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61 | 《美丽新世界》: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美丽新世界》算是一本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它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看了好几个翻译的版本都没读下去,最后终于发现章艳翻译的版本不错,读完来分享一下。

1.哪个译本好?
如果这个下面有人再跟你说:“原著好”,那么请让TA去shǐ。这么回答的人要不就是没审题,要不就是在卖弄。
比较流行的应该是陈超翻译的这个版本(这封面真让我难受):

但我觉得这个版本读起来好像AI翻译的,感觉很别扭。孙法理和黄津翻译的那个版本也很别扭。查了一些网友的回答,公认的章艳和吴妍仪翻译的比较好。
我读的是章艳翻译的版本。由于这本书的纸质版已不再出版,纸质版的存货也变成了理财产品,在网上卖到两三百块钱。

好在可以在微信读书,京东读书,以及得到app上找到电子版。章艳翻译的版本除了更贴近中文语境之外,书中还有很多注释来解释书中的引用和背景:


需要注意的是,章艳翻译的这个版本叫《重访美丽新世界》,这本书是在《美丽新世界》出版28年后的1958年出版的。里面除了《美丽新世界》原书的内容,还有一些作者结合50年代的社会现实对人口,自由和组织等等一些话题的讨论。同时作者还在这本书中把自己写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做了比较。所以这本《重访美丽新世界》算是「买一送一」,如果你不知道读哪个版本,那就选这本吧。

2.作者介绍
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英格兰作家,出身于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世家:祖父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天演论》。父亲叫伦纳德·赫胥黎,也是一个很有名的作家,母亲是诗人、文学评论家马修点阿诺德的侄女。阿道司·赫胥黎的一个兄弟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另一个兄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
阿道司·赫胥黎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又返回伊顿公学教书。17岁的时候就发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说;1931年,他完成了这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并于次年出版。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所谓的「乌托邦」大概是指一个「不存在的完美世界」,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都寄托于此。而「反乌托邦」就是指一个「不存在的坏地方」作者通过这个「可怕的世界」来提醒人们「反省现状,思考未来」。从1924年出版的《我们》,到1932年出版的美丽新世界」,再到1948年出版的《1984》,可以看到这些反乌托邦思想和作品,都是伴随着像纳粹那样的20世纪的极权主义才出现的。所以反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极权主义统治。
1937年,他移居美国,随后又出版了很多作品,其中包括1958年的《重访美丽新世界》。
1962年11月22日,患有舌癌的赫胥黎在病床上,颇懂化学药剂的他写了张字条给妻子,让妻子取药并给他打了两针。
这个时候,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了。
又过了两个小时,赫胥黎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3.故事梗概
小说开始于公元2540年,那时科技发展已经让人类社会进入高度流水线化,人类早已抛弃了自然生育,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来培育下一代。人们会被分为五个种姓,从高到低依次是α,β,γ,δ,ε。并且在出生前,每个人的种姓就已经被设定好了。而且在培育的过程中,不同种姓的人得到的营养都不一样:种姓越低,供氧量就越少,供氧量少就会长成侏儒。不仅如此,不同种姓的人受到的睡眠洗脑教育也不一样,「繁育中心」把它称之为「阶级意识入门」,比如给β种姓的人播放的是:
α儿童穿灰色,他们的工作要比我们辛苦的多,因为他们太过聪明。我们比γ和δ好很多,伽马都很愚蠢,ε更糟糕,他们太笨...
通过一系列手段,美丽新世界里的所有人长大后都会在社会流水线中变成一个完美的螺丝钉,TA们各司其职,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因此,整个社会非常稳定。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生育,没有婚姻,没有独占式的爱情,每个人的性伴侣都是不固定的。家庭、宗教以及「父母」都成为了历史。而且美丽新世界还向全民发放一种万能的镇静药——索麻,吃了之后人们可以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不过,在这个「美丽新世界」之外还留有一个「野蛮人保留区」,在这个保留区依然留有婚姻、宗教、爱情,而故事的转折就出现在这里。
25年前,「孵化中心」的主任和她的女朋友琳达来到了这片「野蛮人保留区」。但后来他们却走散了,最后只有主任一个人回到了「美丽新世界」,而琳达一直留在了「野蛮人保留区」。
不巧的是,琳达还怀了主任的孩子。「保留区」里没有堕胎中心,琳达只能将孩子生下来并抚养长大。而且,「保留区」也没有「索麻」可以服用,琳达在那里过的很痛苦。
终于有一天,新世界的人找到了他们母子俩并把她们带回了新世界,琳达由于太久没有服用「索麻」,导致对「索麻」过度迷恋,最后因为过量服用「索麻」而死。而她和主任的孩子——约翰,成为了新世界中唯一的一个性繁殖和母乳哺育的人。于是,新世界中的人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不断有人去骚扰和羞辱他,最后约翰不堪其扰然后自杀了。
故事结束。
4.福特和T
小说开始于福特632年(公元2540年)。福特纪年是一个生造词,在小说中,赫胥黎把福特T型车上市那一年——1908年,作为福特元年,而且用福特(Ford)代替耶稣作为上帝(Lord) 。
福特对于对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926年一整年,赫胥黎夫妇都在旅途中度过,在船上的图书馆里,赫胥黎读到了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一本书——「我的工作和生活」。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创办了自己的福特汽车公司后,希望让汽车简单能用,并且工人也能负担得起。于是他把汽车变成标准化来批量生产,第一批编号为A型车,后来大获成功后,B型,C型,F型车也开始陆续上市。为了让汽车更便宜,福特在1908年推出了当时最轻的材料钒钢制造的T型车,并于1913年使用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

