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百年东北大学:从东北最高学府,到一流工科强校

2023-04-26 09:50 作者:未名林  | 我要投稿

大学的发展,与所在城市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不能说城市的繁华与衰败决定了大学的成败,但城市的经济、文化、产业等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造成影响。

昔日的西北名校——兰州大学,曾经在建国之后,借着“两弹一星”的东风,成为名震全国的重点大学,掀起了令人敬佩的“兰大现象”;然而,近些年来兰州的经济实力,已经能以再给兰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与之相反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跃,给高等院校提供雄厚的经济支持和人才输送,使东部地区的高校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高校的标杆,“华东五校”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说明。

位于东北地区的老牌名校——东北大学,成立之初由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度成为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如今,东北的经济地位比起建国初期有所下滑,就连东北大学的实力也大不如前。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走过百年的东北大学,到了今天依然是国内一流大学,也是名声在外的理工科强校。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看看百年岁月中,这所名牌大学所经历的沧桑变化。

东北大学校门


百年东大,厚积薄发

1923年4月,当时的奉天省正式筹办东北大学,并于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之印”,这一天被当作是东北大学诞生之日。直到今年,这所大学已经走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光景。

东北大学(简称“东大”)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有三大校区,在河北秦皇岛则创建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形成“一校两地四校区”的格局。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在东大读书,能够感受到在北方特有的广阔与大气之下,这所名校所具有的苍劲雄浑。一代又一代的东大人,勇于探索创新,书写了属于东大的骄人篇章。

经过百年的沉淀,今天的东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涵盖理、工、文、法、经等多种学科门类。学校入选“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等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名单,不仅是东北地区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高校,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盛誉。

东北大学图书馆


根据东大官网的数据,东大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5万余人,有专任教师2938人,师生比约1:17,在“双一流”高校中处于中游水平。

在东大,闻邦椿、柴天佑、王国栋、冯夏庭、唐立新等5位两院院士领衔,打造了强大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全校现有各类研究机构10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国家级科技基地有12个,成为学校师生科研、教学的“神兵利器”。

东大的工科实力强大,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级,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

强大的工科实力,使东大成为无数优秀学子向往的学府。这种向往,并不是今天的东大才有的。从成立之日起,东大就一直以建设现代化强校为目标,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人才。

100年来,东大见证了太多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时刻。今天,东北大学校园的早期建筑,也就是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的东北大学旧址,已经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老的建筑,依然闪耀着历史的荣光。

东北大学旧址



出道即巅峰:打造东北最强校

上世纪20年代,正值多事之秋。虽然战乱频发,但中国人自上而下都知道,强国需要人才,而育人必先建学校。东北大学的建立,就承载了为当时的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使命。

1922年,时任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的王永江开始筹办东北大学,并出任首任校长。1923年10月24日,东大正式开学,从此便开启了光辉的百年历程。

早在建校初期,东大就被寄予厚望。尤其是1928年开始,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出任东大校长,更是立志要把东大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学府。此后,敢为人先的东大,就一直以引领的姿态阔步前行,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有许多开创先河之举。

张学良先生像


东大的学校建筑效仿德国柏林大学进行设计,校内建筑宏伟大气,壮丽辉煌,图书馆、理工科大白楼、实验室、大礼堂等建筑鳞次栉比,更有当时亚洲最大的体育场。这些建筑从1923年开始建设,一直持续到1930年全部完工,至今依然矗立在皇姑屯北陵大街,也就是今天的东大旧址所在地。

彼时,张学良校长先后捐出其父张作霖的大部分遗产约180万银元,用于东大的校园扩建、礼聘学者、购置先进实验设备,以及资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等。

一时间,东大名师荟萃,汇集了刘半农、章士钊、黄侃等当时著名学者。1928年,刚刚结束欧洲考察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应邀来到东大,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建筑系,培养专门研究传统建筑的人才,点燃了中华民族建筑复兴的火种。

东北大学建筑系教师(右二为梁思成)


为了让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技能,东大还在学校附件建设了设备先进的工厂供学生使用,聘请了留德归来的杨毓桢博士出任厂长。学习成绩优异者,还可由学校出资,选送出国留学深造。

