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希声”专栏第九期|七重外壳,生命之歌

2021-11-25 21:10 作者:高校科幻  | 我要投稿

为了更一步加强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高校科幻平台特从第二期星火学院科幻创作培训工程中选拔出20位同学尝试小说创作与作品评价结合锻炼模式,通过开设“希声”专栏展示他们对于创作与解读的思考。

评论者说:

《七重外壳》是王晋康老师于1997年在第九届银河奖荣获一等奖的作品。本文是王晋康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各处也无不透露着属于王老师的科幻素养与文学功底。

我们核心创作团B组很荣幸能够品读这篇文章,探讨相关的问题,交流各自的见解,以期从中能够有所收获,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之中。

我们精心筛选了七个问题,总结了各自的优质回答,组成一篇文章来向各位呈现。所有的问题和回答都源自小组内各个组员的思考。希望大家看完本文后,能够有所收获。


本文是一个开放性结局,你对此有什么解读与收获?

常家豪

▶▶▶七重外壳既是线索也是结果主角挣脱六重外壳后,最终在第七重外壳止步不前。这种开放式的结局,看似无意之举,实则早有预谋。

不论是主角不再直接喊出暂停,还是主角放弃继续怀疑当前现实的真与假,前面诸地方都有细节铺垫。也正因为有前文的铺垫,才让这种开放性结局有着不知三种的解读方式。

徐文翔

▶▶▶因为是开放性结局,所以关于“是否处于虚拟世界”的问题,实际上都可以问了。就连“主角何时进入了虚拟世界”这一点,也可以提出疑问。说不定,整篇文章都是主角处于虚拟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呢。

李柯迪

▶▶▶小说最后,主人公陷入了难以分辨虚拟和现实的状态,在多重虚拟世界中的经历影响了他的判断能力,以至于不相信琼了。吴先生的态度值得玩味——他似乎对这样的结果早有预料。那么故事开始时,吴先生邀请主角参加测试的动机就值得再次考量。

究竟是主角反应过激,还是他仍然陷于虚拟,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这样的开放性结局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与可读性。

刘力谋

▶▶▶本文的开放性结局,与其它的虚拟现实题材作品一样,给人带来一种“虚拟”、“现实”两个概念逐渐模糊的质感。而本文的开放结局更具有冲击力,因为它贯彻了文章探讨的核心与秉持的情感。

给写作的启示在于,是否使用开放式结局,取决于你的主题、情感是否需要这样做。如果要用,则应当向本文一样,将其思想准确地传达出来。

本文的一大核心是辨认虚拟与现实,你对本文的这处核心有什么看法和收获?

俞  畅

▶▶▶王晋康在《七重外壳》中,肆意玩弄着虚拟和现实。其中一句话我认为是相当深刻的,王晋康提到辨认虚拟和现实需要参考系。他解释成某种思维的惯性。这意味着,当我们生活在某个世界中的时候,我们天然就将生活着的世界看做是实在的、真实的,因为这是我们唯一的经验来源。

但当我们进入到某个虚拟世界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身经验同虚拟世界之间的矛盾。世界的样貌在此处或是彼处,同我们过往理解的不同。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分辨出世界同世界之间的差异。但当王晋康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两者的界线,让虚假越来越接近真实,一次又一次揭示主角所处身之处的虚假。最后,主角不得不开始因现实的经验而怀疑现实。

克里普克将虚构看做是“假装”,但当王晋康一次又一次将怀疑论的屠刀落在主角的头上之后,我们开始不得不动摇“常识实在”的信念。当我们努力说服自己相信常识的时候,我们恰好步入了王晋康为读者编织的虚构陷阱中。

曾慎泽

▶▶▶关于虚构与现实,我在跟组员交流后发现:“虚构”根本不可能被完全定义。就像“真”这个概念必须在无穷无尽的元语言中被定义一样,在确认“元世界”之前,我们可以给当前世界叠上无穷多的“世界”(前提是这些都是虚拟得极像的),然后随意指认一层作为现实。有时就算前一秒正常地行走着,也会不自觉地冒出一种不现实感。但是“真实感”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没在更高维度(或许所谓“高维”就是“逻辑学的上层”?)待过,谁也不知道。

