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语拼音方案的演变?(3)【文祖小t】
接上篇。

在这篇,我们先来说一说注音字母。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
后来经过不断的修订,有了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四十个字母,其中ㄪㄫㄬ三个字母只用于拼注方音。
其实说,注音字母这玩意,长得挺奇怪的。
又挺像日语所使用的片假名的。
片假名是采取汉字的一部分,而注音字母是采取古文或象形字的片段,所以看起来像。
现在的注音字母标音体系也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了。
但我想说,和注音相比,直接用拉丁字母不香吗。
日本搞出了片假名和平假名,是音节文字。注音字母也差不多,是半音节文字。
但是,这玩意的用途是给中文注音。
那,直接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不香吗。
现在,汉字作为汉语言所使用文字这一点已经不会改变。不论是哪一种方案,用途都是给汉字注音。
你又不是要新创造文字,那么在有可以使用的字母的条件下,你直接用就好了啊。
所以最终所选取的就是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汉语拼音方案是怎样一点点改进的了。
首先是威妥玛式,能够用拉丁字母表示读音。但是用到了一个标点符号表示送气,某些情况不方便(比如拍电报),于是去掉送气符号,有了邮政式。
然后呢,邮政式的缺点是,分不出送气不送气,还分不出声调。
但是这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多拉丁字母没用上。
所以就新用b、d、g等字母。然后韵母用不同组合表示同音不同调。有了国语罗马字方案。
但拉丁字母表中的字母还是没用完。j、q、x等字母依然没用上。
此时,chang和chiang,ch表示的音是不同的,分别是[ʈʂʰ]和[tɕʰ]。那么拉丁字母表可以物尽其用。
所以chang和chiang,就变成了chang和qiang。
不过拉丁字母表有个缺点。这张字母表里只有五个表示元音的字母。有两个可以勉强借给元音用,但常表示的音呢,却又用不着。而且,要是想光用这几个字母区分不同的音调,那样又长又难记。
所以最后的拼音方案决定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这样还能简单一点。
是的,最终的拼音方案还追求了拼式简短。
那问题又出现了。shuang,这个就挺长的。
你说,s、h、sh分别表不同的音。[ʂ]这个音,在已有拉丁字母表上却又再找不出一个字母来表示,那就学英语等语言,用两个字母表示。

要是非得使拼式简短,也行,参照世界语,拼音方案有几个戴帽子的字母和一个新造字母。比如,sh可以简略写作ŝ,等。我之前提到过。
那么shuang能简写为ŝuaŋ。
所以你看,在拉丁字母不够用的时候,就会使用多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使用附加符号或新造字母。
国际音标想表达那么多的音,26个拉丁字母自然不够用。所以它就用这些方法,现在能表示上百个音了。
不过,还是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给一种语言注音的话,还不能太繁。
这玩意挺难研究的。
包括汉语拼音方案最开始的时候新造的字母就有点多。不过后来改进成了现在的样子。
所以我们最终看到的就是,汉语拼音脱颖而出。
(完)

求三连!