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友事件”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
陈宏友事件
2月18日下午,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陈宏友前往安徽省庐江中学进行的感恩主题演讲。过程中,在PPT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下,陈宏友先讲了一些内容,“其输出的价值观大多和功利性相关,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
这些内容引起了一位在座同学的反驳。该同学上台从陈宏友手中拿过话筒,并说道:“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而引发全场听众热烈反响,听众随后纷纷退场,讲座也由此不欢而散。
19日午间,澎湃新闻记者多方确认了上述视频的真实性,视频中的讲座主讲人确为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陈宏友。根据现场网友反映,陈宏友在这段讲座开始前的内容中原话使用了涉及性别、国籍与族群的低俗、不当言论。
陈教授说:
“读书是为了与外国人的优良基因结合,从而产生更强大的基因”
“读书就是为了钱”
“金钱就是一切”
陈宏友
男,现为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安徽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库特聘专家。
陈宏友曾获得安徽省高等院校首届“省级教坛新秀”、第十批荣誉校友(2012年9月当选)、合肥师范学院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为什么这样的教授会存在,而且大行其道,且不是个例,因为我们有些社会地位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某些身居高位的人本身能力一般,价值观扭曲,甚至一无是处,但他就是能在这个位置掌控这很多年轻学生的希望。学术界尤为严重,请问这样的学术环境,真正的人才要么逃离海外,要么被直接扼杀,要么被折磨的麻木。我们怎么发展!现在已经不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情况,而是有些盛粥的勺子就是一坨屎。
王福重(北大博士):呼吁农民不要用收割机割麦子。他认为这会污染环境!
董克(清华教授):很多年轻人抱怨收入不足,其实就应该不足,不然怎么努力奋斗?就像女孩子没有好看的衣服才会想起来去买。
任泽平(经济学家):把国内的法定结婚年龄下降至18岁
丁佐宏(全国工商联常委):66岁到79仍是中年,要鼓励60岁以上出老群体再就业。
许宪春(经济学家):如何解决疫情影响下的普通人生活难题和收入减少的问题,第一,可以用自己的私家车拉活;第二,可以把自己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收房租。
宋清辉(经济学家):中国人的假期太多了,全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加起来,一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休假,严重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建议假期减少一半。
董藩(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建议地方出台政策,让农民进城买房。可以降低首付,增加贷款年限,允许退休之后还可以继续还房贷,让农民都买得起房。农民住在城里仍然可以种地,他们可以开着车子过去种地。
赵燕青(厦门大学教授):适当处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陈浩(经济学家):国内家庭平均总资产300万正常,现在谁家还没有个50万的现金呢。
李剑阁(经济学家):我们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老百姓工资太高,要降。
梁建章(人口经济学家):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
孟晓苏(经济学家):把每年新增的15万亿储蓄拿出来买房,全国经济就盘活了
“专家”作为一种身份,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是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年轻人大部分刚步入社会,囿于自身知识有限,在求职、生育、情感、养老、理财等领域,有时需要听取专家意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客观地说,在专家群体中,有不少肚里“有货”的学者,令人尊重。比如,有的教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讲解法律知识;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解决年轻人的情感问题。
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共情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
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
年轻人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此类“雷人建议”一出,往往会导致情绪对立。
个别专家的“伦理陷落”尤其值得警惕。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包装,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涌向互联网平台,冒充权威之声,甚至“跨界”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现象大肆评议,目的是为博知名度、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
还有个别专家,丝毫不顾忌年轻人的感受,放弃学术中立原则,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让年轻人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以至于拉低了年轻人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
可怕的是这些言论么,不是。可怕的是这些言论的背后,能够广泛散播,且这些教授都是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他们一句话可以左右一个学生的未来。
成功模式单一化。价值观扭曲。
“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只要你的目标对你来说是有意义 的、有价值的,达成了目标,你就算成功的。”成功的定义应该更多是个人的自我实现,通过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目标。而不是社会定义的金钱大于一切。经济快速发展来带的全民价值观单一,不是简单的成功标准的问题,带来的后果不敢想象。要知道“钱”归根结底只是个工具,是个途径。每个人的追求应该是更高的自我实现,是高道德标准的自我约束,是积极的团结与努力,是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
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成功的单一,不是金钱的多少,应该是道德!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曾经是我们多么美好的现实,自从王浩法官一句话,中国道德水平退步了50年,中国人民的本质是善良的,可某些丢弃良心的份子利用了这份善良,而且不用收到制裁,邪恶便会变本加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专家的言论不是自娱自乐的降智玩笑,他们在影响这舆论的走向,污浊社会的空气,扼杀年轻人的希望与梦想。我们需要的意识觉醒,社会需要过滤人渣。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不是钱,是“德”。我们不该把法律作为一条线来遵守,因为那是最低的道德标准。我们要用道德约束自己,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努力实现。在乌云密布的时候,要敢于站出来以雷霆之姿捅破乌云,阳光必会撒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