役,战果极为丰富。不仅突入关内,打到北京城下,抢掠了大量财物和人员。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导致袁崇焕在1630年十月被杀。此后,再没有人能抗衡皇太极。所以明史中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所以很显然,刘姥姥的二进大观园,就是影射“己巳之变”的嘛。第一次,是影射努尔哈赤起兵后的第一次大胜,第二次,就是影射皇太极继位后的第一次大胜了。而这第二次,皇太极是已经突破了长城,打到北京城下。因此刘姥姥这次也是进入大观园游了一圈,并闯进了宝玉卧室放了个屁。也因此,妙玉的给众人的茶杯才是“脱胎甜白”的茶杯。


最后请大家注意,我发现在这前后两次的刘姥姥进府的事件中,作者是把熊廷弼和袁崇焕是拿来一起说的,因为他们两都是“雪水”嘛。因此我前面才会说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只是送宫花的其中一个影射意义。那么另一层意义当然就是影射袁崇焕的。


我们暂时撇开碑文中的奇怪之处不管,先来看看碑文和书中送宫花那段描写之间的对应关系。


己巳之冬,大安口失守,兵锋直指阙下,崇焕提兵至。先是,崇焕守宁远,大兵屡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国文程时为章京,谓太祖曰:昔汉王用陈平之计,间楚君臣,使项羽率疑范增而去楚,今独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奄数人,置之帐后,佯欲杀之。范相国乃曰:‘袁督师既许献城,则此辈皆吾臣子,不必杀也。’阴纵之去。奄人得是语,密闻于上,上颔之,而举朝不知也。崇焕战东便门,颇得利,然兵巳疲甚,约束诸将不得妄战,且请入城少憩,上大疑焉.复召时,缒城以入,下之诏狱。


一开始,周瑞家的到了薛姨妈家,可是薛姨妈和王夫之却正聊家务人情。周瑞家的就先到“里间”去了,然后“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而且宝钗说她“那种病又发了”。这对应的就是碑文里“先是,崇焕守宁远,大兵屡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这一句。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发散乱不整,这是暗指太祖败得丢盔卸甲,并且宝钗还病了,自然就是指太祖“患”之了。


然后周瑞家的看到宝钗和莺儿在“描花样子”。这岂不是说那些宫花实际上是宝钗和莺儿设计的吗?宫花又即假花(后面送到宝玉处时,书中明确提示这是假花),假花谐音“假话”。这是暗示这个宫花(假话),正是宝钗和莺儿(太祖与范文程)设计的呀!所以这就是对应碑文里范文程向太祖献计这段。


而周瑞家的此时是在“里间”呀,所以就相当于碑文的“置之帐后”。前屋王夫人与薛姨妈聊天,就是暗示范相国在前帐假装说话,让帐后的太监听到。因此书中王夫人也能听到里间的人声,问“谁在房里”。


然后薛姨妈就把宫花给了周瑞家的,让她带去。这就是“阴纵之去”了。周瑞家的也一边走一边八卦聊天。这是暗示皇太极在京城及附近地区到处散播流言。


然后送到凤姐处时,凤姐分了两支给秦可卿。这是对应紧接着的“奄人得是语,密闻于上,上颌之”这句。凤姐当然就是影射太监,然后由她把消息报告给崇祯(我早就分析过秦可卿也是影射崇祯,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印证)。大家注意,碑文中“上颔之”的“颌”字,是点头的意思。但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即第三和第四句。因此书中也描写凤姐先拿了两支,再把剩下的第三和第四支给可卿送去。这个地方写得非常细的。


然后碑文接下来是的一句是“崇焕战东便门,颇得利,然兵巳疲甚,约束诸将不得妄战,且请入城少憩”。而书中呢,接下来也是一大段讲述冷子兴吃了亏,“被人放了一把邪火”、因“来历不明”、要被“递解还乡”的官司。


