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山东名校联盟二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历史考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帝时代指的是古史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根据文献记载,“五帝”的提法当始于西周或春秋时期,目前所见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都在晚商以后。东汉的《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赫胥(黄帝之孙)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官室。”这表明
A.先民对远古时期记载丰富
B.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
C.古史记录系统的周密完备
D.传世文献提供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可能
2.出土汉简“里程简”对长安到敦煌的驿置(馆舍、邸店、邮驿站点)有详细记录,其中所记载的驿置是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停靠站点,而不是一般的地名。该驿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
A.传播农耕技术
B.发展民族文化
C.畅通丝绸之路
D.治理边疆地区
3.考古研究发现,汉唐墓葬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其形制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到了宋朝,未获得诏葬的高品官和中低品官的墓葬中则出现了与庶民墓相仿的“从俗而葬”现象。这表明宋朝
A.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趋势
B.封建伦理观念已受到冲击
C.市民阶层的地位获得提升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4.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极为严密,除仍实行宋明时期的弥封、誊录之外,还增加了复试制度与磨勘试卷环节,此外对于科场舞弊者亦是严加惩处。这些做法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保证了科举制度规范有效运行
C.实现了社会公平
D.消除了科举中的徇私舞弊现象
5.晚清税则在计量规格和计量单位的使用上,经历了由中式主导到中英混合使用再到以英制为主的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同步化的转变。这一变化反映出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救亡图存的逐渐深入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天朝上国观念的消亡
6.五四运动前夕,《申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报道多以反映各方思想和动向为主;到五四运动期间,《申报》则多次发文报道、声援学生运动,随后又以广告的形式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刊物。这说明《申报》
A.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B.有效拓展了国人的国际视野
C.具有一定进步和正义的立场
D.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等重要论断。这些论断
A.表明农民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B.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提供了土地革命的理论依据
8.图1为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版画《热火朝天》,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车间工人分工明细、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逐步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一五”计划已经基本完成
C.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高涨
D.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9.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对企业超产自销工业生产资料的加价幅度限制,由供需双方协商成交,对统配煤矿实行承包制,超产油品实行市场调节价。这表明我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化
C.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D.企业已拥有生产的自主权
10.12世纪中叶,英国亨利二世出台了“盾牌钱”政策,即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在军事上对骑士的依赖。“盾牌钱”政策的出台
A.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
B.标志着英国骑士制度的瓦解
C.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
D.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1.近代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许多金匠、石匠、木匠和其他那些可怜的工资劳动者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优秀的神学家”的社会现象。这场运动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12.图2为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B.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D.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
13.1920年底,俄共(布)第一次国民教育问题会议决议将七年制学校定为普通学校的主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学制为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此后,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通过法案,亦决定把原第二级学校改组为中等技术学校。这些措施旨在
A.完善教育结构层次促进教育发展
B.保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必备人才
D.强化普通学校与实际生活联系
14.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
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
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
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
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
15.1951年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位想做麦田守望者的中学生霍尔顿,只身在纽约的繁华街区游荡时所经历的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梦想破灭的心路历程。由此可知,该书意在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
B.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
C.揭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
D.反映美国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现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禁酒令:保民生?护社稷?
材料一
尽管乾隆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烧锅方经查拿,而又闻彼处复行开设”“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于是乾隆后期对烧锅的严禁发生了明显变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严禁政策有所松弛。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部分地区恢复了烧锅税。
——摘编自牛贯杰、王江《论清代烧锅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摘编自赵利杰《试论高粱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及初步推广》
材料三
据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四月,以承德、辽阳等地区为例,当地粟米价格自八钱至一两四钱不等,高粱价自五钱五分至四分不等。在山西榆次、朔州等地,酿酒基本利用高粱,依照酒的品质优劣,价格每斤70钱到100钱。
——摘编自罗格《食物改变历史(上卷):五谷兴替背后的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禁酒令的实施状况,并分析其成因。(13分)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武昌起义)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
——摘编自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1913年)
材料二
我以世界革命运动自俄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不懂的人以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以暴易暴的,不知列宁及万国共产党已再三宣言,专政是由资本主义变到共产主义过渡时代一个必不可少的办法。……试问政权不在手,怎样去改造社会?……战胜的国际的托拉斯的组织(指国际联盟)将越发巩固,工人真是动也动不得了!第二次资本家的大战战场必在中国。我们还不应准备么?
——摘编自蔡和森《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致毛泽东同志的信》(19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蔡和森的革命观。(9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民教育的奠基
材料一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
材料二
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二、创办人民大学,培养建设人才,这是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四、新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此外,必须维持原有学校,逐步改善。
五、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
六、积累经验,逐步改革旧教育制度。
七、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用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
——摘编自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1949年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教育的奠基”进行历史阐释。(12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列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演说的内容节选。
演说一
“作为一个人,(我)时刻准备着在一场公正的调停中发挥作用,并以朋友而不是党徒的身份谈论关于和平与和解的建议。”“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保持中立。”
演说二
“目前德国对付海上贸易的潜艇战其实是以人类为敌。这是针对所有国家的战争。……我们绝对不应感情用事。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维护权利,维护人权……这样我们将为世界最终和平,为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德国人民的解放而战,为大大小小各国的权利和世界各地人们选择自己的生活与服从权威的方式的特权而战。”
演说三
“昨天对夏威夷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遗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
演说四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注:以上演说一、二属于威尔逊,演说三、四属于罗斯福。
——摘编自陈飞《影响世界最强音——美国总统演讲全集》、查明建等《富兰克林·罗斯福经典演讲词赏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5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