说实话,要是告诉我现在的世界都是一台超级计算器模拟出来的,我大概也会信。只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存在的意义可能真要成为大问题了。不过无论如何,我觉得对初次体验的人使用多重幻像还是太过残忍了,简直比中统还FBI。这哪是小白鼠啊,简直就是散热池了。

刘力谋

▶▶▶犹如《盗梦空间》、《第十三层》一样,本文同样向读者抛出这种细思极恐的问题——如何分辨两者?在文中,主人公使用主人公认为的、在进入虚拟世界以前的记忆所产生的思维惯性,也就是利用逻辑工具来进行判断。作者还指出,无论是逻辑推理,还是初始变量,它们最终都不一定是靠不住的。而人感性的那一部分,则更难以接受这种事实。

所以看到最后,我感觉作者的意图似乎已经不止于探讨虚实之辨了,而是展示人的现实感在高技术下的消亡外壳真的只有七重吗?事实上从主角穿上外壳的时候,他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这是个复杂的技术问题”,一句简单的辩驳,事实上已经诠释出了人性在技术面前的无力感。这种迷茫感与现代社会的“堕落”结合起来,显得愈发沉重。

本文的叙事节奏时缓时急,你认为,在科幻创作中,应当如何来处理好文章的叙事节奏?

杨  程

▶▶▶节奏是一篇小说的“鼓点”。不同类型的小说,适合不同的节奏。这方面,对于作者的把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七重外壳》的节奏上,有些许跳跃感。

但是,这种跳跃感,本身也为该小说阅读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节奏跟着情节走,读者的心跟着节奏走,给人很别致的阅读体验。所以,我认为,节奏的把握,要看写的小说的类型,以及情节的需要。

徐文翔

▶▶▶本文的节奏时缓时急,好处是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叙事节奏的变化会不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创作中,文章的叙事节奏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不必苛求抑扬顿挫,但要保持基本的流畅度,同时详略得当。

曾慎泽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时缓时急的叙事都拿捏得很准。阅读嘛,既不能一直娓娓道来,也不能一下把故事全讲完,在推进的过程中吊读者胃口,作者写得爽,读者读着也痛快,两全其美,岂不美哉。

李柯迪

▶▶▶在传统小说叙事的“张弛”、“快慢”基础之上,科幻小说多了一层信息密度的“疏密”。要做到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故事行进的快慢适度,需要作者紧紧把控小说的冲突点,冲突次数越多、冲突双方越激烈,故事越紧张;叙事的篇幅越长,故事行进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信息量过大会导致读者应接不暇,信息量太小会让作者有水字数的嫌疑。总而言之,要把握好文章的叙事节奏,必须顺应故事本身蕴含的情绪。

刘力谋

▶▶▶本文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得当。我认为叙事节奏就是应该张弛有度,在铺陈故事、挖掘深度的时候,就应当不急不徐。而在高潮到来时,则应当毫不犹豫地一泻千里。本文多次在主人公试图分辨虚拟和现实的情节(尤其是缉毒的段落)保持紧张,实际上也能有效地传达出这种虚拟和现实模糊的不安感。

俞  畅

▶▶▶叙事节奏实际上可以描绘成一系列情绪的涨落。作者书写的时候未必能够直观把握住叙事节奏,有时候写的过分投入。对比读者,作者可能会将叙事看的过分高涨或者过分低落——往往会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影响。

至于如何把握好节奏,我认为一方面是作者在写作时要进入写作的氛围,不能在创作时浮于创作之外;另一方面是,时刻注意主角的处境,体会主角可能的感受和行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灵活地切换于诸多人物间,这就要求作者极高的共情能力和对叙事本身的把握能力。

文中有多处描绘了美国的社会现状,你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应当如何处理好对社会现状的描绘?