紧接着,碑文是“上大疑焉”。而书中也是相当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黛玉的疑心病。当宫花送到黛玉处时,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就发脾气胡乱猜疑。这是说崇祯根本没有认真分析消息是否真实,就疑心病发作,小性多疑。


大家看到了没?书中送宫花的整个过程,与碑文中叙述的细节以及事件发生顺序,几乎是一致的。尤其在后半段,先是“小奄密闻于上”,其后隔了一段“崇焕战东便门……且请入城少憩”,然后才是“上大疑焉”。这与书中的描写是非常一致的,大家可以再仔细体会。


最后再强调一下,黄宗羲的这个版本不仅写得怪异,并且在事件的细节上,跟其他史书中的反间计版本相比,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更能确认红楼梦作者就是对照着此碑文来进行影射。



其实历史上在大清建立国号之前的后金的这段历史,是充满了很多年份上的巧合的。


1616年,努尔哈赤立国称“汗”,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到了1626年,努尔哈赤败于宁远城下,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刚好隔了10年。


然后在1626年同年,皇太极继位,一直到1636年,才改年号崇德,并正式定国号为大清。所以皇太极在后金国号的时期在位也是刚好10年。


努尔哈赤的萨尔浒战役在1619年,皇太极的己巳之变在1629年。同样也是刚刚好相隔了10年。


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时期有一个熊廷弼,皇太极时期也有一个袁崇焕。熊廷弼在1619年萨尔浒之役的次年就被迫辞职,袁崇焕在1629年己巳之变的次年更是被定罪杀死。


前后两个十年,很多地方都太像了。因此,我发现红楼梦中就把前后两个10年的事件合并起来一起影射了。比如这个送宫花事件,就是同时影射熊廷弼的被传首九边和袁崇焕的被反间。并且是把反间计的发生时间******廷弼的被杀是在1625年八月。那么传首九边就应该传到1626年去了。于是同时被影射的反间计就被提前到了1626年。


而碑文里面,黄宗羲也故意漏掉“使人掠得小奄数人”这句的主语,让己巳之变中的反间计变成看起来像是发生在太祖时期的1626年。


还有“范相国文程时为章京”这句,上下文说的是1626年的时候。可是范文程的章京官爵,却是1636年才正式被授予。同样又是让事情看起来像是提前了10年发生。


红楼梦中被撵的茜雪,仍然是影射袁崇焕和熊廷弼


在送宫花最后一段,宝玉问起宝钗是不是病了,并让一个丫鬟去给宝钗请安,于是,茜雪就出场了。


茜雪这个人物,作者写得实在太没头没尾。在此处突然出现,然后在紧接着的第八回的枫露茶事件后又突然消失。直到第十九回,李嬷嬷说“你们也不必妆狐媚子哄我,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我们才知道茜雪竟真的在那回宝玉怒摔茶杯后被撵出去了。


毫无疑问,这个茜雪又是作者挖的一个大坑。作者故意让茜雪这么蜻蜓点水一般,稍微露一两面就突然消失,又故意让她那么不合情理地含冤被撵出贾府。显然又是玩故弄玄虚的把戏,就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她身上是有影射含义的。


好多分析以为作者写着写着就写糊涂了,把茜雪给写丢了。或者是稿件遗失,把交代茜雪下落的文字给失落了。又或者死活想不明白,以宝玉这么惜香怜玉,对女孩子这么温柔呵护,怎么会为了这么一件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一个跟袭人同等地位的大丫环给撵了呢?而且枫露茶这事茜雪还不是主要责任,她只是顶不住李麽麽硬要喝那杯茶嘛。如果你真要相信作者是糊涂了,那就跟相信黄宗羲写那篇碑文是老糊涂了一样,都是掉到作者挖的坑里去了。


那么茜雪是影射谁呢?


