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万里长征路,带着全奖去探索

背景介绍
本科: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专业:大气科学GPA: 4.56/5.0标准化考试成绩:TOEFL 104(S:23) GRE: V151+Q170+AW3.5获奖情况:国家奖学金、海航奖学金、人民奖学金一等奖科研经历:校内一段,暑研一段,另有国际科考经历录取情况:Texas A&M University Atmospheric Sciences (Ph.D.), Penn State Meteorology (Ph.D.), McGill University Atmospheric & Oceanic Sciences (Ph.D.),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mospheric & Oceanic Sciences (Ph.D.)
个人经历
高考时我被录取的专业是南大的地学实验班,当时主要是考虑“2+2”的培养模式下对于专业选择有更大的空间和余地。大一大二在实验班的学习是比较辛苦的,主要是因为我们是学校开办的第一届,课程设置等都有很多“试验”性质。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许多同学都对未来的规划有些迷茫,一方面要考虑对于具体专业的选择,另一方面更要思考本科毕业的出路。我个人是从进入大学之初就有了出国留学的目标,因此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努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无疑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热点,同时更是与每个人类息息相关的威胁。当我了解到大气科学几十年来的进展,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可以继续探索的方向。
出国准备
进入大学伊始,我先明确了保持较好的学分绩的目标,努力拿到一个较为出色的排名。在地学实验班的学习中,课程设置繁杂,既有地学四院各自最为重要基础的核心课(包括数理化基础课),又有由四院共同设计的交叉性平台课。在课表繁重日日早课的情况下,我还是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课业上,取得实验班排名第一的较好成绩。关于标准化考试的准备,我个人觉得GT成绩对于理工科PhD的申请并不起到决定性作用,通常达到一个标准就可以:托福总分100+(口语23+),GRE总分320+,AW3.5+。根据我个人备考的经验,我认为学习周期越短越好,有条件的情况下脱产备考确实效率高:比如我的托福备考,从开始上网课到考出理想成绩一共是6周时间;但相反我的GRE备考就有些失败,前后拖拉了很久,后来反思到可能一方面并没有掌握解题技巧、另一方面词汇的准备不太到位。为了拿到理想的GT成绩,备考考试技巧很重要:比如托福口语模板的背诵和相应常用逻辑串通的联系、听力快速笔记和限时训练、GRE阅读常用的排除法等等。
科研训练则是PhD申请中一大重要的方面。在开始参与科研之前最好是能够明确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越具体越好,一定尽早明确大方向,最好尽早确定子方向。在进行正式的校内科研之前,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际科考,也是一段独特的经历。申请选拔的过程中,GPA是老师们主要考量的因素,另外老师们也会通过面试答辩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科考的兴趣和了解程度。参加国际科考不仅可以锻炼英语口语能力,还可选取一个小课题来做,之后的follow-up可能还会让你有机会做英语学术,产出一篇课题论文等等。在大三正式分流进入大气科学专业之后,我当时也想利用自己在实验班时积累的学科交叉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联系了一位做biogeochemistry modeling的老师。在联系这个老师的时候,得知老师有海外背景,便和老师就之后的科研训练规划、暑研和选校问题都初步聊了聊。我觉得在PhD的申请之路上,若能有导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也是很重要的。
关于海外暑研的申请,我的经历比较坎坷。我首先利用学校资源自主申请了UCLA CSST官方项目,虽然在面试后收到拒信,但这个申请过程让我首次接触到了类graduate application的整体流程(甚至包括面试),所以还是有很多收获。比如说,在写项目要求的几篇essay时,对方提出的要求其实与常见SoP、PS的写作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我还记得在那个essay写作困难的周末,我静下心来梳理自己前两年的经历,将它们穿针引线,组织出一篇motivation letter。在官方项目申请失利之后,我就开始私套。其实后来我复盘整个申请之路,觉得这两步完全可以同时进行,说不定还会有更好的机会。事在人为,总是要给自己多留几条路,将选择权留于自己手中。由于我三月才开始私套(也正是在这时加入了GGU),暑研的机会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两个月都没有什么positive reply。一直到五一假期时,我收到了加州系一位华人老师的回复,再加上之前一直和东海岸两位年轻AP的沟通也有了结果,我又面临在二者间做出选择。这个时候GGU的mentor (MIT PhD)在meeting里为我仔细比较了两者的优势与可能的limitation,我受益匪浅,最终选择去了阳光沙滩的南加州。 暑研是一段很独特的经历,可以将其视作是PhD生活的trial screening。最重要的目标当然是丰富科研经历,通过申请相关方向的暑研以积累科研经验,提升科研背景的竞争力;其次,在与多个PhD共事的过程,你有大量的机会面对面向申请成功的学长学姐们请教申请经验,并且了解他们的背景,获得他们的建议,对自身定位或对之后的背景提升方向都会有更清晰准确的定位。
关于世毕盟GGU
我是在大三下学期正式加入了世毕盟,世毕盟陪我一起走过申请过程的每个环节。世毕盟有一套非常严谨的申请流程,各个时间节点卡的很严。培训师会在大三暑期刚开始就写好一份申请需知,从文书素材准备到各种材料要求都详细说明,也便于反复确认。在文书写作过程中,世毕盟确实对我各个材料的撰写修改起到很大的作用。今年我的申请mentor是MIT EPS的PhD学长。因为他就是最top学校的博士,所以他对于申请中committee关注点一清二楚。对于CV/SOP写作,都经过mentor反复地认真修改,之后再提交native speaker润色。在申请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也都会得到相应的详细说明,比如WES认证、寄送GT成绩、推荐信细节需知、PHS写作等等。世毕盟针对申请到飞跃各个环节的培训课更是申请之路上必不可少的法宝。
申请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也意味着一段新旅程的开始。你一定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