徐文翔

▶▶▶在创作中无法避免对社会现状的描摹,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能尽力还原科幻设定下的社会现状。核心是不要让读者产生违和感,作为背景融入于叙事之中。

曾慎泽

▶▶▶社会现状的描写,我认为关键还是把握“度”。不仅因为存在小说本身布局中喧宾夺主的问题,还考验着作者对这个国家熟悉的程度。要是写外国社会状况也靠想象,那还不如虚拟一个国家算了

刘力谋

▶▶▶本文的描述或许囿于年代因素,多少有些符号化,但总体来说现实感还是不错的。不过我觉得,如果要更深入地发挥“科幻现实主义”的要素,不妨引入一些“小人物”。

他们的行为和心路才是真正有触动性的。科学天才、学术精英和高知白领,并不是很接地气。

常家豪

▶▶▶如果不是很懂社会,就尽量不要去尝试书写一些社会的真实面貌,不然很容易翻车的。对社会的映射可以圈定在一个方面,在一个方面里细写,这样说不定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程

▶▶▶我认为,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是可以从故事中解读出对于社会的反思的。

写实性科幻小说,其实目的不在于单纯的去揭露社会现实,而在于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表达自己的核心观点,并传递社会正能量。我认为,能做到这样,这部小说的价值才会真正得到体现。

你是如何界定文章中的“偏题跑题”行为?在文学创作中有什么建议吗?


刘力谋

▶▶▶“跑题行为”我认为分为真假两种。本文中或许涉及一些假跑题,比如前半部分谈及的高技术设定,以及后半部分的缉毒之类的,但最终都起到了铺陈氛围、升华主题的作用。科幻文中应当适当有这样的假跑题,否则会很干瘪。

常家豪

▶▶▶严格来说,没有所谓的偏题跑题,一切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剧情。但要真有纯粹的“偏题跑题”,那这篇文章大概也不会有太好。

俞  畅

▶▶▶文学中的“跑题”往往出现在两种情况:1、作者不知道自己写跑题了,因为过分投入,或者强烈的表达欲,一口气写下去,忘记了叙事节奏或本身应当写的东西。(表达欲望导致的)。2、作者认真注意到自己表达的东西,并且也时刻注意书写的主题和内容,但是殊不知,文章和内容本身是有矛盾的。或者说其中很多思路是断裂的。(没有思考清楚导致的)前者是感性因素,那么后者就是理性因素所导致。对于前者,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写好之后再通读一遍文,看看是否有多余或欠缺可以增删。后者应当多思考,别无他法。

李柯迪

▶▶▶所谓的偏题跑题行为一般来说是作者在创作中留下的“闲笔”,闲笔就是闲话,与正事无关的话。

一方面,偏题跑题的部分,需要作者有相当的笔力,才能让闲话显得不多余、不无聊;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对小说内容的无关延伸和补充,可以起到放缓节奏或渲染气氛的作用。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要保留闲笔。

文中有多处提到了与核心设定相关度不大的科幻设定,你认为,在科幻创作中,应当如何来平衡核心科幻设定与边缘科幻设定的关系?

刘力谋

▶▶▶我认为这些“边缘科幻设定”实际上是必要的。一方面,其营造的未来感能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或者共鸣。另一方面,它也能制造高技术下的异化感、疏离感,本身就契合文章的精神。而本文很有趣的一点在于,有的科幻设定我认为实际上是在埋伏笔。

例如前半部分提到的“惯性能”汽车,其实在对应主人公在虚拟世界中也按照思维的“惯性”在判别世界的真伪。在创作中,这种内容其实可以尽量丰富,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把握度,不能拖累节奏。二是不要造成逻辑漏洞甚至悖论。在架构这些边缘设定时,要胆大心细。

杨  程

▶▶▶核心科幻设定与边缘科幻设定,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核心科幻设定,是一篇科幻小说的核心,如果没有核心科幻设定,那这篇科幻小说就没有灵魂。

而边缘科幻设定,是对于核心科幻设定的一种补充。但是,作者对于边缘科幻设定在进行创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自己的笔力,不可过多的描述边缘科幻设定,而忽略了核心科幻设定,以免“喧宾夺主”。

徐文翔

▶▶▶边缘的科幻设定只要做到不与核心设定冲突,不出戏即可。边缘设定最好融入于叙事之中,让读者感受不到新设定的存在。

曾慎泽

▶▶▶核心设定和边缘设定的关系,我认为和核心人物、边缘人物同理。边缘设定一定是要突出核心的,或者辅助核心叙事。不然还不如写一本架空百科全书。

你认为,创作这种以虚拟与现实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关键点在哪里?

