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五十二章 古谚

2023-08-29 08:50 作者:红林主人  | 我要投稿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五十二章 古谚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通过伯夷与齐叔的故事来定义庸臣。伯夷与齐叔的故事很让人想不通,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君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韩非子将伯夷、叔齐、豫让此类人定义为无益之庸臣,也就是没有用的臣子,庸臣都“不畏重诛,不利重赏”这样的人国家律法对他们不起作用,所以韩非子说“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 不能够用刑罚来限制他们,不能够用赏赐来支使他们。这种人自视清高,自以为是,愤世嫉俗,毫无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避世离俗,是韩非子所鄙视厌弃的人,却是当代君主所称赞访求的人。

韩非子眼中的庸臣,没有“入世”精神,就是世人眼中远离尘世的佛家都要讲“佛法不离世间法”,可以说“入世”精神是所以宗教与主义的精髓所在,一切教义与主义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存在的,而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就是实事求是。法家的依法治国论就是要解决当下社会实际问题的,其核心就是奖罚,而伯夷、叔齐、豫让此类人不畏重刑,不图厚赏,就让国家律法失去了约束力与规范意义,自然他们也不会遵守国家律法,这有点失去“人性”的感觉。韩非子认为人喜赏怕罚是天性,才有了以赏罚为核心的律法,但伯夷、叔齐、豫让既不畏罚也不喜赏,就无法纳入到依法治国的范围内,这让韩非子很无奈,所以说他们是无益之臣。

韩非子讲完庸臣后,用一个古谚开始总结《奸劫弑臣》,他讲的是“厉怜王”这一经典典故。原文【谚曰:“厉怜王。”此不恭之言也。虽然,古无虚谚,不可不察也。此谓劫杀死亡之主言也。人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而恐父兄毫杰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诛于己也,故杀贤长而立幼弱,废正而立不义。】

古话说:“麻疯病患者怜悯君主。”这是对君主不尊敬的话。然而古代没有虚妄的谚语,不能不详察。这句话是针对被劫杀死亡的君主说的。君主不用法术来驾驭他的臣下,即使年龄高而资质好,大臣也还要得势擅自处理和决断事情,而各为各的私人要事忙碌。害怕君主亲戚和豪杰之士借助于君主的力量来约束和诛罚自己,所以杀掉贤良成年的君主而拥立幼小懦弱的君主,废掉正宗嫡子而立不该继位的人。

韩非子不以说教为主,而是以实例来说明,以依法治国论来诠释“厉怜王”,并提到结论。君主不实行依法治国,即使再有权威与资质,不法大臣还是会得势擅主,营私舞弊。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杀掉幼主,废嫡立私。这就是君主不依法治国的结果,这样的结果韩非子说了许多次,就是要提醒君主,不能再执行所谓的仁义惠爱的治国策略,还是要依法治国。韩非子卖个关子,他没有告诉我们连麻疯病患者都怜悯的君主到底是谁?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开倒倒,起起落落,原因众多,但归根到底还是管理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是老板的问题。公司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照搬。管理,首先要有制度与流程,其次是依制度办事,按流程审核,第三是按实际情况对制度与流程进行优化。制度是规范行为的,流程是规避错误与虚假的。所以,失败的老板与老板的失败,不要怪任何人更不要怪社会,一切都因自己而起,因为你是老板,是事物的主体。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五十二章 古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