而赫胥黎对这种「效率至上」的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表示反对。他担心机器会把全球的思想标准化,让人们都变成了被动的消费者,陷入到西方消费主义设计的大众消费娱乐中去。
于是,一个效率至上、没有饥饿、没有战争、没有思想的「美丽新世界」诞生了。在这个新世界里,所有人都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并在成年后工作于流水线中。在那里,人们生而不平等,却又各司其职,相互需要,而且没有抱怨和矛盾。新世界的社会规则稳定,物质丰富,人们的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
就这样,赫胥黎把福特作为新世界中的神明,把十字崇拜改为了T字崇拜。说话时常要先在肚子上划一个T字。
5.美丽新世界可怕吗?
从人权的角度来说,「美丽新世界」是可怕的。在「新世界」中,人们从出生时就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是生理上的不平等,低种姓的人存在身高和智力上的缺陷,让人从根本上失去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且低种姓的人并不会觉得不平等,依然安分地做着一颗螺丝钉。
但是从效率来说,好像这就是我们现实社会所追求的方向啊。
我们虽然不像美丽新世界中描述的那样,每个人从出生时就被设定好了职业。但是主流教育的培养方式就是让我们成为社会中的螺丝钉,上高中得分文理科,上大学你要选专业,为的是毕业之后能成为社会流水生产线上的一颗「合格」的螺丝钉,以此保持着社会这个系统的运转。
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消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购物平台时不时地就来一个「购物狂欢节」,想自信?买xx品牌的衣服吧!想变美?买xx品牌的化妆品吧!想吃点好的?就来买xx品牌的食品吧!仿佛人们的各种欲望都可以通过消费来满足。
阿道司·赫胥黎在90年前就预感到了这些事情的发生,他对于流水线和大众消费娱乐的担心是对的,他想让人们保持警惕:
社会满足人们的需求,到底是为了让人们幸福,还是为了让人们为社会流水线服务?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前言里写的: 赫胥黎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人们不是机器,人们有喜怒哀乐,人们会追求生活的意义,人们要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人们需要在社会中找到价值。
虽然现实有很多无奈,不过别放弃理想,自由,和爱。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