刘力谋

▶▶▶“我认为关键点不应该再放在分辨虚实上,因为已经有大量像本文这种优秀的科幻作品已经探讨了太多的相似内容。

在创作新的虚拟现实题材作品时,应该更加注重其细节和真实性,把虚拟现实放在不同的科技树和文化语境中,挖掘更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和多元性。

常家豪

▶▶▶关键点有三个:对世界观的合理架构,对社会现状的几处映射,对剧情发展的铺垫陈述。虚拟与现实属实是老话题了。要写,不难,写得好,也不容易。如果连什么是虚拟和现实,二者的转换方式是什么,都没有想清楚的话,那最后的成稿不是一盘散沙便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俞  畅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俨然已经成为一对常青树一般的母题。这个主题已经被多种人多种角度重复书写过许多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写出新意似乎变得更加重要。

虚拟和现实之所以难写,其中一个问题在于,一旦结尾将文中所叙述的事件都归因为“某种虚构的产物”那么,行文中许多矛盾张力就很容易被消解掉。形成一种本体论意义被消解而产生的反高潮。如何让文中的意义不会因此消散,如何让读者不会有“受到蒙骗”之感,这就很考验作者的技术了。

常常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直到最后,才赫然揭示种种怪相的原因——仅仅因为世界是虚拟的。这样脆弱的根基又如何能托举起沉重的意义感?当然不是说不应该写这些虚拟现实的科幻母题,而是说,如何让读者的种种期待,情绪,以及文中的意义不会因虚拟而被消解殆尽,就相当重要了。

杨  程

▶▶▶问题关键点在于“科学”与“故事”相结合。虚拟现实类小说,主体在于“虚拟现实”,也就是VR技术,而VR技术已经在现实中实现,且虚拟现实类科幻小说也属于较为常见类型的科幻小说。

这样,一部成功的虚拟现实类小说,就需要在拥有基本VR元素的基础上,与其他同类小说产生明显的区分,也就是说,要在科学设定上下功夫,并把该设定不断完善。

像本文,主角从虚拟世界走出来,却发现,只是走进了另外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有了分层,这就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核心设定。第二点就是,与“故事”的结合,精彩的故事是小说的另一大核心,没有精彩的故事作为“肉”,再有趣的科学设定也只是空空的“骨架”。这两点缺一不可。

徐文翔

▶▶▶创作这类作品时最关键的部分是对虚拟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把握。如何使角色意识到自己处于虚拟世界,但又不至于太明显,让读者觉得设计得巧妙,是重中之重。

如果读者明显看出了虚拟世界的不合理,而主角没有发现,读者对主角的信任感就会减弱。如果完全依靠主角的特殊记忆难免产生机械降神之感,少了几分阅读的乐趣,最难把握的度也是这个问题的核心。

曾慎泽

▶▶▶关键点在“幻想与现实的边界”。

李柯迪

▶▶▶我个人认为,强调或者模糊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反差,是创作这种科幻小说的关键点之一。《七重外壳》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类似的科幻作品中,小说的角色往往陷入一种如梦似幻的境地,结局是主人公永远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或者回到现实。

人物在两个世界中挣扎的过程,构成小说的主线。这样的小说大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不完美,但又警惕于人们在虚拟世界的最终沉沦。


选文提供:常家豪

本场主持:常家豪

内容供稿:常家豪、俞畅、杨程、徐文翔、曾慎泽、李柯迪、刘力谋

排版:陈国豪

审核:张雁楠

“希声”专栏第九期|七重外壳,生命之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