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个人游戏记录02 芬兰的胜利——初战苏联

作者声明:此为真实个人游戏记录回忆,不造假,但在具体的对应时间上可能有所差异。、

击败苏联,在钢铁雄心4中无论是德军还是轴心国盟军,都是极其困难的。芬兰如果想要击败苏联,最重要的必然是联合德国一齐进攻,且毫无疑问的基本上不可能独立击败苏联。
我在游玩芬兰的经历中,对苏战争尝试了十余次,大部分时候是德国比芬兰更早的崩溃掉(西线登陆问题很大)。而最主要问题在于,德军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组织度由于部队的大量堆叠,后勤紧缺,无法维持,最终导致苏军的组织度在很多地段甚至高于德军,这意味着德军和苏军的战争最需要的就是新战法——德军在钢4中无法如现实中随意实施的闪击战和突击合围战,而人力紧缺的芬军,更是要积极承担起闪击突击的职责。
好东西都要压轴,我不妨先谈谈我的两次比较成功的尝试中,相对失败的第一次。

个人有个习惯,在操控部队时,一般会将番号逐一翻译,偶尔甚至还会加以命名。无论是游玩番号较多的东方势力还是芬兰,甚至是德军。
在第一次尝试中,芬兰被迫卷入了苏芬战争,在苏芬战争爆发的时候,我的18个整编师尚未成型,大体上作战兵力只达到了满编的75%。这是几乎无法作战的,而且我也没有出一营跑马的策略,更何况德军根本没有参战。因而我选择了退让。跑的快一点的早早撤到了图尔库和赫尔辛基、瓦萨,跑的慢的就被苏军一路尾追。就这样,我失去了卡累利阿等地,芬兰刚刚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毁于一旦。而距离1941年仅剩1年多,工业几乎被腰斩简直是重创。
在原计划中,我希望在1941年开战前,将卡累利阿边境的几个师实现摩托化,并建立一个中型装甲师。然而由于工业体系的丧失,而瑞典又被纳入保护国,我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在1941年苏德开战,并且芬兰加入轴心的当时,只有一个轻装甲师(命名为“芬兰”装甲师)建立,另外在列宁格勒北侧的两个师也实现了摩托化。就这样,仅仅19个师的芬兰投入了战争。

芬军初期收回了卡累利阿区域,而再次出击的苏军仍然没能突破卡累利阿东面的防线,而两个摩托化师、一个轻装甲师和几个预备步兵师的兵力迅速冲开了列宁格勒步兵和坦克构成的防线,并且直接攻占了这座城市。北线的三个步兵师冲进了萨拉,很快被差不多五倍的苏军骑兵和步炮部队压制住。北线的集团军虽然只有三个师,但机动坚守,一直到一个多月后德军赶到填线为止,由第7师控制的萨拉仍然没能被攻破。
德军在多次进攻后突破到普斯科夫、塔林,很快逼近列宁格勒附近。北线也有大约20个师从挪威赶到,慢慢地填满了战线。此时我由于基础重装备不足(后备储量和生产量,加在一起都没法迅速填补当下19个师的前期作战的损耗,),出了一个昏招——成立单6步和9步的作战部队,美其名曰“国民师”。鉴于剩下的人力,我陆续批准了6个师成立,并基本上全都安插在了北线。事实证明,这些师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很快蒙受了重大伤亡。

然而,在列宁格勒一线,我军却高歌凯进。在德军基本上离列宁格勒咫尺之遥时,我终于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战:卡累利阿前线的近8个师开始向原卡累利阿、东卡累利阿发起进攻,列宁格勒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开始沿着拉多加湖南岸向季赫温推进,步兵师在中央,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在右侧翼。突破迅速,芬军很快包围了季赫温。德军的前锋装甲部队和步兵从列宁格勒南面突破,向东逐一击溃了苏军。此时,芬兰机动部队基本上赶到了斯普里河南岸,开始封锁苏军为数不多的退路。卡累利阿方面,进攻打得比较艰苦。但随着一支苏军师莫名其妙的北调,在中南部出现一个缺口,2个步兵师汹汹而进,开始沿着拉多加湖北岸冲锋。先锋部队很快攻占了彼得罗扎沃茨克,苏军防线开始逐渐分崩离析。彼得罗扎沃茨克-拉多加湖和斯普里河之间有大约7个师的苏军被包围,并在两星期后基本被全歼。在这一线北面还有十余个苏军师。大约3个师的作战部队向北转进,开始将它们逼向科拉半岛。

