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炮”的前半生,曾因炮弹太贵被英军拒绝

当年李中堂看到马克沁机枪的时候感叹“太快了”,他看到了这种武器的杀伤力,同时也看到了购买子弹要消耗更多的钱。无独有偶,在李中堂之前也有人算过类似的账,那就是英国海军,不同的是他们在算马克沁机关炮的账。

其实在马克沁发明机枪的时候,他也在1883年注册了37毫米机关炮的专利,在1885年应英国海军的要求开发一种小口径速射火炮,可以发射爆炸弹丸,用来作为大型水面战舰的辅助火炮,打击那些试图靠近的鱼雷艇等目标。

马克沁直接使用他的机炮专利设计武器,其实这就是一门放大版的马克沁机枪,基本结构和原理相同,拥有巨大的水冷炮管,军舰版安装在旋转炮座上,陆军版安装在马车上作为牵引火炮使用。

它发射37×94R 1磅炮弹,这种炮弹是当时允许的最小型爆炸弹丸之一,加上机炮并没有反装甲这类作战,它是当时最合适的弹药。火炮采用29倍径炮管,炮管长度为1.07米,海军版炮管最大仰角70°,可向360°水平方向射击,牵引版本受制于炮架,仰角和射界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火炮从右侧用弹链供弹,弹带为帆布,炮弹出膛速度约440米/秒,陆军版最大射程4400米,射速在200~250发/分钟。它的威力在当时相当可观,步兵、鱼雷艇这类目标哪里承受得住密集的炮弹打击,虽然理论上火炮可以作为防空武器使用,但在早期并没有这个需求,并且早期的帆布弹带在大仰角射击时不能保障流畅的供弹。

当马克沁向英军介绍这款机关炮时,英军那边却算起了账,每发炮弹价格6先令,要知道当时英国采取金本位制,即便是二十多年后经济遭到一战摧残,英国银行还坚持1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兑换比价,6先令只是单枚炮弹的价格,还要考虑到仓储、运输等一系列开销,也难怪英军感叹马克沁机炮使用成本高,英军的订单实际上转移给了法国。

英国人不久后就尝到苦头了,因为布尔人通过法国购买了马克沁机关炮,又从德国购买到了弹药,在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1902年)爆发时英军用马克沁机枪对战布尔人的马克沁机关炮,得到的教训确实深刻,或许是弹药的差异,布尔人的机关炮可以达到450发/分钟的理论射速。“砰砰炮”这个名称正是布尔人起的,因为这种火炮在开炮时发出砰、砰的声音。

英军很快就在1900年开始订购马克沁机关炮,第一笔订单是50门火炮和150万发炮弹,随即送往南非作战。此举引起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兴趣,比利时、美国、俄国等国都先后通过不同渠道装备过这款装备,到1914年一战爆发后,该炮普遍被当作防空炮使用。

由于炮管较短,无法发挥出弹药的全部性能,英国海军尝试开发了43倍径身管的QF 1.5磅炮,在两艘轻巡洋舰上试验安装过,1915年重新开发了放大版的QF 2磅炮(40毫米口径),也就是后来广泛出现在英国军舰上的4联、8联装的高射炮,它们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喇叭口消焰器,因为技术一脉相承,所以人们依然将它称为“砰砰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