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济学原理(微观)》读书笔记(第一篇:导言)

2021-07-04 15:14 作者:嘻嘻杂货铺  | 我要投稿

【美】曼昆 著;梁小民 梁砾 译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同时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这决定了每个人都能过上其想要的生活,而社会根据工作决定了每个人应该做怎么样的生活,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即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1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1.1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为了得到一件物品,势必需要失去什么,社会也是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两件物品之间做出选择。

社会选择之一:效率和平等;当社会为了平等,利用高昂的个人所得税支持社会福利,实际上一定程度打击了高收入者的劳动积极性,降低了效率。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很多时候,得到一件东西的成本是难以衡量的,它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数字或者物品,它更是一种机会成本,包含着一切因为这个决定而失去的可能,这是决策者必须知晓的。

1.1.3 原理三:理性人思考边际量

很多时候,对于成本的考虑并不是用一个整体去考虑,我们需要考虑边际量,即再获得一点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低于边际收益,则可再购入。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利用激励,政府或者市场可以让人们做出改变,而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影响。

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1.2.1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相互贸易可以使人们都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价格。

1.2.2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市场价格会自发调整,这种调整背后蕴藏了海量的的市场信息,而由政府决定的计划经济往往不能注意到全部的信息。

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利用每个人的利己心来促进社会发展。

1.2.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具有盲目性,会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在保证每个人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来维护市场秩序,打击垄断,制定政策以促进公平或者效率。

市场失灵有两个原因:

(1)外部性:市场因素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比如环保,其对于经济发展只会加重负担

(2)市场势力:个人或者单位不适当地影响市场,比如垄断公司。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1.3.1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生产率决定生活水平

1.3.2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当发行了过多的货币,单位货币的价值下降,从而物价上涨。

1.3.3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短期内,增加发行的货币,引发人们加大消费,社会需求增加,进而导致物价上涨,同时促使企业增加雇佣的人,使就业率上升。但是最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

破窗谬论:一个孩子用石头打破了窗户,房主需要去维修,从而促进了消费,但是这笔钱可能本来另有他用,只不过转移了用处的方式。

工作岗位计算谬论:当机器出现,需要的工人减少了降低了就业率,但是真正的进步正是来源于工作岗位的消灭,我们的生产力并未下降,相反接放了生产力,可以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1.4 结论

在复杂的经济现象和解释都是基于这十大原理。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它同自然科学一样,都要用科学的研究方式去探讨,经济学家也需要和科学家一样思考。

2.1.1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经济学家被动观察这个时世界所提供的历史事件,发现经济现象,提出理论,并不断验证。

2.1.2 假设的作用

经济学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极小影响结果的情况下,利用假设将复杂情况简单化,理想化,例如商品的价格变动,国与国的贸易。

2.1.3 经济模型

通过建立在假设之上,由图形和方程组成的模型,经济学家可以让我们加深对经济现实的了解。

2.1.4 我们的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图

流量循环图

内环为商品与生产要素的流通,外环为货币的流通。

2.1.5 我们的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 可能性边界

倘若我们可以生产电脑和汽车,而两者共用生产要素,可能性边界体现的就是生产电脑和汽车的数量关系。

有效率点:边界之上

无效率点:边界之内

不可能点:边界之外

体现的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

(2)机会成本,而在不同的点上,机会成本是不同的,图上,汽车的机会成本为曲线的斜率,即一台汽车等于多少台电脑。

关于曲线的向外凸是因为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当投入的生产要素达到一定程度,及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再投入其利润便会减少。

2.1.6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与家庭如何做决策以及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2.2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探讨世界是怎么样的,如何运行的。

规范分许:认为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去改变世界。

2.2.2 华盛顿的经济学家们

经济学家为美国的政策设计提供了很多帮助。

2.2.3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总是被采纳

政策的制定会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和实施等多个方面,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

2.3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2.3.1 科学判断的不同

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而身为研究者的经济学家也会有自己的科学判断和观点。

2.3.2 价值观的不同

对于穷人和富人,按百分比收税还是按照固定金额?如何对待两者,经济学家的价值观不同,给出的意见也会不同。

2.3.3 感觉与现实

学家之间确实存在分歧,但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然而经济学家一致认同的观点往往无法通过政策实现获得被群众接受,因为政治原因与无法理解。

2.4 出发吧

附录

1.单变量的图形

2.两个变量的图形:坐标系

可以用于体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坐标系中的曲线

曲线的移动与变动

4.斜率

曲线中相关因素的敏感程度,反应大小

5.原因和结果

5.1忽略的变量

超过2个以上的变量,很难完全控制第三个变量不动,忽略的变量有时正是寻找的真正原因。

5.2 反向因果关系

倘若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将其因果定义倒转,在图像上依然有类似的曲线,这就可能造成反向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第3章 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

3.1 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一个擅长种土豆的人和一个擅长养牛的人,两个人都需要土豆和牛肉,然后彼此交换。

3.1.1 生产可能性

一个人能同时生产两种物品,就是存在生产可能性。

3.1.2 专业化与贸易

通过贸易使得每个个体的专业化,从而最大化效率。

3.2 比较优势 :专业化的动力

3.2.1 绝对优势

一个生产者生产某个物品所花费的时间比别惹少,便是绝对优势。

3.2.2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当存在生产可能性时,便可用机会成本来衡量两种商品,即生产意见商品A要放弃多少商品B。

比较优势:当生产商品A所要放弃的商品B少于别人时,便可认为具有比较优势,具有较小的机会成本。

3.2.3 比较优势与贸易

比较优势可以让每个人以低于自己生产某件商品的机会成本得到该商品,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最大的效率生产,从事自己最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提高社会生产力。

3.2.4 贸易的价格

贸易的价格总是在双方机会成本之间浮动,使得一方愿意卖,一方愿意买。

3.3 比较优势的应用

3.3.1 Tom Brady 应该自己修建草坪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要看从事一件事能省多少钱,而是要看机会成本有多大。

3.3.2 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从国际贸易而言,每个国家从事各自比较优势商品的生产,可以让全世界更加繁荣,但是这会导致国内各工业从业者之间矛盾产生,而且要考虑政治因素。


《经济学原理(微观)》读书笔记(第一篇:导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