开战后大约半年,芬军从斯普里河以南的部队和大批德军共同冲锋,基本上打进了高尔基和沃洛格达。芬军的南部前线大约12个师(包括2个摩托化师和一个轻装甲师),分为三个突击集群在重点地段突破。本来德军在诺夫哥罗德一带已经出现部队堆叠的压力,但芬军趁热打铁,在这一期间凭借时间差的组织度差距,很快将苏军赶向东方。
然而,这也是第一次失败的开始。芬军除了在战争初期在拉多加湖以北歼灭2个师,在斯普里河一线全歼了7个师,又在季赫温围歼了5个师之外,并没有再继续打什么大规模的围歼战。这导致了芬军很快陷入了阵地战的泥潭,伤亡开始飙升。在近一年的时间内除了攻占整个科拉半岛之外几乎没有新的进步。
很快地,北线的国民师等等都开始南下,13个师(包括6个战斗力低下的国民师)开始沿着白海向着阿尔汉格尔斯克方向推进。在连续渡河作战的过程中,国民师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在攻占阿尔汉格尔斯克后,由于补给和组织度的双跌,芬军又被迫后撤,德军和匈牙利军队后续跟进也毫无效果。
不久后,沃洛格达前线的人力缺口也开始大幅度提高,我也被迫裁撤了全部6个国民师,将全部人力集中于各支主力部队。很快地,连裁撤下来部队,缺口也填补不了了,被迫将征兵政策向极限发展。然而尽管如此仍然危机重重。
此时我做了一件事,这件事也成为了我下次成功的重要经验基础。将沃洛格达前线组织度尚好、兵力尚还充足的7个师抽调出来,沿着前线一路向下,准备在中部薄弱点发起闪击突击。

在这一时期,轴心国军北线基本就到沃洛格达为止,但南线已经在喀山附近形成了一个大突出部,罗马尼亚军队也完全攻占了整个高加索,并且向斯坦地区推进,由于兵力缺口,此时的轴心国军已经在全线陷入了僵持阶段,毫无成果,而在喀山的突出部则岌岌可危,基本上已经快被苏军灭掉了。新到的7个师在喀山周边打了一仗,将渡河突进的2个苏军师灭掉。德军也稍作反应,基本上实现了稳定。芬军继续向南,在乌法西面终于抵达了我预订的目标点——个人计划便是向乌法附近打响突击战。

然而,这次突击尽管有着比较好的组织度加持,装备缺口却再也跟不上了——没有维修连的设置,意味着基本上无法从敌军手上获得装备,现有的火炮,各师几乎都只做到半满,反坦克炮大部分师都已经没有了。而芬兰装甲师残存的坦克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了。然而这些部队却还是芬军中状态最好的!乌法突击战的结果可想而知。经过血战,芬军以极大的代价攻占了乌法西侧大片地区,然而再继续进攻就成为了不可能......很快,苏军的部队集结起来,芬军被迫撤退,与此同时,喀山、斯坦地区的轴心国军开始在苏军的反击下败退。而在两个月前在西线登陆的盟军,此时已经达到了50多个师。这场战争基本上输了。
芬军伤亡超过30万,人力几乎被彻底榨干,而战果却仅仅70余万。这个战果堪称羞耻。尽管我很清楚在卡累利阿作战的时候这一数字仅仅是5万对40万,但后期的糟糕指挥和阵地消耗策略、以及严重的装备缺口彻底葬送了这支军队,因此我也异常自责。
在这场战争后我便总结了三条经验,这成为最终消灭苏联的法宝:
1. 培训精锐部队,避免低级别部队填鸭式作战,多打突破合围战,少打阵地平推战。
2. 建立维修连,降低反坦克炮与防空炮在各师的配属,增强突击辅助部队。
3. 避免阵地战,避免硬碰硬,趁虚而入。

下一篇将会比较长,用来介绍灭掉苏联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