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历史存档】为什么S城体系的星球密度是地球的三分之二?
注意!本文内容已成为黑历史!请阅读者不要相信文中的任何一个字!
在第一期视频里,我提到这个星球的半径是地球的1.5倍,约9500km。(由于极半径会比赤道半径略小,这里取约数,大约为9500km)这个数值是怎么得来的呢?为什么我不直接用一个平行地球呢?

这个故事要从一条铁路线讲起。这条线就是娄文线/S4,由娄铁集团运营。具体而言,和星球密度相关的线路是娄文线的空港特急,从娄江站到文苑空港站一站直达。这个神奇的车可以在低地线南城段达到300km/h的速度。为了在这条线上达到这个速度,这个车的单节功率达到了1800kw,并且使用了大角度摆式技术,摆角达12°,比EuroPendo还大。
这个车虽然神奇,但是这个车开行的前提是文苑空港有足够的客流。能够支撑得起空港特急的机场,比如上海浦东,伦敦希斯罗,巴黎戴高乐,香港赤腊角,都是7000-8000万的客流,所以思博文苑机场至少也要是6000万级别。而且思博还有一个锦程空港,两个加起来大概有八千万。根据洛格尼西亚的设定,洛格尼西亚并没有那么多支线航空,绝大多数的航班都是去地级市和省会的。而且洛格尼西亚的头号航空枢纽在京城/Capitol,二号航空枢纽在明和/Optice,思博仅仅是三号航空枢纽(类似广州白云),但由于洛格尼西亚国家不大,国内航线客流有限。广州白云国际航线客流仅占总客流的四分之一,约为1700万,国内客流占了大部分。思博市的国内线客流主要是锦程空港,所以文苑空港的国际航线占比会达到60%-70%,超过浦东机场的水平。假设思博和广州一样,国际线客流在1700万,那么总客流就会在2500万左右,远远不够开空港超特急。(从现在开始,国内客流固定在800万)
那么,要怎么做才可以让国际航线有足够多的客流呢?我第一反应就是增加世界人口和财富。但是现在人口已经快八十亿了,再增加也高不到哪里去,而且国际航班以商旅为主,现在商旅客流已经接近饱和,即使财富继续增长,商旅客流增长也不会大。这些增长最多让国际客流增加到2500万,总客流3300万,不够。
那么既然是“Alternative earth”,增长星球陆地面积呢?没问题,但是陆地面积不能增长太多,否则会让星球的水循环停滞。所以,陆地面积最多只能增加30%,也就是说陆地面积占行星面积的40%。而且,人口增长与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很有关系,如果海洋资源减少,陆地面积增加,人口不会同步增长那么多。在这个情况下,陆地面积增长30%,人口大概增长20%。国际航线增长到3000万,总共3800万,还是不够。
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加这个星球的人口呢?很简单,增加星球的表面积。球体的表面积公式是S=4πr^2,也就是说半径翻倍,表面积变成原来的四倍。但是,如果密度恒定,半径增加的时候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即g,以下简称重力)也会增加。过大的引力会影响生物的体型,也会增加火箭发射的难度,让宇航变得更加困难。所以为了保持重力等于地球重力,密度必须降低。石质行星的密度最低大概是地球的三分之二,约为3.6g/cm3。(比火星密度略低,火星是3.9g/cm3)

这个公式证明了重力和半径与密度的乘积成正比,所以密度变成地球的三分之二,半径变成地球的1.5倍,重力不会变,但是表面积会变成地球的2.25倍,人口也就是地球的2.25倍。完美。人口增加到地球的2.25倍,国际客流也就会增加到原来的2.25倍,也就是大约6750万。加上800万国内航线客流,总客流达到了7550万,完全足够开一条空港超特急。
所以,我为了一条铁路线上的一个列车种别,调整了一个机场的客流,调整了世界人口,调整了星球的半径和密度。我东亭可真是为了火车什么都做得出来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