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人物志:(一)正考父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詩書耕讀泗水濱
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姓,是宋湣公的玄孙、弗父何的曾孙、孔父嘉的父亲、孔子的七世祖,是孔氏和子姓邹氏的祖先。
弗父何是宋愍公的长子,宋愍公去世后,让位给愍公之弟公子鲋祀,即宋厉公。厉公封弗父何为宋国上卿,受采邑于栗。弗父何子宋父周,孙世子胜,曾孙正考父,玄孙孔父嘉,来孙木金父,弟孙祁父,乃孙孔防叔,云孙伯夏,耳孙叔梁纥,十世孙就是孔子。

正考父曾辅佐过宋戴公、武公、宣公。据《正考父鼎铭》记载“隹亖月初吉。正考父作文王宝郑鼎。其万年无强。子孙永宝用享。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左传·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杜元凯《春秋左传集解》解释:“三命,上卿也。言位高益共。”关于“三命”有人认为是任命三次上卿,也有人认为是三次任命,层层升官,最后才是上卿。无论如何解释,正考父在宋国的地位是极为崇高的。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大意是:接受权位的册命,一命时欠身前倾,二命时弯腰鞠躬,三命时俯身如弓;作为有权者,平日走路也不是大模大样,而是顺着墙根小步快走;谦恭而行,也没有人敢对我加以侮辱;用这件大鼎煮米,用这件大鼎熬粥,以此来度日糊口。这是一段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押韵铭文,其中心含义是权位越高、生活的态度和需求也就越发谦恭、俭朴。

二.校勘《商颂》
所谓“颂”,就是“颂扬、赞扬”,《诗经》里的“颂”就是对祖先的“赞颂”,即祭祀音乐。《毛诗》云:“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於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
商朝灭亡后,分封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管理殷商遗民。后来宋国礼乐亡散,故孔子有“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的感叹。周宣王时,正考父校勘《商颂》十二篇,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次文献整理活动。王欣夫先生《文献学讲义》,张舜徽先生《中国文献学》,程千帆先生、徐有富先生《校雠广义》,孙钦善先生《中国古文献学史》等先生著作都称其为“中国校勘事业的发端”。
《国语·鲁语下》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韦昭注:“正考父,宋大夫,孔子之先也。名颂,颂之美者也。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毛诗序云‘微子至于戴公,其閒礼乐废坏,有正考父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以那为首。’郑司农云‘自考父至孔子,又亡其七篇,故馀五耳。’”
《毛诗》云:“七世至戴公时,当宣王,大夫正考父者,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於周太师,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孔颖达正义云:“言校者,宋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此颂皆为祀先王而作,故知校之既正,归以祀其先王也。”

当然,正考父之前也一定有人曾校勘整理过文献资料,甲骨卜辞的整理存放又何尝不是文献整理活动呢?之所以称正考父为“第一人”,主要是因为前人“杞宋无征”,资料不足的缘故。
另外,关于《商颂》是否真正为正考父所整理,由于年代久远,也“杞宋无征”,到目前学界也有争论,我们姑且就认为是正考父整理的吧!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正考父的品德、修养、学识,不可否认地对于其后代孔子的德行修养和文献整理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下一篇《文献学人物志》,主要讲述伟大人物孔子的文献整理的功绩。

参考资料
王欣夫 《文献学讲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程千帆、徐有富 《校雠广义》 齐鲁书社,1997.
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中华书局,2001.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 中华书局,2014.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本
《十三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韦昭注《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光明日报》(2017年03月05日)李山《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