结合茜雪的出现是在送宫花事件的最后,再结合送宫花事件的影射意义,这个疑问其实就很清晰了。因为含冤被撵的茜雪就是同时影射同样含冤被杀的熊廷弼和袁崇焕。


大家还记得“五年前的雪水”吗?茜雪同样也是“雪”呀。“五年前的雪水”是被妙玉装在鬼脸青的一瓮里面,并埋在地下。而茜雪的“茜”字,其字的形状同样也正象一只瓮埋在草下。


“茜”,又是染红的意思。茜雪,就是暗示被血染红了的雪水。这个血,恐怕就是指熊廷弼、袁崇焕在法场被砍头和凌迟所流的血呀。请大家注意,明朝的法场,就是在京城的西市。茜雪,就是谐音“西血”,即西市的血水。


其实关于这个鬼脸青的一瓮雪水,在黄宗羲的碑文中,同样是有所对应的。大家请看看这篇碑文最后的一段铭文:


史狐罪盾,君子赦止。大儒经注,尚多迁徙。见闻异辞,去三千里。汤汤冤血,沉埋故鬼。己巳之役,坐袁大逆。佥曰胁和,孤注一掷。爰书里喭,同者十百。岂有天朝,受汝绳尺。岛帅狡绘,皆曰可杀。辅臣大计,原无藤葛。奈何讳之,若恐相涅。云非公意,亦为饰说。烈皇在位,两大冤案:郑鄤之狱,督师之叛。马角不生,白虹不贯。水落石出,疑信犹半。反间之意,不在辅臣;小人之怨,不在於袁。瓦堕头碎,适尔无根。天之所遣,百尔魔君。


这段铭文里面,非常明确表达了黄宗羲的观点。他旗帜鲜明地认为督师之叛就是一件冤案。并且是“汤汤冤血,沉埋故鬼”。这不就是对应于红楼梦中的埋在地下的鬼脸青的一瓮雪水嘛!


而因为茜雪是在影射被冤杀的熊、袁两人,所以她在书中才会那么不可思议地含冤被赶出贾家。茜雪只露一两面就早早被撵出贾府,是影射熊、袁两人都没干几年就被杀了。


再说送宫花最后那段,茜雪出场是要干嘛呢?是宝玉派她去给宝钗探病请安。前面也分析过,宝钗此时的病是影射努尔哈赤败于宁远城下,并在不久之后就病死了。所以书中这段情节就是影射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派人去吊丧的这件事。


而且,宝玉说的这段话,是在黛玉刚大发脾气时说的。表面看来是宝玉在打圆场,实际上是作者想告诉崇祯,别忘了袁崇焕在宁远大败努尔哈赤,并直接或间接导致其死亡。立下如此的大功之将,怎能落得如此下场?


对比一下皇太极。袁崇焕的爱将祖大寿,后来在对抗皇太极时,被捉后假意投降,回到明朝这边后又继续对抗。可是皇太极一点不以为忤,依然表示出对其信任的态度。最后也成功收降此人。所以为什么满清能以这么少的军队最后统一中国,一点也不奇怪。


我个人认为清朝的皇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素质最高的。从努尔哈赤开始,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连续几个都是很厉害的帝王。


可惜的是,皇帝再厉害也没用,制度和文化上的落后,让清朝也没能持续比别的朝代更长的时间。


最后,我们再重点分析一下“鬼脸青”这三个字。这里面不仅“鬼”字是在对应“沉埋故鬼”,而且,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字反过来读,就变成“青脸鬼”。而中国神话传说里面,就有一只青脸鬼,就是魁星。


魁星是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物。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馗”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魁星的形象,就是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


那么既然“鬼脸青”和“青脸鬼”(即魁星)是互为反过来读,所以我们再把魁星的“魁”字反过来看,就变成了“斗鬼”。而斗鬼的神仙就是钟馗呀。而“馗”字,上面也说了,跟“魁”同音,并且都有“首”之意。更巧妙的是,“馗”就是把“首”字放在“九”的旁边,这就是“传首九边”呀。


所以,“鬼脸青”,同样在反反复复地暗示被传首九边的熊廷弼与袁崇焕这两个“故鬼”。






红楼梦送宫花情节同时影射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和袁崇焕陷反间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