除了教学上,东大还极力倡导男女同校,开始在国内高校招收女大学生;同时,学校极为重视体育教育,并派遣学校学生、百米全国纪录的保持者刘长春参加了1932年在洛杉矶举办的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中国出征奥运会的第一人。

东大教育思想和育人方式之超前,在当时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到了1930年,东大已发展成为设有6个学院、24个系的一流院校,在校学生3000人,堪称当时东北的第一学府。

遗憾的是,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大成为第一个被日军破坏的大学,不得不举校南迁。东大先后前往北平、陕西西安、河南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办学,一直到了解放之时,再度回到北平和解放区长春办学。

内忧外患,点燃了东大学子的爱国热情。流亡期间,师生们不忘一边艰难复课,一边助力抗战,在“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爆发的时候,成为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直到今天,这种爱国情怀,一直深深埋藏在东大人的心里,从未丢弃,只要国家需要,就会有东大人的身影。

东北大学原校门



分分合合,定位工科

在东大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合并了冯庸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等学府,直到建国前夕,当时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大的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

1950年8月,沈阳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工学院(简称“东工”),由冶金专家靳树梁出任院长,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基本上奠定了学校以“工学”为主的基础。并且,这种基础,在全国院校大调整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建国之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院系大调整,原本多元化的高校发展格局,被调整为以“专门学校”为主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全国院校中又以“工学院”为最多——东北工学院便是其中之一。

短短几年,东工经历了3次重大调整:

· 1952年,先后有先后有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所院校的学科和系,包括电机系、采矿系、冶金系、土木系、建筑系等并入东工,极大地增强了东工的工科实力;

· 1952年8月,东工数学系、物理系、化工系、地质系被悉数分出,实力大减;

· 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时,东工曾经引以为傲的全国高校第一个建筑系、土木系西迁到西安,组建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原东北工学院校门


东工分分合合数次,至此格局基本定型,也确立了以“工科”为主的学科发展方向。在往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东工秉持“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改革和研究成果。

东工产生了中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控轧控冷技术等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疲劳设计专著《疲劳强度设计》,创建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科学园,在工科领域享有盛名。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东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院校。1993年,学校获批,重新更名为“东北大学”,并且聘请了已经恢复人身自由的张学良先生为名誉校长。

历经数次变迁,东大再次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出发。不同的是,20世纪末期的中国高等院校,正面临再次重大调整,不管是国家对高校建设的支持程度,还是高校之间的竞争的激烈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东大所面临的机遇和调整,也是前所未有的。

东大校训



新东北大学,新发展征程

时移世易,岁月变迁,高校之间的优胜劣汰,同样不可避免。尤其是,随着东北经济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华东五校”“中坚九校”为代表的高校新势力迅速崛起,东大的发展变得十分缓慢。

今天的东大,依然算得上是一所实力强大的院校,但也不得不承认,它早已没有了“东北第一学府”的荣光。在“985工程”中,选出了39所高校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院校,东大虽然入围,却是三所“B类”学校之一;

2017年,第一轮“双一流”院校中,42所院校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而东大同样在6所“B类”学校之列;

在学科建设方面,东大的建设同样稍显乏力:仅有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大没有一个学科获评A+,有4个学科获评A级,而最强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却仅为A级。

东大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不管是综合实力还是学科建设,东大都基本上处于“985工程”的末流,着实令人遗憾。即便如此,东大依然努力地发挥自身在工科领域的优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十三五”以来,东大所承担的各类科技项目超过900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共计320余项,其中就包括极具分量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14项。

东大的控制科学与工程,曾经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位列榜首,该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便坐镇东大。东大在这一学科的优势,吸引了全球最大的提供工业自动化设备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关注,在东大建立了罗克韦尔实验室。该实验室建立不仅为东大提供了行业先进的科研设备,也使得东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到自动化领域国际前沿的技术。

东大校内


如今,东大所创建的全国大学第一个科技园,已经升级为“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这里,东大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从这里走出的东软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其创始人兼董事长刘积仁先生便是东大的优秀学子,也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东软集团也是东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重要的实习基地,是东大产业办学的一个典型代表。

百年东大,愈久弥新。走过整整一个世纪的东大,正值青春年少,一代又一代的东大人,践行“献身、求实、团结、创新”的作风,总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福东大,下一个百年,越来越好。

百年东北大学:从东北最高学府,到一流工科强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