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坚决不跪,并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妖妇
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坚决不跪,并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妖妇,最终他被打断膝盖骨,并提前行刑,死时仅仅只有45岁。
民间流传着“肃顺不死大清不亡”的说法,可是此人最终还是惨死于慈禧太后的一声令下。
爱新觉罗·肃顺是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出身华贵,家族煊赫。
肃顺从小就十分机敏,行事和他的父亲一样果断,众人也都认为他将来必能有所作为。
肃顺早年的官职并不高,在侍卫处任职,但是肃顺从来不抱怨大环境,在其位便谋其职。
直到1836年,在军中表现出色的肃顺凭借优秀的成绩顺利坐上将军的位置。
后来,肃顺又一步一步爬上了“三品官”的位置。
1851年,清朝的第九位皇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即位,年号咸丰。
咸丰帝十分看好肃顺的能力,平日里对他也是颇为关照。
在咸丰帝的“偏爱”下,肃顺再一次完成身份的进阶。
咸丰帝即位之后,肃顺先是在内阁担任学士,而后兼任军中副统领、护军统领,可谓是步步高升。
这也让肃顺逐渐膨胀,变得目中无人起来,因此也得罪了许多人。
1854年后,肃顺更是接连升迁,最后坐上了正式都统的位置。
后来,肃顺在朝政上也有了说话的权力。
肃顺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他直爽、敢言,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嚣张。
虽然咸丰上位之后,为拯救早已是“落日余晖”的大清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大清的衰败已经注定,难以挽回昔日的辉煌。
面对大清的颓废,肃顺不甘心,他建议咸丰帝使用汉人,因为肃顺认为有能力的汉族官僚能帮助大清王朝度过重重难关。
肃顺的这个建议是大胆的,同时更是危险的。
虽然受到多人的反对,但是肃顺并不退却,不仅编练出了一支新兴的私人武装,而且还自筹军饷养活十多万军队。
肃顺的这种胆识与谋略,让咸丰帝对他更加欣赏。
事实证明,肃顺的建议是正确的,汉人确实有能力帮助大清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尽管这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使用汉人的决策终究是“功大于过”。
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北京,咸丰帝向北逃亡,逃亡前将诸多大权全权交予肃顺。
当时,肃顺可谓是身兼数职,肩负重任。
1861年7月16日,咸丰帝驾崩。而后,根据咸丰帝生前立下的遗嘱,朝中预备扶正年幼的皇太子载淳为帝。
年幼的载淳显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在这时,慈禧试图涉政的欲望便更加强烈了。
可是,要想让载淳正式坐上帝王之位,还需要慈禧太后在圣旨上盖章。
肃顺拿着圣旨找到了慈禧太后,虽然他早就听闻慈禧太后意图涉政的想法,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肃顺不认为一介女流之辈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
慈禧太后一再拖延盖章的时间,这让肃顺也无可奈何。
可让肃顺没想到的是,慈禧太后的手段竟然如此高明,她扣押了圣旨,而后以此为筹码要求盖章后众大臣能允许自己可以”垂帘听政“。
面对慈禧太后这个不可理喻的要求,肃顺破口大骂,直呼慈禧太后是异想天开。
也是在这时,肃顺和慈禧太后结下了梁子。
最终,慈禧太后通过各种手段还是成功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权力。
尽管朝中的众大臣都对这个现象感到不能接受,但是终究还是迫于慈禧太后的权势无可奈何,只能任由着她胡来。
可是心高气傲肃顺不愿意就此妥协,他先是批判慈禧太后的这种行为,彻底地惹怒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决定永绝后患,于是和奕訢结盟,意图陷害肃顺。
肃顺当然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他手中掌握着许多大权,虽然性格跋扈的他在朝中没有亲近之人,但是他在朝中的威望是不可否认的。
可是肃顺终究是没有敌过慈禧太后,最后被关进了大牢,等待慈禧太后的处置。
被关押在大牢里的肃顺依旧不服气,大骂慈禧太后是个祸国殃民的妖妇。
这让慈禧太后怒不可遏,提前了肃顺的死期。
在被押去刑场的路上,肃顺也不曾向慈禧太后求饶,一路都在骂慈禧太后。
随同的侍从害怕被慈禧太后怪罪,于是将肃顺的嘴巴用布条堵住,并且将他的膝盖骨全部打碎,强迫着他跪倒地上。
可是尽管如此,肃顺还是嚷嚷着向慈禧叫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